【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作者:杨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2-19 | 点击数:361
 

近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里用“传统新年”界定的春节即为百姓口头上的“过大年”。

春节是中国多民族共享的传统节日,有3000多年的历史。历代华人在年复一年中身体力行地传承践行、丰富着年文化,年俗亦与时俱新。如今,春节依旧是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最重要的节日,节期长,民俗事象丰富,年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和多样展示。从腊八拉开序幕,到除夕进入辞旧迎新的关键点,再在年后第一个月圆夜的正月十五“闹元宵”中圆满收尾。这期间,人们“忙腊月,耍正月”,不同时间点,忙得各有所重,但始终离不开人寿年丰、万事如意等意象的构建。

年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说文解字》载:年,谷熟也。以谷物生长、成熟的一个周期为一年。又因为有谷物收获,人们要在这个周期点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敬天荐祖、庆贺丰收。年成为岁首后,庆丰祈年的习俗在今天仍然盛行。诸多讲究,可从各地的年俗食品上窥见一二。稻作区的人们喜用米粉做各种糕饼、圆子、年糕等,取其年年高、团圆之意;麦黍产区的人们则擅长用面粉蒸制各式各样的花馍,也因其形或音被赋予吉祥寓意,如面鱼的鱼关联“余”、富余等。人们常说,吃穿用度、丰俭由人,赶逢过年这一特殊时间点时,人们还是要踮踮脚、拔拔高,努力过一个好过日常的富足年。除了要慰劳一年的辛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富足将被视为新年的起点,寄托着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愿景。

阖家团圆也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盼念着的过年模式。每年春运期间涌动的人潮都是离家打拼之人“回家过年”这一念想的生动诠释。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丰盛的年夜饭,拣最开心的事情说说,气氛融洽、其乐融融,亲情的流动滋养着每一位家人。这些温暖与抚慰,足以消解日常的劳累之苦和不遂愿的愁。

亲友之间相互拜年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拜年要说“拜年话”: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健康长寿、运势亨通等等。纵然深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在春节的特殊时间点里,人们会直指那“十之一二”的如意,单选、再放大,互相祝福。吃团圆饭、说拜年话,这些美好图景带给人的心理愉悦和精气神的提振不容小觑。“良言一句三冬暖”,春节为人与人之间构建和谐关系、传递亲情、享受天伦之乐、孕育新希望提供了必要的时空要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万千家庭中的每一个人汇聚成春节的传承群体,走过历史的长河,于静水深流中打磨三餐四季,踵事增华,成就了中国年,也让中国年的多重文化符号扩布到世界多地,与更多人同享。中国春节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无疑会在国际层面上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引来更多关注,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在年俗里,渗透着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知、适应与能动改造,传承着人的智慧创造。“劳作终岁,必求一扬其精神”。春节期间,“一扬其精神”的“高调”在吃、穿、用等很多事象中都有体现。可以想见的是,一个多月后,我们将迎来的第一个“非遗春节”里,闹元宵表演、舞龙舞狮、扭秧歌、跑旱船、抬阁、猜灯谜、转九曲、“走百病”等游艺活动不一而足。而这些公共空间里的活动,又会令人心动,并不由自主参与其中,与大家同频共情、欣享春节。春节申遗成功,对每个人都是极大的鼓舞,激发起满满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提升家国情怀,也必将更加自觉践行年俗的可持续传承,让渐趋变淡的年味儿重新在寻常百姓家浓烈起来。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本文责编:李中彦】

上一条: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下一条: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相关链接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
·春节申遗成功·[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