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作者:马盛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10-18 | 点击数:18324
 

三、抓住“文化特色”这个关键点

文化特色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生命和灵 魂。一个民族和一种地域文化的特色是在长期的历 史进程中形成的,并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一 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了一方文化”,这一 句俗语强调的就是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点。文 化的特色具有持久性,是别人拿不走,也很难学得到 的。现在全国各地纷纷打造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 化强县、甚至文化强镇。其实,文化不同于经济建 设,很难以强弱来划分、比高低。强弱不具有持久 性,而只有特色是可以持久的。文化特色实际上是 一种浓缩的民族性,具有这些内涵的文化成品,经过 每个时代的过滤,形成精品,积淀了各时代的精粹, 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底色,打上了深深的地域与民 族的烙印。可以说,他们属于这个地区、这些民族所 独有的,成为这些民族的灵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 区建设不但要最大程度地去保护、保持这些具有鲜 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还要强化和弘扬这 些文化的特色。特色是区别不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 重要标志。

文化生态保护区应当是一个文化特色鲜明、文 化多样性十分丰富的特定区域,有着浓厚民俗文化, 独特的歌舞艺术、戏剧艺术、传统工艺、传统民居、村 落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以及朴实和谐的社会 人文氛围,这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区别于一般地区和 社区的重要标志。理想中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住民 们在分享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传承着自己特色鲜 明的民族文化。营造氛围浓厚的文化生态,还是要 以特色文化为切入点,这个特色要以传统文化为基 础,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的老街、传统村落和 民众常态化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激发非遗在社区中 的活力。当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更重要的是要 有千家万户的参与,广大民众自觉的参与是保护区 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以“国家级格萨尔文化( 果洛) 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顾名思义,就是为保护格萨 尔史诗而设立的。格萨尔史诗文化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最主要的文化特色,因此,保护和营造良好的史诗说唱文化生态是保护区的核心工作。格萨尔说唱艺人是史诗的灵魂人物,活态传承是格萨尔史诗的基本文化特性,格萨尔生态保护区建设要始终抓住这个根本,否则,保护区就会失去其意义。

我国格萨尔史诗的保护与研究走过了半个多世 纪的历程,在搜集、整理、记录、出版、翻译等研究领 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成果,为帮助人们进一步了 解认识《格萨尔》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遗产的濒危状态、传承后继乏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变,目前的状况 令人堪忧。其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长期的研究 中,还没有总结出这一遗产的传承规律和濒危的根 本原因,未能制定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口头文学类 非遗项目的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注重文本的研究成 为一种主流,对项目的挖掘、记录、整理、研究、出版 成为核心工作。目前这一领域有针对性的现状研究 和对策性研究成果还不多,尤其对“传承人”这个核 心问题的研究和保护还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因 此,有时还存在着国家层面想出台保护措施,但又苦 于缺乏有力的理论研究支撑的问题,最终难以出台 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使得这些非遗项目传承濒危 的状态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我们要关注的 是遗产的“活态传承”问题,这是非遗保护的核心思 想。塞西尔·维勒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 遗产,源于过去,并在当今和未来予以继承。非物质 文化遗产并不存活在档案室、博物馆、图书馆,或纪 念地,相反,它只活在人类的精神世界当中”,“为了 立档而立档,或者仅仅在遗产消失之前做记录称不 上保护,为了满足研究者科学好奇心的研究称不上 保护,除非它能够直接为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作出贡献”[4]。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这位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官员的话,十分清晰、明确地阐 述了非遗保护的实质。这一重要观点,对我国的非 遗保护和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近些年的非遗保护工作中观察到,一些地方在史诗等口头文学类非遗项目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遗产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有些做法所产生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如把一些说唱艺人转变为事业编制人员养起来。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了使这些流动性较强的民间艺人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工作和相对固定的收入,以此达到保护的目的。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这种行政化管理 的做法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他们失去了在民间 生活中的那种自由度和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围,这就 犹如一个处于风华正茂的演员,突然失去了他施展 才华的舞台,他的才艺也就无用武之地。这是一个 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对于说唱艺术类非遗项目, 我们要加深对其自身规律的认识,关注传承人这个 核心问题,要让他们还原于民间,活跃于民间,常言 道:“活鱼还要在水中看。”解决了稳定的工作,还要 考虑如何使他们的才艺得到更好的施展,最大程度 地发挥他们的独特作用。积极探索适合史诗等说唱 文化生态的保护方式,增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营 造和培育文化生态,把格萨尔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 区建设成为文化特色更加鲜明、表现形式更加鲜活 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是保护区建设的根本任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 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李中彦】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下一条: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相关链接
·[吕慧敏 彭尔爱]中西合璧、古今辉映·[李晓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
·[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宋俊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保护的中国探索·《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解读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赵艳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公共性及其发展方向·[陈华文]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
·[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周阳]从万圣节看中元节的文化特色·项兆伦: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非遗整体性保护—— 让“鱼”和“水”相互成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何让更多人受益
·访谈丨整体性保护破解非遗传承难题 ·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010)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