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莫曲布嫫在访问吉尼曲莫毕摩家支
2003年9月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彝族学者巴莫曲布嫫在本所“新世纪学术前沿十讲”的系列报告会上,以图文和音频的方式介绍了自己十多年来的田野工作路线和博士学位论文《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以诺苏彝族史诗“勒俄”为个案》,“口头传统研究的普遍性意义在于探寻人类的表达文化之根。史诗传统的解读不同于书面诗歌的阐释之处,就在于它需要主体去主动建构一种动态的观察和全方位的研究,而建构即选择,也是某种程度的演绎和阐释,虽然田野研究也不可能不牺牲史诗传统本身的某种复杂性和丰富性。但这种基于田野观察的史诗演述描写和传统动态的研究,实则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对象。一双脱离表演场域的眼睛是什么也看不见的,而一种缺乏对史诗传统进行实地观察的预期视野也就什么都发现不了,而仅仅就文本分析来做的史诗研究也就错失了许多揭示史诗传统的鲜活要素。”
巴莫曲布嫫于今年夏天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对这篇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如下评定:
“巴莫曲布嫫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以彝族诺苏支系的史诗传统为个案,从民间叙事传统被‘格式化’的问题反思中,实践了复归文本背后的史诗传统的田野技术路线,有助于推动学界重新检视以往的民俗学文本的制作方法。作者在运用民族语言学和语义学分析方法的同时,将国外民俗学、民族志诗学、文化研究等理论观照统,并揭示文本背后的史诗传统及其口头本质和生命力的工作流程。”
这次学术讲座得到了与会学者和研究生的好评,大家在讨论中认为,巴莫对“田野研究”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实证性演示,而“演述场域”及其“五个在场”要素的提出,不仅对史诗等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研究具有学理性的阐扬,也将对涉及田野工作的诸多人文学术有所启发。
文章来源:民间中国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