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朝戈金]策马天山:蒙古史诗《江格尔》田野作业散记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20 | 点击数:16400
 

  去年夏天,我翘盼了许久的新疆之行终于落实了。心里不由得不激动。千里之外的茵茵草原,仿佛在极目远望的云空中,一次次跃入京城的水泥建筑群中,令人心驰神往……这种有如扬鞭催马的振奋感,已然冲淡了临行前的万般慨叹。

  这已经是我第四次入疆了。1988年我就来参加过国际《江格尔》史诗学术研讨会。作为会议的一个附属活动,全体代表还被拉到乌苏县的萨里亨台牧场的山上住了两天,观看大型的《江格尔》演唱盛会。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儿,至今历历在目。一个是江格尔奇(江格尔演唱者)的阵容很是了得――南疆北疆的好手云集于此地,歌声响彻云霄。再一个是与牧民同住蒙古包中,这种学术会议很是别致。第三是这里海拔不低,凉爽是不必说了,走山路有点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据说这就是初级的高山反应。第四,会议组织者中的某人,见到前来参加讨论的有位内蒙古大学的在读“硕士”,很觉得是一回事儿,便安排他与不列颠皇家院士海希西教授一道共同主持了一回小组的讨论会,成为趣闻。也是在这次会上,初识了劳里·哈日维拉提(Lauri Harvilahti),一位年轻的芬兰学者。后来我们又曾见面。在芬兰的国际民俗学会暑期研修班上,他是史诗小组的两位导师之一。他会流利地讲7、8种语言,结结巴巴地讲4、5种语言,其中就包括蒙古语。我们在芬兰时他还弹着吉它唱过蒙古歌曲。才学很是令人钦佩。

  第二次入疆是1989年。德国波恩大学的卡尔·赖歇尔(Karl Reichl)教授应我供职的中国社科院之邀,再次去新疆做田野调查。我被指定为全程陪同兼翻译。要预先声明,那时我一个德语词儿也不会。德文是后来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作为二外学了一阵子。不过这位老兄的英语可是好极了。他是在美国念的高中,后来又娶了英国太太。这次行程中的故事实在是很多,可以在另外的场合讲讲。这次旅程,我们去了喀什、阿图什、伊宁等地。在乌鲁木齐会见了若干民间文艺工作者。他的主要目的是访问和采录柯尔克孜史诗演唱。这之前他已经出版过乌孜别克的童话和故事等。与史诗有关的两件事儿值得一记:一件是在乌鲁木齐访问了大名鼎鼎的居素甫·玛玛依。一件是在赛里木湖畔的哈萨克人帐房里住了两天,饱尝了阿肯弹唱。居素甫·玛玛依年岁颇高,不仅清晰地记得赖歇尔数年前访问过他,还记得他当时提问过的问题。所以这次赖歇尔问玛玛依父亲的职业是什么时,老人显得有点不耐烦地说,你不是上次已经问过这个问题了吗?赖歇尔说,是问过,上次是一个德文翻译。在德文中,医生和教师的发音很接近。他有疑问,这次要核实。老人这样的记性,叫我在旁边半天说不出话来。访谈要结束了,我们的德国博士客气地说,他在不久前刚刚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向各国学者介绍了玛玛依,说他是当代最伟大的荷马。我在翻译中还特别说明,荷马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史诗歌手,也是我们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歌手之一。玛玛依听了,慢慢地说,我不知道谁是荷马,是就知道我是最好的歌手!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征服了在场所有的人。他确实是我所见过的最伟大的歌手,他所演唱的史诗《玛纳斯》,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和他的八代传人的故事。就篇幅而言,它是荷马史诗的许多倍。就故事的曲折、人物的鲜活、语言的优美而言,它也不逊于任何我们已知的伟大史诗作品。

  就这么在来来去去之间,对新疆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这些年做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工作,颇走了一些地方。以我的感受而言,百去不厌的,除了西藏和内蒙古(前者还没有去过,后者是我的老家,故而不论),就是新疆和云南了。那地,那人,那文化,总是叫我沉醉。

  此番入疆,是为了完成名为“蒙古口传史诗诗学”的为期两年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名列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且得到课题经费,这就保证了我的田野调查得以成行。行前做了仔细的案头准备工作,并邀约了同行者――内蒙古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塔亚。他多年致力于《江格尔》的搜集和研究,老家就在新疆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亲戚中就有出名的江格尔奇,对当地的方言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真是再合适不过的合作者了。说好了他先回老家,然后我们在乌鲁木齐碰头,再一起行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一个美国人类学家眼中的彝族漆器
   相关链接
·[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
·[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
·[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李丽丹]喀左“狼外婆”故事诗学探微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阿都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蒙古族“风马”渊源之探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
·[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