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12-28 | 点击数:31613
 

摘   要:新时期民俗学研究逐渐由抽离语境的事象研究、文本研究转向重视语境的生活研究、整体研究。现在用语境理论来审视我们的田野调查规范和适度革新传统的民俗志书写范式就显得很有必要。以语境理论视野下的田野作业为基础,较为完善的民俗志书写应该注重以下方面:语境的时间要素与时代归属、民俗变迁,语境的空间要素与空间范围、地域特色,语境的事件要素与民俗过程、生活细节,语境的心理要素与民俗心理、民众精神,语境的功能要素与民众生活需求与民俗功用,语境的背景要素与民众解释、学者解释。

关键词:语境理论;民俗志;田野调查;规范与创新


  新时期民俗学研究逐渐由抽离语境的事象研究、文本研究转向重视语境的生活研究、整体研究。这一学术转向的大致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转变意义重大,意味着民俗学者看待、研究民俗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近年来,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基本概念、书写模式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许多反思和讨论,并且出现了“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中国节日志”等新型民俗志探索成果。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民俗志的写作还因循着以往剥离语境的事象概述模式,即传统格局的民俗志书写方式没有跟上民俗研究观念更新的步伐。因此,现在用语境理论来审视和适度革新传统的民俗志书写范式就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尝试用语境理论来衡量我国民俗志书写的既往实践并构拟较为妥善的书写范式,但由于语境理论的主要原则与学界目前通行的关于民俗志文体的基本概念、文体特征和书写规范存在较大程度的冲突,这一尝试有很大难度。但由于既往民俗志书写模式确实存在很大问题,进行这一尝试也很有必要。本文旨在探索怎样在保持民俗志文体传统特征和基本体例的前提下尽量增加语境信息含量,寻求语境理论的主要原则与民俗志文体特征的妥善结合,从而进行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创新。

  一、语境理论的“在场性”原则与民俗志文体的特殊性

  如果从语境理论角度来讨论民俗志的书写规范,必须结合民俗志的内容与文体的特点来厘定与之相适合的语境要素。或者说,进行语境理论视野下的民俗志书写需要考虑写出哪些和什么样的语境要素。

  关于语境由哪些要素构成,学界讨论很多,说法纷纭,笔者认为还是从创立语境理论的原初阐述来确定更为稳妥。语境理论的创立者马林诺夫斯基阐述该理论的经典论文《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本是为一本语义学著作所写的跋,是谈论语言问题的。现在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篇人类学者所写的语言研究论文。马氏认为他所见的前人的语言研究是有根本问题的,故试图在这篇论文里阐述他的语言观、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结果就是创立了对后世人文社会科学有重大影响的语境理论。马氏在这篇论文里正式创立“语境(context)”这一术语,系统阐述了语境理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并用之来解析他在西太平洋特罗布里恩德群岛(Trobriand Islands)上进行田野作业时所听到的土著人讲述的一些语言现象。他在这篇论文中并没有明确地概括地提出语境有哪些要素。而由于语境有哪些要素构成确为语境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语境分析时通常是需要明确的。这就为后世学者运用语境理论留下一个疑点,也为后世学者从不同学科背景或从不同研究对象出发来讨论和灵活界定语境要素留下了进一步发挥的空间,也成为语境理论不断被创新性阐释和运用的活力与张力之所在。笔者通过仔细阅读该文全篇,将马氏笔下的语境体系构成归纳为六大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事件要素、心理要素、功能要素、背景要素。

  用语境理论来衡量和改进民俗志写作确实是个难题。在民俗研究已发生“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的转型的背景下,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相应的转型也势在必行。但是,作为一种规范性很强的学术文体,民俗志的内容和文体是有特定要求的,这种要求与注重“何时何地何事”等在场要素的语境理论是明显不一致的,这就需要根据民俗志的特点对民俗志中民俗陈述的语境要素进行调整,并进一步探索合乎语境理论又合乎一般规范的新型民俗志是什么样的。

  时间、空间、事件是语境诸要素中最基本的三种。就强调“在场性”的语境理论而言,时间要素、空间要素、事件要素一般指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发生的具体事件。而就民俗志的根本特性而言,民俗志总是记述某个地域范围内一段时期内至少是若干年内比较稳定的民俗现象,其主体内容不会是某一天在某个场景中发生的民俗事件。就民俗学界的一般理解而言,民俗志是记述特定地域范围的民俗状况的志书,是一种以述而不议(论)为主要体裁特征的文类。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对“民俗志”的解释为:“一种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界定没有涉及所记述民俗的时间范围。这不是疏忽,或者只是略而不论,而是反映了过去民俗学界对民俗志内容的时间要素不大在意的状况。事实上,许多民俗志作品所描述的民俗确实看不出是哪一时期的,作者对自己所记述民俗的发生时间是忽略的,只是说那个地方有什么习俗,而不交代这些习俗的时代差异和变迁,好像自古以来即如此,而这是不可能的,这种书写方式对民俗志的科学性和可信性造成根本损害。上述对民俗志的两种界定都涉及地域范围,最大的范围是全国;最小的范围,目前我们见到的已经发表的作品是村落民俗志。而从理论上说,比村落更小的地域范围的民俗志也是可以做的,比如一个胡同、一座庙宇或祠堂、一个院落,甚至某个院落里的一个石碑或一种民俗器物,也可以写民俗志。而语境理论最典型的适用对象是围绕着某次现场活动的考察,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是特别具体和确定的。那么,按着语境理论,狭义民俗志所记内容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具体程度如何确定?

  与前三种基本要素相比,语境的动机、功能、背景诸要素虽然也要求“在场性”,但对内容具体性程度的要求相对弱一些,而民俗志书写如何体现这几种要素也需要深入研讨。

  在阐述民俗志书写如何体现语境要素之前,先看一下明显缺乏语境要素的民俗志记述的例子以做对照。

  这里我们举两处旧时地方志中描写岁时节日的例子。记载景州(今河北景县)风俗的《景州志》(清乾隆十年刻本)的“岁时民俗”部分这样记载景县中秋节:“‘中秋’,祭月,隆师,客户纳礼于主人。”《枣强县志》(清嘉庆九年刻本)“岁时民俗”部分对河北枣强县的中秋习俗如此记载:“‘中秋日’,亲友以肴果、月饼相馈遗。是夕,陈瓜果祭月光,共设酒馔,宴饮玩月。”在这两则条目中,作为传统节日第二大节的中秋节就这样被寥寥数语记录了。从字面上看,两县的中秋习俗颇有不同:景县的中秋习俗竟然没有家人团圆和吃月饼的习俗,主要是拜月和送礼;枣强县的中秋习俗则有拜月、宴饮、玩月、送礼、食用月饼瓜果等。这样的习俗差异是两县的中秋习俗各有特色所致吗?不是。景县、枣强同是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邻近县,中秋习俗不会有大的差异。

  再看1991年版的《景县志·第五章·节日》中的“中秋节”条目:

  农历八月十五,俗谓“团圆节”。旧时,是日晚上,家家户户以瓜果祭天,全家吃月饼。建国后,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延续下来,赋予其新内容,成了合家团圆庆丰收的节日。

  按着这一现代版的地方志记述,上述《景州志》关于中秋节的条目所缺少的中秋习俗就都有了。那么为什么《景州志》关于中秋的条目会漏掉吃月饼、家人团圆这样的重要习俗呢?这就跟传统风土志的写法有关:简单、笼统、语焉不详,常凭印象勾勒,甚至只是随意地点出某种习俗的部分内容。这种写法造成的结果,或者是本来风俗近似的两地被风土志显示为风俗迥异,或者各地风土志所载习俗内容雷同、缺乏特色。即使以这样的笔法所写的民俗志内容记得较全面,如上述《枣强县志》与《景县志》关于中秋习俗的内容,这样概略记叙、缺乏细节等语境要素的内容也是粗浅记述的。按着惯常的民俗分类框架面面俱到地列出某地所有的各种民俗事项,忽略特定地方的生活特色,也只能造成简单雷同的民俗记述。

  以上两种清代地方志中的民俗记述可看作古代粗浅记述的民俗志的代表。现代社会的许多民俗志大都比它们内容细致,但是基本的书写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仍可归为缺乏必要的语境要素的浅度描写类。浅度记述的民俗志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其内容是脱离语境的。比如写中秋习俗的文字,显示不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什么场所过中秋,也表现不出是什么身份的人过中秋,当然更不会涉及过中秋的特定主体对所参与的习俗活动的感受,如认同、拒斥、应付等心理状态。许多民俗志宣称它们所记述的民俗是传统民俗。但是“传统”时期是一个模糊的范畴。传统社会的历史时段太长了。如果仅仅说明为传统时期,必然显示不出特定时代的生活特点、文化风貌。许多民俗志也显示不出特定地方特定群体的特点,所写民俗现象好像放在别的地方和社区也可以,造成许多民俗志中所写的民俗有雷同之嫌。其实,事实上不会是这样的,如果将民俗现象与具体的语境因素相结合,特定地方的民俗志肯定能写出生动鲜活、富于特色的内容。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龙圣]清代冕宁的村庙组织、村治实践与村落内生秩序
下一条: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
·[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