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安德明]反义谚语:一个探究中国谚语的新视角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12-28 | 点击数:21049
 

  二、反义谚语:概念、内容与表现

  不过,孟子也的确曾对某些谚语内容进行过强烈批评,这是在一次有关个人德行与政治家庭伦理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中表现出来的: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孟子•万章上》)

  这段文字中,如同《孟子》全书及其他典籍一样,也有数处把相关谚语与孔子之语或典籍话句相提并论的表述。但与其他篇章所不同的,是“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这则谚语,被孟子斥为“齐东野人之语”。从咸丘蒙如此郑重其事地向孟子请教如何理解其意义、而孟子也十分认真地予以解答的情形来看,这条谚语在当时应该有着广泛的影响——这也可以说是谚语文体权威性的又一个证明——而对答双方讨论的焦点,主要在于该谚语所传递的意义是否妥当。谚语本身的意思,是说德高望重之人,可以不受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的礼数约束,君主不应该以对待普通臣子的方式来统治他,做父亲的也不能按照对待儿子的原则来要求他。这种在当时民众中可能有普遍影响的观念,反映了人们对高尚道德的敬仰,以及对“盛德之士”的某种“神化”处理。然而,尽管在崇尚道德的角度它与儒家的主张有一致之处,但其对“盛德之士”权利的无限扩大,却与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君臣父子纲常大相抵牾,特别是当它与“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对君主至高无上地位的主张相比较时,就尤其显得离经叛道,被批评为“齐东野人之语”自然在所难免。

  孟子所引的“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尽管被说成孔子之言,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当时流行的谚语,只不过孔子可能引用过它,或者,也可能它最初是孔子发明后来又得到广泛流传的。无论怎样,必须明确的是,孟子对“盛德之士”相关谚语的贬斥,并不是针对谚语文体的批评,而是对该则谚语内容和观点的严肃批判,这种认真的批判,恰恰体现了对谚语文体权威性及其影响力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看到谚语本身的一个突出特征:谚语文体的权威性,并不表现为内容上的绝对真理,而是常常体现出观念上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或二元性)。它对于社会生活经验及事理的表达,通常是以相对的状态出现;针对同一问题,其内容往往会有至少两个方面相互对立甚至截然相反的不同说法。这种特征,结合历史状况看,可以说贯穿了谚语发展的全过程,也构成了赖以增加谚语作品异文、充实和丰富民族谚语宝库的重要动力。

  对这类谚语,我们可以概括为“反义谚语”。从内容来看,这类反义谚语或对立性谚语,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有关自然知识或生产经验的对立总结。这方面的内容,在反义谚语中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生产类的谚语所传递的知识和经验,通常都具有唯一性,随着技术的逐渐发展,相关知识或经验可能会发生改变,却较少两种对立观点同时存在的情况。但数量少并不等于没有。我们在平常经常听到“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和“病从口入”,就是一个例证。另外,由于区域差异和历史差异而造成的某个方面的经验总结在更大范围或更长时段遭遇相互龃龉的异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清人晏斯盛《易翼宗》卷二云:“先儒俱谓‘云起自西,即不成雨’……经传、彖爻俱多抵牾,尝验之谚云:‘久雨西风晴,久晴西风雨。’云随风行,历历不爽。则西起之云亦未尝不雨也。”

  2.对于矛盾社会现象的概括。这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多,例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修桥补路双瞎眼,杀人放火子孙全”,“忠臣孝子人人敬,乱党奸贼留骂名”与“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怜贫惜弱天地心”与“不杀穷人不富”,“敬人者人恒敬之,欺人者人恒弃之”与“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身正不怕影子斜”与“唾沫星子淹死人”,等等。这些相互矛盾的概括,每一组中的两个对立项,都分别表达的是对理想化社会关系与社会环境的向往,以及对残酷社会现实和丑恶社会现象的无奈与抨击。这类反义谚语的存在,除了其中过于悲观的表达之外,一定意义上也为人们认识和应对社会现实的复杂性提供了参考。

  3.伦理规范与行为指南方面的对立表达。这是反义谚语中占比最大的内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与“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与“只要今生享荣华,哪怕来世变牛马”,“不饮盗泉水”与“良心丧于困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好死不如赖活”,“君子不念旧时恶”与“无毒不丈夫”,“忠臣不保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与“大将保明主,俊鸟登高枝”,等等,涉及人的气节、志向、品格、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针对每一种行为或每一类社会关系,都形成了表达对立观点的两个方面的文本。它们属于围绕同一对象而产生的一组对立项,相互矛盾,又同为大众所熟知。持有不同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的人,随时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和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应用相关的内容,以解释或证实自己相应言行的合法性。

  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反义谚语中的不少内容,其对立的异文,往往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像“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见《北齐书•元景安传》),而作为其对立项的“好死不如恶活”,是明清时期流传的内容(《西游记》63回)。但尽管其产生的时间和具体条件可能有所差异,但它们却均在后世某个节点得到了同时的流传和社会大众的共同认可,并往往能够在共同的相关情境下被不同主体选择应用。

  这方面较早得到记录的一个典型例证,是有关东汉名臣宋弘的一件事: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云:‘贵易交,富易妻。’可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敢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后汉书•宋弘传》)

  尽管自己身为皇帝,但要劝手下大臣放弃现在的妻子而另娶皇帝的姐姐,仍然是难以启齿的事情。好在有相关的现成谚语!为劝说宋弘另娶公主,光武帝刘秀引用了谚语“贵易交,富易妻”,期望能够借助谚语的“公理”属性来开启略显尴尬的对话。不论宋弘是否已经明白皇帝的意思,他的应答也是直截了当:直接引用了皇帝所说谚语的反义谚语——“贫贱之交不敢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由于这则谚语更符合公义和大多数人的道德观,因而为最终谢绝皇帝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这段简短的叙事,生动地诠释了谚语及反义谚语作为权威性话语形式在日常交流中的交锋及由此展现出的特殊约束和规范力量。

  类似的情形,在明清小说中有更为普遍的反映。产生于明清时期的诸多小说,都大量引用了谚语,这种引用,在增强作品语言生动性和现实感的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和体会谚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状况提供了鲜活例证。就反义谚语而言,不同小说对于“忠臣不事二主”和“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一组矛盾体的引用和诠释,显得格外突出。例如:

  乔公山道:“将军,我想人生在世,须要见机而作;又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将军虽有一身本事,可惜误投其主……我特奉旨前来,要召将军归降。将军可看老夫昔日交情一面,降了唐家罢。”尉迟恭大叫一声:“老乔,你此言差矣!我只知‘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君’。我既有了主公,哪里有再降别人的道理?这些不中听之言,不须提起。若不看昔日交情,就要一刀两段。”……乔公山无可奈何,只得坐下吃酒。(《说唐》第48回)

  这是“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占据上风的例证。而大多数时候,往往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看法起到了主导作用。例如:

  苏护复说曰:“郑将军非我苦苦劝你,可惜乎有大将之才,死于非命。你说‘忠臣不事二主’,今天下诸侯归周,难道都是不忠的?难道武成王黄飞虎、邓九公,俱是不忠的?又是君失其道,便不可为民之父母,而残贼之人,称为独夫;今天下叛乱,是纣王自绝于天。况古云‘良禽择木,贤臣择主’,将军可自三思,毋贻伊戚,天子征伐西岐,其艺术高明之士,经天纬地之才者,至此皆化为乌有,岂此是力为之哉?况子牙门下多少高明之士,道术精奇之人,岂是草草罢了。郑将军不可执迷,当听吾言,后面有无限受用,不可以小忠小谅而已。”郑轮被苏护一番言语,说得如梦初觉,如醉方醒……(《封神演义》第61回)

  这组对立性谚语,在《三国演义》当中,得到了尤其清晰生动的运用。一方面,“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则谚语,在李肃劝说吕布、满宠劝说徐晃时,都曾作为重要的劝说依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最有意思的是李恢,他在归降刘备时,主动借用这一谚语来解释和强调自己归降行为的正当性:

  忽报赵云有书荐西川一人来降。玄德召入问之。其人乃建宁俞元人也,姓李名恢,字德昂。玄德曰:“向日闻公苦谏刘璋,今何故归我?”恢曰:“吾闻‘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前谏刘益州者,以尽人臣之心;既不能用,知必败矣。今将军仁德布于蜀中,知事必成,故来归耳。”玄德曰:“先生此来,必有益于刘备。”(《三国演义》第65回)

  另一方面,与“良禽择木而栖”观形成对比的,是小说中另一批人士对于“忠臣不事二主”的坚持。这方面的典型,当然非关羽莫属。不过,这条谚语并不是通过关羽自己正面述说的方式来与他发生关联,而是借张飞之口,以反问的形式得到了强调:“飞曰:‘嫂嫂休要被他瞒过了!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三国演义》第28回)。在张任被刘备俘虏之后,这则谚语又得到了一次正面的引用:

  玄德谓张任曰:“蜀中诸将,望风而降,汝何不早投降?”张任睁目怒叫曰:“忠臣岂肯事二主乎?”玄德曰:“汝不识天时耳。降即免死。”任曰:“今日便降,久后也不降!可速杀我!”玄德不忍杀之。张任厉声高骂。孔明命斩之以全其名。(《三国演义》第64回)

  可以说,《三国演义》是通过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诠释了上述这组反义谚语的意义和功能。其中两个对立项所表达的观念,既相互冲突又高度统一,统一在了由忠诚和义气所统帅的价值观当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下一条: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相关链接
·[巴德玛拉]蒙—哈民间文学中的狼形象研究·[安德明]反义谚语:一个探究中国谚语的新视角
·[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崔若男]明恩溥与中国谚语俗语研究
·[沃尔夫冈·米德]谚语: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争取民权的重要口头武器·[黄招扬]谚语:传统文化传承的民间载体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谜语、谚语、民间俗语”专家组成立·[陈鹏程]试论《战国策》中歌谣谚语的运用
·[叶宏]凉山彝族的气象类“尔比”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母亲词典》晋商博物馆首发传承谚语文化智慧
·《中国谚语集成·甘肃卷》出版 遴选2万谚语·[苏赫巴鲁]谚语说长调——《长调有多长》随想
·谚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