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三皇五帝神话原生形态演化的分析
  作者:向柏松 张兆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11-01 | 点击数:31994
 

摘  要:三皇五帝神话原生形态为大一统观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大一统观形成后,又对三皇五帝神话原生形态产生积极影响,促使其顺应时代的需求而发生多重演化,包括历史化、政治化、宗法化、伦理化、世俗化的演化等,从而又为大一统观提供了祖先认同、符号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等多重认同,促进了大一统观的发展与广泛接受,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挥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皇五帝神话;多重演化;大一统观认同

作者简介:向柏松,武汉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民间文学、神话学。张兆芹,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民间文学、民族典籍英译。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人口流动与深度交融的动力机制研究”(21&ZD213)。


  三皇五帝神话,最早见于《周礼》《礼记》《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其后代有传承,至清代马骕《绎史》,形成了清晰复杂的三皇五帝代际承袭关系及想象的多支多派血缘关系的庞大谱系,可谓蔚然大观。三皇五帝神话传承历史,离不开大一统观。《公羊传·隐公元年》首先提出“大一统”观:“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本意为正月张大政教开端,使得政教遍及天下。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大,为尊重,重视。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帝王。大一统,即是尊重帝王为中心的一统天下。显然,大一统观与帝王有密切联系。由此,三皇五帝神话,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受大一统观的影响,几经演化,体现了对大一统观的多重认同,包括祖先认同、符号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等,从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三皇五帝神话原生形态与大一统观形成的基础

  要认识三皇五帝神话的多重演化,必须首先厘清三皇五帝神话演化之前的原生形态。不少学者都认同三皇五帝神话经历了历史化的演化,这固然毋庸置疑;但他们将神话中的三皇五帝历史化之前的原生形象视为天神,之后的演变形象视为人间帝王,则存在含混之处。因为无论是历史化之前还是之后,三皇五帝作为神的身份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其神性有所变化而已,前者为自然神,后者则演化为历史帝王神或华夏祖先神。费尔巴哈论及自然神对象时说:“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这种依赖的原始对象乃是自然界;因此自然界也是宗教的第一对象。”三皇五帝神话,作为神灵信仰的产物,最初是古人出于对自然的崇拜而被创造出来的,是古人对自然进行系统解释的神话。这种解释符合人类原始宗教产生的规律。在此,有必要厘清三皇五帝神话的原生形态,因为这是探讨其演化的基础和前提。典籍所载三皇五帝神话,往往将原生形态与演化形态混杂在一起,我们只能从混杂的记载中剥离出原生形态。

  三皇五帝之名始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这里并未明确三皇五帝为谁,但可见三皇五帝是一个整体。那么,最初的三皇五帝指谁呢?

  先论三皇。《史记·秦皇本纪》载博士议帝号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泰与大同音,大字像人形,即指人。泰皇即人皇。据此,司马迁所论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不难看出,三皇分别代表天地之间最基本的构成成分。天、地、人,是古人关于世界基本构成的解释。《古今注》载:“程雅问董仲舒曰:‘自古何谓称三皇、五帝?’对曰:‘三皇者,三才也;五帝者,五土也;三王者,三明也;五霸者,五岳也。’”所释三皇为三才。何为三才?《易·系辞下》解释:“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可见三才即天、地、人。董仲舒所谓三皇与《史记》实为同一种说法,都是将天地人当成了自然世界的基本构成。不唯如此,从对“皇”的释意中还可看出古人对世界构成的态度。《白虎通义》载:“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从所论可知,皇之美、大之意,即为崇拜之意,三皇即是表明了古人对天地人的崇拜,即是对世界总体构成的崇拜。将世界基本构成归纳成天地人,并加以崇拜,是由原始先民以所处之地为中心的思维所决定的。费尔巴哈有明确说明:“古代原始民族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而把本土当作全世界,或者至少当作全世界的中心,这是无足惊异的。”原始的三皇是本土先民将所处之地当作全世界而建构的世界基本结构的遗存,其中人也被看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早期的人类并不能将自己与自然界分别开来,而是将自己当成了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三皇作为古人的崇拜对象,分别主宰天、地、人。《绎史》引《始学篇》有说明:“天地立,有天皇,十三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又:“地皇十一头,治八千岁。”这是说天地形成,便有天皇与地皇为其主宰。天皇的形象是十三头,地皇的形象为十一头。天皇与地皇是掌管乾坤运转之神,神力无比。《绎史》引《淮南子》有描绘:“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兴化游以抚四方。是故天运地转,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这是古人关于掌管天地万物运转的天皇与地皇的神格的神奇想象,宏伟壮阔,无与伦比。天地万物之间,又有人类,掌管人类的神灵是为人皇。《绎史》引《始学篇》曰:“人皇九头,兄弟各三百岁,依山川上地之势,裁度为九州,各居其一方,因是而区别。”九州,是古人关于中国整体地域的划分或想象,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人皇兄弟分布九州,意味着人皇为主宰九州人类之神。人皇的说法比较矛盾,从上引文看,似乎是群神,但是在有的文献中,人皇明显是个体的神灵。《绎史》引《春秋命历序》曰:“人皇氏驾六蜚鹿,政三百岁。”人皇是一个驾着车、车前有六匹奔跑的鹿的形象。《绎史》又引《尚书·璇玑鈐》载:“人皇九头,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分九州。”人皇也是一神形象,驾着六飞禽拉的云车,掌管九州的人类。由上述文献可见,三皇是古人关于世界整体构成结构的认识,也是他们对世界总体构架对象崇拜的产物,对中国人的信仰民俗产生了深远影响,天地人往往是多种场合人们祭拜的对象。

  再论五帝。在古人关于世界整体建构三皇崇拜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古人关于世界万物基本构成事物的崇拜。古人认为万物的基本构成为五种基本事物:水、火、木、金、土五大类,合称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出于对构成世界五种基本事物的崇拜,古人创造了五帝,分别对应五种事物。《孔子家语·五帝第二十四》载:“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为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孔子说得非常清楚,五帝为掌管世界五种基本事物——木、火、金、水、土(五行)的神灵。至于五帝是哪五帝,各分别对应五行中的哪一种物质,孔子没有明言,但可以从相关文献中查看。在五行为构成世界万物基本事物的认识上,又形成五方帝、五季帝的观念,它们同样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事物,分别代表着空间事物、时间事物,表现了古人对于世界构成的时空事物的自然崇拜。五方之帝为东西南北中之帝。《楚辞·惜诵》曰:“令五帝使折中兮。”王逸注:“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昊,北方为颛顼,中央为五帝。”《周礼·天官·大宰》也记有五方天帝:“祀五帝。”唐代贾公彦疏:“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五方之帝除黄帝外,其他四方名称与上述均有不同,说明五方上帝名称并不统一。五方之帝又对应五季之帝,但是空间可以分成东西南北中五方,自然界的时间只有四季,为了恪守五行的框架,便将一年分成两半,中间时间节点为一季,形成了五季之神。《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其帝太皞。”太皞为东方之帝。“孟夏之月……,其帝炎帝。”炎帝为南方之帝。“季夏之月……,中央土……,其帝黄帝。”季夏,大致处于一年对半的时间节点,类同于五方中的中方,是为黄帝。“孟秋之月……,其帝少昊。”少昊为西方之帝。“孟冬之月……,其帝颛顼。”颛顼为北方之帝。此五帝名称与《楚辞·惜诵》王逸注所言五帝完全相同。此外,《吕氏春秋》十二纪延续《礼记·月令》的说法,也有大致相同的五季天帝神记载。这说明,五帝又是五种季节的神灵。在有关五行之五帝、五方之五帝、五季之五帝的记载中,出现了太皞、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明显为历史化后的名称,这是五帝历史化前后文献杂糅记载的结果。

  由上述记载可见,三皇五帝原生形态神话是关于世界基本结构与万物基本构成的自然崇拜的叙事,其中的三与五是其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来自古人对世界万物的三才与五行的概括。因此,三与五的框架中的具体人物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框架不可变更,所以列入三皇五帝框架中的帝王只是帝王神话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可能是全部,如大禹就未能列入五帝之中,尽管他身上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精神。三皇五帝神话的原生形态,包含了古人宏大一体世界的观念,与大一统观有着天然联系,是孕育大一统观念形成的文化土壤。同时,反过来,大一统观形成后,又对三皇五帝神话产生影响,由此,三皇五帝神话发生了多种演变,并为大一统观作出了多种诠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下一条: ·[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相关链接
·[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王丹]赓续与创新:松潘花灯舞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刘贺娟 陈志生 罗姣姣]文化空间再造与民族认同建构:“东归那达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雷鸣 李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河湟地区手工艺文化保护
·[代清]灶王传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叙事向度、当代意义及现实实践·[阿都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蒙古族“风马”渊源之探
·[张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语言能力·[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