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田野作业(亦称田野调查)在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中已获得长期的实践,相关批评和反思也在不断走向深入。随着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不断交叉、融合,田野作业也越来越多地为人文学科借鉴和运用,比如历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所理解的田野以及开展田野作业的目的不尽相同,由此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
然而,不论是社会科学抑或人文学科,都是以研究“人”为中心的学问。这一通约性为从整体上理解“田野”及“田野作业”奠定了基础。窃以为,“田野”即人之所在,凡有人处,就是田野。田野不仅存在于现实中,同时也存在于文献中。
现实中的“田野”
田野作业,源于人们对陌生人群以及未知世界的探索,试图借此了解不同的人类文化,并反思自身,从而获得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认识。这一初衷,将其关注的对象指向那些“未开化的”“野蛮落后的”人群。而在中国早期田野实践当中,“田野”一词则更多涉及与城市相对应的“乡村”和“边远地区”,田野作业曾是深入了解农村和边地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与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在学术界之外,说起田野调查,人们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田连阡陌、小桥流水的乡村景象,或者是大漠炊烟、长河落日的边塞风情。田野调查亦常常被误认为是“下乡采风”,弥漫着“猎奇猎艳”的色彩。这种简单、刻板的印象,其实已经遭到很多人的批评和纠正。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业余人士用这种狭隘的眼光去理解田野以及田野作业。
事实上,田野作业作为一种了解和研究“人”及其活动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其开展实践的范畴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以及各学科研究对象的调适更新,田野作业早已不局限于“乡村”“边地”这些陈旧的范畴。实事求是地讲,学界早已回归到田野作业作为探究“人”的活动的方法上来理解“田野”并展开相关调查活动,即有人之处,便是“田野”。
就此意义而言,“田野”是学界借以了解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各种场域。“田野”可大可小,它可小到一间屋子、一个院落、一个祠堂、一个楼栋、一个村庄,也可以是一个聚落、一个乡镇,或者大到一个流域、一片区域,等等。“田野”毋论城乡,它可以是乡村社会,也可以是城市社区。而田野作业的对象,既可以是一个人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群人之活动。概言之,“田野”就是人们活动的空间范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田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田野”无处不在。
文献中的“田野”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田野”,但不等于说“田野”只在现实生活中。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其实已经明确了做学问的两条基本路径:一条是走向现实中的“田野”,即“行万里路”。它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展开实地调查,来了解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其社会意义。另一条则是走向文献中的“田野”,即“读万卷书”。它是借助相关文献的记载,来了解人们过去以及当下活动状态的一种方法。
后者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文献本身就是对人们各种活动的记录,也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文献可以是、事实上也是一种借以了解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明得以世代传承和不断延续的重要媒介。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文献,我们同样可以达到理解人及其活动的目的。故文献也具备“田野”的性质。由此观之,文献中亦有人及其活动,有人即有“田野”。“田野”不仅仅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也同样存在于各种文献当中。
然而,在文献中做“田野”,不同于在现实中做“田野”。在现实中做“田野”,主要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获得相关信息;而在文献中做“田野”,则主要通过文字阅读和分析研究形成相关认识。尽管二者在具体的探究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对“田野”范畴的把握上却有着相似之处。也就是说,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献中,“田野”本质上都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人们活动的场域,二者在选取“田野”的层次、范围上都具有相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这点上,它们可以具有一致性。
“走向历史现场”:现实与文献的互嵌
在现实中做“田野”和在文献中做“田野”,并不矛盾、冲突,它们可以是互补互助的关系。现实中的“田野”,能为我们认识人类活动提供各种鲜活的、丰富的背景信息,但对历时性的把握却有很大的不足。而文献中的“田野”,能为我们认识人类活动的起源、发展提供历时性的线索,却经常看不到其活动背后的环境等复杂的因素。通过二者相互借鉴、补充,我们在认识相关问题上,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走向历史现场”是历史人类学“华南学派”诸多学者所秉持的重要学术理念。如果说阅读文献更强调的是对历史事件的时间脉络加以观照,那么进入现实中的田野则是对历史事件的“地点感”和“地方感”的强化。在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中,只有将时间感和地点感相结合,将过去的历史事件与当下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追寻区域社会历史的内在脉络和发展逻辑,正如陈春声所说,“只有参加过田野工作的研究者才能真正理解,独自一人,或与一群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同行,走向历史现场,踏勘史迹,采访耆老,搜集文献与传说,进行具有深度的密集讨论,连接过去与现在,对于引发兼具历史感与‘现场感’的学术思考,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无论如何,田野作业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应该局限于某几个学科,而更应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于历史学来说,在现实与文献中进行田野作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宏大历史叙事与微观社会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区域社会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29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