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结
民俗学都市养老研究的出发点和回归点都指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与生命意义何以可能的问题。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具体的研究路径,一方面以老年人的主体性实践为主,一方面又试图从不同侧面呈现他们的日常并探寻他们重建日常、获得意义的可能性。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主体性实践是包含了先验和经验两个层面的完整的“日常生活”实践,随之,这里的日常生活视角也是包含了这两个层面的整体性研究。不过我无意于将这里的先验上升到自由意志或平等权利的高度,而是想突出老年人主体性实践的过程性,包括从既有的心理图式的生成到认知事实,再到赋予其意义并建构现实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现代民俗学研究的前提便是承认并追寻意义生产的连续性。基于此,虽然我们在养老研究中面对的是现代性带来的意义断裂问题,但对于这一断裂处本身的生成机制的研究,又恰恰给了我们弥合这一断裂的可能性,而也是在这里,有可能促成民俗学养老研究的新的知识生产。
如果说传统地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有什么“传统”是一直未变的,那应该就是个体对身份认同与生命意义的追寻。而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每个个体都面临着认同危机,对身份(identity)的追寻成了“一场抑制和减缓流动、将流体加以固化、赋予无形的东西以有形的持续性的斗争”,就像“火山熔岩顶部上一再被固化的表层部位,在它有时间冷却和固定下来前就再度被熔化”。可以说,老年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如何应对现代性的问题。因此,除了都市养老研究外,本文也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有更多的民俗学者可以来关注现代社会中各式各样的活生生的人,及其或支离破碎、光怪陆离或平平无奇、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
(本文刊载于《文化遗产》2022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