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作者:陆薇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5-13 | 点击数:11183
 

二、vernacular概念的译介

  小长谷英代在将vernacular概念引入日本民俗学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其2016年发表于《日本民俗学》第285号的《vernacular———民俗学的跨领域视角》一文中,她从vernacular和语文学(与民俗学、人类学研究密切相关)的关联入手,梳理了vernacular一词词义变迁的过程。

  该文基于小长谷英代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集中授课的内容撰写而成,论文的中文译本《“Vernacular”:民俗学的超领域视界》,登载于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编:《遗产》第二辑(南京大学出版社),译者为郭立东。一文中,她从vernacular和语文学(与民俗学、人类学研究密切相关)的关联入手,梳理了vernacular一词词义变迁的过程。

  语文学(philology)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拉丁语古典文献为中心的“古典语文学”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蓬勃发展,所以“vernacular初期的语义是指与拉丁语相对的各种语言”。正如波洛克所指出的“vernacular的拉丁语词源verna中有‘土生的奴隶’(house-born slave)之意”,与当时代表着中央、权威、通用、学术、教养等含义的拉丁语相对,vernacular用来指代地方的、土著的、身份低下的人所使用的“俗语”。

  18世纪后,语文学逐渐科学化,除古典语文学之外,出现了比较语文学、一般语文学等分支,而“黎明期的民俗学及文化人类学,在探索文明和民族精神的起源的过程中,以语文学的繁荣为背景,形成了各自学科的轮廓”。

  比较语文学涉及从印度到欧洲的广阔领域,在德国和英国分别出现了比较语文学与民俗学、比较语文学与民族学的融合。19世纪中叶的民族学研究,在进化论的理论支撑下,借鉴比较语文学的谱系研究法,对所谓蒙昧、野蛮社会进行考察,试图解析人类的起源,为西方列国帝国主义思想及殖民行为提供了所谓合法性依据。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各地土著语言、俗语而存在的vernacular,在西欧殖民主义的语境中被重新阐释。它被定义为蒙昧社会里野蛮的、无法文明化的人种的语言,并由于语言与人种、民族之间的关联性,被作为非文明人、非近代人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在美国,除比较语文学外,还存在一般语文学的学术倾向,与初期的民俗学研究相互交融。比较语文学试图将多种语言纳入同一体系中加以研究,而一般语文学则注重对某个特定民族的语言、文学进行深入探究,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由于《圣经》的口语化表述的需要和印刷术的普及,曾处于优势地位的拉丁语逐渐衰落,相反,曾处于劣势的各民族语言——vernacular却得以蓬勃发展。伴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vernacular,即各民族的口语方言,通过印刷字体和纸张的中介,变得能够相互理解了。这些被印刷品所联结的‘读者同胞们’,在其世俗的、特殊的和‘可见之不可见’当中,形成了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胚胎”,“各种地方口语(vernacular)中的土俗(vernacular)特质被剔除,vernacular作为引以为傲的民族语言(母语)被赞颂”。不仅如此,如赫尔德从高雅的外来语传入德国之前已存在的德国本土口语中,找寻民族语言的意义那样,民俗学研究又赋予了vernacular一词“本真性”的价值。

  之后,语文学研究曾一度因进化论的理论枷锁和醉心于对文本精确性的考订,束缚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在学界的影响力逐渐减退。然而到了后现代,出现了“回归语文学(The Return to Philology)”的学术潮流。这一潮流萌发于比较文学界,但其影响与意义却不仅限于文学批评的范畴。后殖民研究者萨义德等人所倡导的“回归语文学”,就根本而言,是要“重回人文主义,通过对语言的溯源重新回到历史生成之初,去寻找那言词背后的‘历史生成’……使语言回到所附着的和所涉及的社会语境、民族历史中,最终对自身所处时代的种种事实进行质疑、批判和敞开”。语文学在后现代的重新定位,使得语文学研究从对语言本身的关注转向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关注,并作为具有批判性的方法论的一种,扩大了其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影响。而语文学研究的再次兴起及重新定位也使得vernacular一词产生了相应的变化,vernacular的含义也同样跳脱了语言学的框架,走向当代文化研究的广阔领域。

  除vernacular与语文学的关系外,小长谷还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vernacular建筑、vernacular与民俗生活(folklife)、vernacular宗教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介绍,为日本学者vernacular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祝鹏程]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
下一条: ·[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
   相关链接
·[刘晓春 贺翊昕]生态敏感性食物与地方日常生活维系——深圳阳台山麓客家粄食的例子·[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