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贾志杰]神话在有声读物中的知识性与艺术性呈现
——以喜马拉雅FM为例
  作者:贾志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5-05 | 点击数:5009
 

摘   要:有声读物作为一种诉诸声音的电子媒介,一直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以神话为内容的有声读物,亦是受听众欢迎的一个类型。神话类有声读物具有独特的文本形式、表达形式和媒介形式,三者之间的互动形塑了有声读物区别于其他电子媒介的特质。而听众以知识获取为目的的阅读导向和以身心体验为诉求的审美旨趣,也使得有声读物中的神话音频具有了通识性知识和通识性艺术的定位。

关键词:神话;有声读物;喜马拉雅FM;通识性知识;通识性艺术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18ZDA268)。


一、研究缘起

  1876年,世界上第一台搭载口头语音的媒介——电话,在美国问世,即开始改变面对面交流作为声音传播途径的唯一性。1877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结束了声音无法复制的历史。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得语音可以通过身体以外的物质被记录、储存和重现,大大拓展了口头交流的空间范围,增强了口语承载信息的能力。随着卷轴唱片、磁带和光盘的陆续发明和普及,用听觉接收电子音频信息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1986年,美国音频出版商协会(Audio Publishers Association,简称APA)正式成立,为业界制定了统一的规范。1994年,该协会把“有声读物”(audiobook)确立为此类产品的标准指称,将其定义为:“至少含有51%的口头内容,其内容来源于印刷书籍、其他媒介或原创作品,可保存在任何媒介(磁带、光盘、数字文件)中的录音制品。”这一定义框定了有声读物的核心属性为录音制品,内容呈现方式为口头讲述,但对内容的来源、媒介的形式未有严格的限定。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对该定义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有学者认为,有声读物是“以声音为主要展示形式,需存储在特定载体并通过播放设备解码载体内容,以听觉方式阅读的音像作品”,此定义将载体重现声音的方式和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予以具体化,并以“音像作品”替代“录音制品”,接纳了技术合成的音声制品。也有学者指出,上述定义强调音频内容需保存在特定媒介中,这种先录制后播放的形式忽略了直播的存在,传统广播和网络直播两种重要的音频传播媒介被排除在外。因此,有声读物的定义仍有继续完善的空间。

  具体而言,本文将“有声读物”定义为:至少包含51%的语言内容,以口头表达为主要展演形式,部分融合音乐、音响等音声元素,通过录音、制音设施(录音机、计算机)将音声信息输入到特定载体或传输系统(唱片、磁带、光盘、无线电波、互联网等)中,并用相应的接收和解码设备(CD、收音机、电子计算机设备及移动终端等)播放出来,以听觉为体验方式的音像制品。这一定义将纯粹的音乐、音响排除在外,突出口头语言的主导地位,并承认录播与直播都属于有声读物的传播方式。因此,本文考察的“有声读物”既包括音频直播节目,也包括录制产品,涵盖了新兴的有声书、直播课堂和传统的评书、相声、歌曲、戏曲、广播剧等多种形式。

  有声读物为口头传统在当下的展演提供了新的平台。早在文字出现之前,神话作为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已经在人类各族群中被反复讲述,世代相传。在历史上,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与特权阶层绑在一起,遂使文字记录的神话文本从口语中分离出来,天然地拥有了更多话语权,乃至于成为神话学界的研究重心。尽管如此,口头神话在民间的传承从未断绝,“听故事”仍然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声读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一需求。1890年,留声机传入中国,搭载的唱片内容以戏曲、歌曲等音乐类为主,少有故事的讲述。稍后传入的广播电台,则以新闻播报和音乐娱乐节目为主。195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了《小喇叭》栏目,其中“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专栏以口头故事的讲述为内容,包括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等神话,自此我国的有声读物开始出现神话内容。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磁带、光盘渐渐普及,讲述神话的音像制品也不断出现。2011年,国内首家移动网络电台——蜻蜓FM应运而生,随后出现的懒人听书、喜马拉雅FM、考拉FM等听书应用将中国推向了“移动听书时代”。据统计,2020年,中国有声读物的用户规模高达5.7亿人。上述各个平台都开设有众多的神话专辑,用声音播讲中外神话故事。

  然而,有声读物迅猛的发展势头却没有引起国内民间文学界足够的重视。自磁带和录音机普及以来,学者们常借助它们到田野中采集口承神话。在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撰过程中,工作人员秉持“全面搜集,忠实记录”的原则,采用录音设备获得了大量音频资料,但对这批资料的处理方式是将其“慎重整理”为文字形式。这种纪实性的录音(the documentary use of tape recorders)仅用于完整保存口头神话内容,以供文本分析之用,被视为研究工具而非研究对象。这一取向一直延续至今,录音已成为田野调查的必要手段,但录音产品并未获得关注,有声读物平台中大量的口承神话未能进入学者的视野。经由技术介导而成的声波所传达的口承神话以何种样态呈现?这种样态本身有哪些特征?神话讲述的方式与前文字时代有何区别?这些等待学界回应的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尝试以有声读物中的口承神话为对象,从本体论角度探讨其内在属性和外部形式。

  喜马拉雅FM具有多元的播讲内容和不断创新的节目形式,截至2021年上半年,已占据65.5%的用户市场,有着高达85%的付费用户满意度,且月均用户活跃量也远超其他平台,稳居在线音频平台格局的头部。从这一强势的媒体平台入手,我们可以从节目本身的内容编排与表现形式以及播讲者和用户的需求,来全方位考察神话类有声读物的呈现形态及其背后的形塑力量。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下一条: ·[朝戈金]口头诗学的文本观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