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论古代神话和民间习俗中的汉字崇拜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4-23 | 点击数:10665
 

四、文字崇拜的弊端

  文字崇拜的精神实质是崇文重教,这当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其他学者对此已经有过讨论,无须赘言。我在这里转换一下视角,专门讨论一下文字崇拜的弊端。

  还是从古代说起。《淮南子》在引述仓颉造字神话的时候,并不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而是根据黄老思想对此有所批判:“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按照《淮南子》的说法,人类的能力越多,道德水平就越低,发明太多,机心太重,质朴的本性就会受到损害。这种道家言论固然不足全信,但是很有启发性。

  文字崇拜使得掌握和使用文字的中国古代文人变得充满文化优越感,自以为掌握了文字,就掌握了最大的能力,因此就垄断了一切知识和文化。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不识字的人叫作“文盲”,认为他们没文化。这样,古代知识分子和“五四”以来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总以精英自居,以民众导师自居,强迫民众接受他们的教育。在古代这叫“教化民众”,如今叫做“启蒙民众”。启蒙没有错,但是启蒙应该以双方的自由平等为基础,否则,无异于精神控制。我在《走出五四,全面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中曾经说过:“说到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用科学与民主对民众进行启蒙,民众在他们眼中依然是等待教育的对象,这种启蒙与古代知识分子教化民众实质上是相同的,存在的差别只是在于各自准备给民众灌输的观念不同。从根本上说,现代知识分子和古代知识分子都从来没有把民众当作平等的人看待;更没有把民间文化当作平等的、具有独立价值的文化。”

  其实,文字不过是人类语言的载体之一而已,口语是人类语言更直接、更便捷的载体。人类的知识和思想除了借用文字表达之外,还有口语表达的途径,还有实际行为直接展示的途径。不识字的民众同样能够创造文化、拥有文化、传承文化。而且这种文化还可能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的就是民间口头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在研究古往今来各种文字崇拜的时候不得不注意的问题。

  (本文刊载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
下一条: ·[贾志杰]神话在有声读物中的知识性与艺术性呈现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