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文字崇拜的弊端
文字崇拜的精神实质是崇文重教,这当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其他学者对此已经有过讨论,无须赘言。我在这里转换一下视角,专门讨论一下文字崇拜的弊端。
还是从古代说起。《淮南子》在引述仓颉造字神话的时候,并不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而是根据黄老思想对此有所批判:“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按照《淮南子》的说法,人类的能力越多,道德水平就越低,发明太多,机心太重,质朴的本性就会受到损害。这种道家言论固然不足全信,但是很有启发性。
文字崇拜使得掌握和使用文字的中国古代文人变得充满文化优越感,自以为掌握了文字,就掌握了最大的能力,因此就垄断了一切知识和文化。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不识字的人叫作“文盲”,认为他们没文化。这样,古代知识分子和“五四”以来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总以精英自居,以民众导师自居,强迫民众接受他们的教育。在古代这叫“教化民众”,如今叫做“启蒙民众”。启蒙没有错,但是启蒙应该以双方的自由平等为基础,否则,无异于精神控制。我在《走出五四,全面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中曾经说过:“说到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用科学与民主对民众进行启蒙,民众在他们眼中依然是等待教育的对象,这种启蒙与古代知识分子教化民众实质上是相同的,存在的差别只是在于各自准备给民众灌输的观念不同。从根本上说,现代知识分子和古代知识分子都从来没有把民众当作平等的人看待;更没有把民间文化当作平等的、具有独立价值的文化。”
其实,文字不过是人类语言的载体之一而已,口语是人类语言更直接、更便捷的载体。人类的知识和思想除了借用文字表达之外,还有口语表达的途径,还有实际行为直接展示的途径。不识字的民众同样能够创造文化、拥有文化、传承文化。而且这种文化还可能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的就是民间口头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在研究古往今来各种文字崇拜的时候不得不注意的问题。
(本文刊载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