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何彬 马文]日本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学科构建及其反思
  作者:何彬 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1-08 | 点击数:7782
 

三、日本高校文化财学科建构的特点及反思

  以下,对上述日本高校的学艺员教程和非遗专业课程设置的历史做简要回顾并做若干反思。

  (一)文化财保护与高校教育结合,注重与博物馆和在地的关联

  日本高校教育随时根据社会需求调节课程设置或学科的建构,这从前述《博物馆法》颁布后各个高校的学艺员资格课程建构的历史可以获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对本国各类遗产的保护和申报的关注度加大,对相关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度相应提高。高校又在学艺员课程的基础上扩展出文化财专业教育,大学生们在文化财学科里学习各类文化财保护现场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同时取得学艺员资格。

  日本高校文化财学科的设置,最初出现在留存大量古寺院、古建筑、各类遗迹和雕刻、典籍类较多的奈良大学并非偶然,社会需求促使高校调整学科和课程构建。位于京都的几所公立、私立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成立了文化财学科或文化遗产专业。继1979年奈良大学之后,1997年京都橘大学设立历史遗产学科,同样位于京都的花园大学2008年4月在文学部里新设了文化遗产学科。选修课程如佛教考古学、佛教民俗学、佛教美术史以及京都学概论,都是密切结合所在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位于京都市的龙谷大学于2016年新设历史学科文化遗产学专业,目的是培养可以承担寺院及佛像等文化财的调研并能参与文化财保护、保存事业的专业人才。作为设在古都的大学,这些大学的学艺员课程和文化财专业都十分注重学以致用,课程设置上除一般历史课程之外,偏重关注古迹保存、寺院佛像保护等。重视有形文化财即物质文化遗产的倾向,与京都的古迹、遗迹多,需要更多的专业化知识技能人员有关。奈良、京都的高校建立的文化财、文化遗产学科较多,反映了该地区对这类人员的高需求度。

  虽然中日两国国情不同,但文化遗产的陈列与展演的技能无疑是从事非遗研究人员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日本的高校文化财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可以作为我国非遗保护以多种形式回归社会服务社会的参考。高校的非遗教学课程可以导入部分博物馆展示等知识,笔者认为或许我国的大学非遗课程暂不需要太多的博物馆论课程。

  高校对口培养当地和周边地区需要的人才,保证专业人员毕业后的出路,是高等教育与在地需求结合的可参考做法。顺应社会需求及时调节大学学科建构,使培养出的学生可以满足时代和社会所需。高校培育非遗人才,课程设置应具有灵活的应对性和可调整、补充或者置换的机制。

  京都橘大学1997年设置的历史遗产学科的课程中,有京都产业文化论,京都历史文化遗产、京都观光论以及京都综合演习课程,而京都的花园大学开设京都学概论课,这都表现出课程设置对大学所在地古文化的关注和为当地培养人才的明确目标。可以参照京都学等有关课程,设置大学文化遗产专业的“地方学”课程,使遗产保护理论与在地文化的保护或研究实践结合。

  (二)课程设置着眼于培养多元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日本的博物馆有各种形式和形态,综合性的如历史博物馆、某省某市博物馆;单项的如自行车博物馆、茶叶博物馆、酱油博物馆、拉面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民居博物馆、天文博物馆,或某某类艺术馆、某某个人或财团美术馆、某某个人文学馆等等。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对学艺员的知识结构和擅长的研究课题的要求也多种多样,需要学艺员具备文科、理科、工科等各种不同的能力和知识。《文化财保护法》的对象包括极广,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也是多角度、多学科的。对大学文科专业学艺员进行的文化财课程教育,史学和民俗学科的课程都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但又不是唯一的教育课程。例如,工科或理科出身的学艺员更多在文物管理和实施具体文化遗产保护时发挥其工科或理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作用,而美术院系学生的美术史、艺术史知识和保护艺术遗产的技能也会在古雕像等工艺类、美术类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方面发挥作用。

  遗产保护需要拥有广泛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不是某一个固有的专业或学科可以完全包容的,大学非遗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多样性,如同一名称的课程每期开讲不同题目,实施灵活多样的非遗教育等。

  社会要求非遗人才具有多方面知识和一定的处理实际问题、修改或制定政策的能力,因此本科生阶段不宜过于单独深入学习某一个专业。根据国情和学科特长可调节偏重度,以某一学科为主导入其他学科课程,实施综合教育,以培育多功能型人才。如课程设置分主科、副科,或课程多样化、复层建构,本科生在各自的专业里(如物理、化学、历史、艺术、宗教、民俗等)学习两年,三、四年级专攻文化遗产专业。这样可以保证生源来自多种学科和专业,以培养拥有不同基础技能和知识的人才,适应社会的广视角的遗产保护人才需求。

  (三)非遗人才培养的多学科化、高层次化

  前述许多设置了本科文化财专业的大学,日后多增设了研究生院。如奈良大学1976年第一个开设大学的学艺员资格课程,1979年在文学部之下增设文化财学科即本科生文化财专业课程。1993年,在前述日本正式加入公约的第二年增设了“文化财史料学”专业硕士课程,1995又增设“文化财史料学”专业博士课程。鹤见大学文学部文化财本科课程设立于1998年4月,四年后2002年开设了文化财学专业研究生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大阪大谷大学2000年在文学部内设置了文化财学科的本科课程,四年后增设了文化财学科硕士课程、博士课程。此外,別府大学文学部2009年增设的文化财学科,于10年后的2019年改为文化遗产学专业,用此名称更直接地表现该专业的现代化性质。

  也有发生逆向变化的事例。如花园大学的文化遗产学科设立于2008年,而现在该大学官网上不加任何解释地标着“2016年文化遗产学科停止招生”一行字。大阪大谷大学2000年在文学部设置了文化财学科,2004年增设文学科文化财硕士课程、博士课程之后,2014年本科文化财专业改称为历史文化学科,2018年研究生文化财专业改名为历史文化学专业。曾经独立的文化财专业重新回归到历史学科之内。类似的文化财专业独立设置数年之后再次编入文学或历史等专业内的事例还有一些,这里不一一例举。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说明单纯的文化遗产本科教育潜藏着生源不足、对毕业生需求量不高等负性因素。日本高校的文化财和非遗专业的独立或转型的成功和失败事例也告诉我们,高校的某个专业完全单独承担培养非遗人才似乎不是最佳形式,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复合型多功能的非遗人才。

  筑波大学和东京大学、帝京大学直接构建研究生层次的文化遗产教育课程,以新思维培养新一代遗产研究人才,这样的回应社会新需求而开拓更高教育层次、逐步提升培养水准的尝试,提示了今后的方向。筑波大学世界文化遗产专业只开设硕士、博士课程,用英语日语双语教学,“国际遗产学”“遗产评价与保存”“遗产运营与规划”的专业名称直接道明学习的目的和成为什么人才。前面罗列的筑波大学世界遗产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也多是接轨世界遗产保护和研究的,直接培养把握世界遗产登录和保护动向的高层次人才应该是今后的优先目标。

  东京大学文化资源学专业没有本科课程,只设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该专业的生源,来自“社会人”学生即在职的社会人。硕士研究生来自的工作单位有各类图书馆、各地市役所、博物馆、美术馆、出版社等。这里培养的高层次专业人员和需求单位具有高度对口性。参考东京大学的做法,对口培养从事非遗保护保存和研究的在职人员也是一个可行方向,既保证生源,也保证学生毕业后回到第一线,及时地学能所用。

  高校设置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参与培养文化遗产专业人才,是社会所需、形势所求,势在必行。但如何“行”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还需要缜密的探讨。当然,在实行过程中参考他国的经验教训,边“行”边修改或调整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希望本文给我国“且行且完善”地构建非遗教育的过程提供一些参照。

  (本文刊载于《民俗研究》2021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郑然鹤 庞建春]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教育的现状和启示
下一条: ·[Panas Karampampas]希腊财政紧缩政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
   相关链接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周全明]经验与问题:日本民俗文化财保护研究
·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1970年公约法定会议·[陈志勤]论作为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管理
·[星野紘]日本保护文化财产60年经验:传统不宜乱改造·[刘晓峰]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传承人认定制度复杂
·[梁锺承]韩国的文化保护政策:无形文化财与它的持有者·[刘晓峰]谁是“人间国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