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1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1年会专区

[李涵]乡土社会秩序与日常交往礼俗的互动机制
  作者:李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1-06 | 点击数:915
 

中国民俗学会2021年年会论文•

 
乡土社会秩序与日常交往礼俗的互动机制
李涵
(黑龙江大学)
摘 要:在《乡土社会》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到:“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种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礼俗是人们婚丧嫁娶、礼尚往来和衣食住行中的仪式和习俗,它受经验和习惯支配,与人们的自发的情绪情感天然的联系在一起。日常交往礼俗的运行机理是重复性的,礼俗文化是固化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与社会秩序是经验性的。因此探讨日常交往礼俗与乡土社会秩序的互动机制,从本质上讲是为了打破阻滞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前现代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完成乡土社会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向。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文面文化复兴现象析论
下一条: ·[李济民]魂归何处
   相关链接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
·[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王渭清 赵磊]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与共济
·[田兆元]“元宇宙”神话叙事与谱系构建·[包汉毅 桂书杰]德国民俗学史上的“礼俗互动”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于富业 管仲]“我他边界的消失”
·[肖波]白蛇传说与江南名胜的文化互动:雷峰塔记忆·[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
·[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鲍燕飞]礼俗互动视角下立春鞭春牛巫术信仰的演变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游自荧]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
·[范译馨 王逍]闽东佳阳畲乡民族节日重构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王二杰]礼俗互动下东海孝妇现代传承
·《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陈刚 刘丽丽]神灵变迁与谱系重构·[朱林]地方性与互动性:当代仪式研究的两条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