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马知遥 王明月]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视域拓展
  作者:马知遥 王明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0-16 | 点击数:5926
 

摘要: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是传统工艺以现代生活为落足点进行创造性转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的过程。在此进程中,传统工艺逐渐表现出文化变迁剧烈化、工匠个体异质化、发展领域多元化等新趋势。传统工艺研究亟待进行视域拓展,对这些新趋势作出深入解释。文化维度,需从文化关系研究向文化实践研究拓展,以民众的主体实践为主线,深度解释工艺文化的动态演变过程。语境维度,需回归民众跨语境文化实践的事实,兼顾语境间的边界与关联,深化解释传统工艺多元语境共生的发展状态。人的维度,需从工匠群体研究向工匠个体研究延伸,在集体模式与个体策略之间深化解释工匠的主体性与文化地位。作为三个视域拓展的理念内核,回归民众的主体实践,或将有利于深化阐释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理路,助推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

关键词:传统工艺;文化;语境;工匠;主体实践


  传统工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为生活的日新月异而欣喜,也不免为传统工艺严峻的生存危机而感伤。幸而,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工艺出现了旅游工艺品化、艺术品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在危机中发现了回归生活的多种可能,让人们看到了复兴的希望。尤其是2017年以来,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统工艺振兴成为国家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工艺由此走上了复兴的“快车道”。

  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并不是返回某一历史节点的工艺发展状态,而是以当代生活为落足点,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工艺获得新的广泛应用。在此进程中,我们既看到传统工艺走出原有的生活空间,在艺术界、时尚界等领域衍生发展;也看到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了工艺知识的多元化。可以说,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呈现出很多新的时代特点。我们不禁要问,在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进程中,有哪些新趋势亟待传统工艺研究进行解答?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对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给予很多关注,但是对其给传统工艺研究带来的冲击仍然缺少更深入的探讨。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案例,从文化、语境和人三个维度分析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亟待探索的问题领域,探讨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视域拓展方向,以期为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提供更坚实的学术支持。

一、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学术回顾与时代诉求

  1.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中国传统工艺历来是民俗学、人类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上半叶,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各区域的传统工艺展开了早期的民族志研究。诸如鸟居龙藏对贵州苗族蜡染技艺的记述、史图博和李化民对浙江畲族银饰制作技艺的调查、凌纯声和芮逸夫对湘西苗族传统工艺发展状况的描述等,都较为详实地呈现了当时各区域生活中手工艺品的制作与使用状况,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民族志基础。

  在此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逐渐注重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理论阐释,形成了工艺文本研究范式。这种范式从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出发,探寻传统工艺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张道一等学者较早便致力于探讨剪纸、印花布等民间工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这些研究对探索传统工艺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但随着研究的推进,这种研究范式因为将传统工艺抽离出具体的时空环境,孤立地进行文献考据而受到质疑。此外,由于聚焦于工艺本体,作为制作者和使用者的民众往往在这种研究中被忽视和遮蔽。

  面对以上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传统工艺经历了由工艺文本研究向语境研究的范式转换。语境研究将传统工艺置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之中,解读其文化意义与功能,对于理解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的整体性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当代传统工艺研究的重要范式。正是在回归民俗语境的过程中,学界逐渐意识到作为手工艺品制作者和使用者的民众的主体性。正如张士闪所言,再有力的国家行政运作,也无法改变民俗的民众主体地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民俗的民众实践性质与总体发展态势。近年来,学术界对民众的手工艺品消费、工匠的造物活动等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作为民俗主体的民众逐渐在研究中凸显其重要性。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工艺研究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以语境研究为重要范式,注重传统工艺与民俗生态的整体性关系,强化对民俗主体——民众解读的研究特点。

  2.传统工艺复兴背景下学术研究的视域拓展诉求

  当代,在互联网技术和便捷交通的支持下,多元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各种文化元素超越了民族的、地方的时空限制,或走向艺术世界,或嵌入旅游产业,或融入时尚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作为生活主体的人,在这富于流动性的生活中浸润于多元文化,拥有多元化的知识与资本,具备愈发强大的个体选择和行动能力。在这样一个多元、流动且异质的生活中,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也对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提出了视域拓展的诉求。

  (1)传统工艺变迁的剧烈性。历史上,诸如纸扎、印染、造纸等传统工艺大多嵌入变迁节奏较为平缓的社会生活之中,工艺文化总体上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然而,这种发展节奏被现代生活日趋快速的变革打破。各种类型的文化打破时空的界限发生紧密的互动,造成知识和技术大量而快速的传播,加剧了各领域工艺文化的变迁速度。如贵州省丹寨县石桥村的古法造纸技艺曾是当地民众重要的生存技艺,历史上石桥村的白皮纸制造技艺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工艺传统。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围绕古法造纸建立了古法造纸文化旅游景区,古法造纸开始快速变迁。基于游客的消费偏好和审美需求,当地工匠将花草植物与造纸技艺结合,创造了花草纸,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笔记本、贺卡、书籍等衍生产品。这些新的旅游工艺纸品已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也使石桥古法造纸技艺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审美偏好给石桥村古法造纸带来了生产工序、产品种类与审美标准等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一如石桥古法造纸技艺,很多传统工艺正处于这种愈发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在对传统工艺与民俗生态的关系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解释工艺文化的演变过程。

  (2)传统工艺发展的多元性。传统工艺在国家、市场、民众等力量的综合影响下跨越了文化边界,在艺术、旅游消费、流行文化等领域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以贵州丹寨蜡染为例,丹寨蜡染本是表征其族群身份的重要符号,嵌入白领苗的文化中。近年来,在商人和设计师的介入下,白领苗蜡染技艺一方面被广泛应用于桌布、桌旗、文化衫等旅游工艺品的制作中。另一方面,它引起了设计师的广泛关注,他们运用时尚界的艺术手法对白领苗蜡染进行新的诠释,并将其融入到时装设计之中。2020年,丹寨蜡染服饰作为中华民族时尚的代表,登上了伦敦时装周,呈现出融入时尚文化的趋势。事实上,类似于丹寨蜡染,很多传统工艺都在积极地融入多元文化领域,以此拓展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存空间,从而走上了复兴的道路。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原生语境和其他新语境中传统工艺的关系?又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正是当代中国传统工艺复兴对传统工艺语境研究提出的新命题。

  (3)工匠群体内部的异质性。工匠是民众之中特殊的一类群体,他们是传统工艺的实践者,满足社会对手工艺品的需求。历史上,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曾高度整合着工匠群体,使其在社会地位、技艺知识、造物活动等方面具有相对的同一性。然而,在当代中国传统工艺复兴进程中,工匠走出了相对单一的生活空间,游走于多元的社会生活领域,经历了更加复杂的个体生命历程。他们在角色选择和造物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日趋明显的个体差异。以天津东丰台木雕工匠GHS和GML为例,二人曾在天津市外贸公司的组织下前往河北曲阳学习仿旧彩木雕制作技艺,学成归来后一同进入宁河区丰台镇美术雕刻厂,从事仿旧彩木雕的雕刻工作。1990年代,雕刻厂因经营不善而倒闭。GHS依靠做工时的私人关系与潘家园文玩市场的老板建立联系,此后10余年一直为其手工制作仿旧彩木雕,以此维持家中生计。直到2013年前后,他学习并掌握了棺材制作工艺,转行开起了棺材铺。GML在雕刻厂倒闭后带着木雕作品闯荡潘家园,同样为老板们制作仿旧彩木雕。不过,他并未满足于此,后来到浙江等地做木雕学徒,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经营经验,之后回村开办了雕刻厂。近年来,GML吸取浙江企业家的办厂经验,引进了全自动雕刻机,从事木雕工艺品的批量生产。可以看到,雕刻厂倒闭后,二人的木雕生涯出现了明显的分野,在木雕制作策略方面同样存在明显差异,这打破了人们对工匠群体的传统认知习惯。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促使传统工艺研究对一些发展的新趋势予以更多关注。若能围绕这些新趋势,对传统工艺的文化、语境、实践主体等重要问题进行反思,拓展当代传统工艺的研究视域,无论对深化传统工艺的研究,还是对助推传统工艺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赵旭东]庙会民俗的认知范式研究
下一条: ·[王加华 李燕]眼光向下:大运河文化研究的一个视角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
·[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