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刘宗迪 郭佳]南极仙翁:寿星崇拜的缘起
  作者:刘宗迪 郭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0-14 | 点击数:8971
 

六、结语

  日、月、星辰的运行为大地带来昼夜交替、四时循环,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顺应星空的节律安排农时和生计,星空的四时轮回规定了人间生活的起承转合,天文与人文从来就密不可分。古人在遵循星空节律的启示安排自己的生活之同时,也反过来从人间生活出发理解星空的意义,想象星空的形象,为星空事物命名,讲述星空的故事,这些意义、形象、名称、故事作为传统知识的一部分而世代流传。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传统知识与民生日用渐行渐远,逐渐与其赖以生成和流传的天文学语境相疏离,其原初的天文学意义日益模糊,尤其随着学科分野,天人隔绝,后来的学者很少具有古人那样丰富的天文知识,因此不再能够理解这些传统知识的天文学含义,致使这些原本行之有效的经验知识最终蜕变为玄妙的神话、意象、仪式、风俗,成为人类语言和文化世界中既令人迷惑又独具灵韵的部分而流传下来,成为如同琥珀、化石、遗骸一样的所谓的“文化遗留物”。如果我们不是仅仅满足于将这些文化遗留物当成古董一样的“国粹”进行把玩、鉴赏,而是要了解这些“文化遗留物”的来龙去脉和文化内涵,就不得不突破学科分野,在观乎人文的同时,还要观乎天文,方能回到那个天地相映、人神交汇的古老岁月,领略古人眼里的星空、大地和岁月。

  寿星崇拜就是中国民俗传统中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意象,老寿星慈眉善目、憨态可掬的形象家喻户晓,“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吉祥话尽人皆知,南极仙翁、南极老人的名号也并不陌生。然而,对于寿星的来历,长寿之神为什么被称为“星”,寿星为什么被视为南方的神仙,九九重阳节与寿星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却罕有人提起,更不用说给出明确可靠的答案了。

  寿星这一文化意象的各个环节,追本溯源都来自上古时期对于老人星的观象授时活动。寿星原本就是一颗星,即老人星;在北方中原地区,只有在春分和秋分前后才能看到老人星,古人用它的出现作为举行秋尝庆典和养老仪式的标志,故此星得名为老人星;老人星的纬度甚低,只能低低地升起在靠近南极的南方地平线上,因此被称为南极老人星,长寿之神则被称为南极仙翁。总之,中国文化中的寿星崇拜,在方方面面都与老人星的运行规律、与古人对南极老人星的观察密不可分,只有了解了关于老人星的天文学知识,才能对寿星崇拜、重阳节的起源等传统文化现象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也才能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古老渊源和文化内涵。

  (本文刊载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彭牧]拜:礼俗与中国民间信仰实践
下一条: ·[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
   相关链接
·[杨琳]长寿面与寿星崇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