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作者:毛巧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8-18 | 点击数:10904
 

二、导引和规范:神话研究的迅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短暂停滞的神话研究得以复兴与重建。1978年4月,钟敬文、贾芝、毛星、马学良、吉星、杨亮才组成筹备组,筹备恢复“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以下简称“民研会”)的工作,作为民间文艺发展与研究的专门机构,它对“整个民间文艺事业起着组织、计划和推动等巨大作用。1978年10月,西北民族学院召开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教材编写暨学术研讨会”,民研会筹备组成员钟敬文、杨亮才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将这次会议主题融入了《民间文学概论》的编写。学界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文学事业发展源头的寻索”的基础上,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与日本民俗学者的交流与合作、80年代中期的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项目及90年代与美国民俗学界的接触,这些都对神话研究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80年,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第八章“神话和民间传说”,注重实证分析,强调在历时的发展中把握神话、传说和故事之间的关联;同年,乌丙安《民间文学概论》“下编专论”中亦设有“古代神话、民间传说”一章,对神话的概念、内容、特点进行界定与论述;1981年,民研会研究部编写的《民间文学论丛》中即单列“神话研究”一栏,收录马昌仪《鲁迅论神话》、白崇人《中国上古神话民族特点初探》、肖崇素《彝族的神话、传说与史诗》3篇论文。这一时期,一批活跃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神话学者率先出版了一批神话研究著作。据袁珂回忆,青年时期他读过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浏览过《山海经》里的一些神话片段。1940年,袁珂曾在华西大学听许寿裳讲《小说史》和《传记研究》。后又涉猎古书中的一些神话资料,于是将其缀集起来,编写了简本《中国古代神话》(此书1950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1957年又出了增补修订本,扩充成为原书的4倍)。他还撰写了长篇论文《山海经里的诸神》,分3期连载在《台湾文化》上。1984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神话》的改写本《中国神话传说》。80年代,袁珂陆续出版了《中国神话选》《古神话选释》《神话选译百题》《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神话资料萃编》《中国神话史》《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等相关研究著作。此外还有谭达先《中国神话研究》,刀兴平等人翻译、整理的《兰嘎西贺(傣族神话叙事长诗)》,刘魁立等《神话新论》及《为孩子们改写的中国古神话》《第一个女神:中国古代神话新编》等相关著作。

  1984年4月24~28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研会云南分会在昆明召开了神话学术讨论会,就神话的产生、消亡和神话的特点、分期、分类、界说等问题进行讨论。1984年5月,在四川峨眉山召开的民间文学理论著作选题座谈会主要探讨了如何加强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工作,规划1984~1990年民间文学理论著作选题,组织民间文学理论研究队伍,探讨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间文艺学理论体系。据袁珂回忆,当时从事神话研究的学者人数已经由两三年前的二三十人增加为四五十人,“虽然这些同志仍然是天南地北,散处在祖国各地,而且并不都在搞专业神话研究,不过力量毕竟比以往雄厚多了”。于是,中国神话学会就在峨眉山上应运而生,开始筹商创办《中国神话》(集刊)这样一个作为联系会员的纽带的读物。

  1987年6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神话(第一集)》,由钟敬文、贾芝、毛星、马学良、杨堃担任顾问,袁珂为主编,王松、刘魁立、陶阳为副主编,刊物编辑方针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神话,介绍中国神话,为建立中国的神话学体系而努力”。刊物风格定为“深入浅出,短小精悍,雅俗共赏”。内容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神话研究论文。“凡关于中国各民族神话研究的均属之;将汉民族神话和兄弟民族神话,或将中国神话与外国神话作比较研究的也属之。泛论神话属性或研究外国神话涉及到中国神话的,也准备少量刊登一点。”二是现代民间流传的古代神话。“凡是有新搜集未经刊载,足以作古神话的补充参证者;兄弟民族口头传述的神话或诗体性质的神话,只要有研究价值,附上评析研究短文者也属之。”三是报告、心得、随笔、杂记等。“凡深入各地去采访的同志,记述其有关神话研究的采访心得、调查报告,以及涉及到神话的有关风俗、民间艺术等的随笔、杂记,并附有研究性的说明者也都属之。”此刊“编后”谈及,《中国神话》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但观点各异的文章也予以发表。这不仅有助于开展对学术问题的讨论,也能促进神话研究向纵深发展。此外,为了向神话研究者介绍国外神话研究的信息及动态,刊物还收入了外国学者的4篇研究论文。

  此外,创刊于1982年的《民间文学论坛》,作为当时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的刊发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论文的理论刊物,其所发表的文章中,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占较大比重,同时兼顾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及美学等,见表1。

 

  从1982年第1期开始,《民间文学论坛》即有意识地关注神话概念界定、神话与史诗、少数民族神话等问题。尤其是在1984年和1985年间,围绕“神话界说”的问题进行了几次大的讨论,对神话的概念、范畴、特性等有了清晰的界定。《中国神话》《神话及神话学》《试析结构主义的神话观》《普列汉诺夫的神话观初探》等译文及研究论文,不仅说明了当时西方神话理论对中国神话学界的影响,也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神话研究的学术定位。

  1985年,《民间文学论坛》兴办中国民间文学刊授大学。刊授课程为12门,寄给学员的教材包括:刘锡诚《原始艺术》、谢选骏《神话学》、吴超《歌谣学》、刘守华《故事学》、张振犁《民俗学》、张紫晨《民俗调查》,等等,此外还有《民族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美学概论》等。刊授大学聘请的顾问和教师都是高校和科研机关富有教学经验的教授、研究员和民间文学研究者,他们指导学员进行民间文学的搜集,并讲授研究方法。“无论是‘教’或‘学’,都要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忌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要深入到实践中去考察,做好调查研究。”此外,《民间文学论坛》于1986年举办了首届“银河奖”,在“广大读者投票推荐的基础上,经本刊编辑部汇总和评议”,最终评出:一等奖为杨堃《论神话的起源与发展》,乌丙安《论中国风物传说圈》,林河、杨进飞《马王堆汉墓飞衣帛画与楚辞神话、南方民族神话比较研究》;二等奖为袁珂《古代神话的发展及其流传演变》、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初议》、龙海清《盘瓠神话的始作者》等9篇论文。《民间文学论坛》创刊初期对于神话研究的重视,不仅全面呈现了中国多民族神话文本搜集整理与理论研究,也关注苏联、日本、欧美的神话理论的译介。中国民间文学刊授大学的兴办与“银河奖”的评选,不仅在国内民间文学领域产生极大影响,培养和激励了一批优秀的神话学者,也引起国外学界的关注。此时,神话研究已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热点,在推动民间文学整体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据贺学君在《关于近年来的神话研究》一文中统计,1981年至1984年,学界发表神话研究论文三百二十余篇,出版专著十余种。这一时期,《民族文学研究》《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艺季刊》等学术刊物也日趋成为神话研究与成果发表的重要阵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下一条: ·[刘锡诚]我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相关链接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
·[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王宪昭]神话的虚构并非历史的虚无·[梁青]战后日本建国神话研究的理路
·[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
·[袁学骏]河北耿村起源性神话研究·[刘雪瑽]再论程憬的中国神话研究
·第二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在首尔举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山海经集释》首发式在成都举行
·[刘宗迪]丁山的神话研究·[刘雪瑽]百田弥荣子的中国神话研究
·[张洪友]神话旅行与救世情怀·[苏永前]多重证据视野下的孙作云图腾神话研究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学术史探微——以《民族文学研究》为视角·[王宪昭]论母题方法在神话研究中的运用
·[吴晓东]“朝向当下”的神话研究·[苏永前]孙作云抗战时期神话研究的心路探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