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作者:毛巧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8-18 | 点击数:10906
 

一、文化启蒙与通俗化实践:神话研究的发轫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之后,神话研究在“西方中心的知识范式和文明观念”之下得到初步发展。周作人受希腊神话影响颇深,他在学校里学过希腊文,后又翻译“亚坡罗陀洛思的神话集”。在东京时,他阅读了该莱的《英文学中之古典神话》,后又得到安特路朗的《神话仪式与宗教》,逐渐对神话本身有了兴趣。其后阅读“亚坡罗陀洛思的原典,福克斯与洛士各人的专著,论考方面有哈理孙女士的《希腊神话论》以及宗教各书,安特路朗的则是神话之人类学派的解说”,又产生对文化人类学的兴趣。周作人谈及希腊神话时,引用哈理孙女士所言:“这是希腊的美术家与诗人的职务,来洗除宗教中的恐怖分子,这是我们对于希腊的神话作者的最大的负债”。他认为,因了多年的专制与科举的重压,人心里充满着丑恶与恐怖而日渐萎靡,对于现今的中国,神话这种一阵清风似的被除力是不可少,也是大有益的。周作人《神话与传说》(1923)、《神话的辩护》(1924)、《续神话的辩护》(1924)、《神话的趣味》(1924)等文章中均体现了上述思想。

  1923~1927年,黄石在广州白鹤洞一带的协和神科大学求学期间,在校长龚约翰(Dr.John S.Kunkle)的支持下,潜心研究神话,完成《神话研究》一书,并在本校学生刊物《晓风周报》上发表。离开协和神科大学后,他于1927年前后的暑假,着手整理、改删、增补已大体完成的书稿,交付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此书为中国神话研究领域的首部专著。1928年,世界书局出版了谢六逸《神话学ABC》,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中国需要“神话学”(Mythology)这种人文科学的出现。他写作此书的初衷,意在“应入手研究神话的人的需要,将神话一般的知识、近代神话学的大略,以及研究神话的方法,简明地叙述在这一册里”。此外,谢六逸编纂了《海外传说集《伊利亚特的故事》《小朋友文艺》《世界文学》等。其中,对于神话的搜集整理于民间文学文本、理论研究均具有建构性意义。1929年,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神话杂论》《北欧神话ABC》陆续出版。他在对中外神话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和研究了中国神话。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赵景深《童话学ABC》、郑振铎《希腊神话》、林惠祥《神话论》、沈赓虞《新儿童的世界神话》、闻一多《神话与诗》及林兰女士《民间故事》等,对神话研究的基本问题、基本话语进行了提炼,从文学与历史角度分别进行闸释。这一时期,除了学术目的外,民间文学的通俗化实践也并行发展。如成立于1934年7月的通俗读物编刊社,其前身为燕京大学中国教职员抗日会。其从肯定通俗文学对抗日救亡工作有益的立场出发,提出“旧瓶装新酒”的主张,即从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创造具有民族形式的新文化,从最早的鼓词、剧本、弹词创作,到后来民间各种体裁,如章回小说、评书、鼓书、唱曲、旧剧、小调、歌谣、相声、双簧、拉洋片、连环画、年画,等等。神话亦是其中之一,并在后来的解放区文艺实践中得以进一步发展。

  在围绕革命核心的基础上,延安时期的民间文学逐步汇聚为革命民间文艺。以歌剧“白毛女”为例,其题材来源于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白毛仙姑”,为中国两千多年毛女神话谱系的现代演绎。解放区文艺实践中的毛女叙事发生了重要的革命,毛女神话谱系内部呈现出断裂与延续并存的矛盾状态。

  1949年以后,民间文学在新的学术体制中实现了学科独立,在沿承延安时期解放区文艺思想的同时进一步拓展。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代神话》《西南少数民族及其神话》《神话故事、歌谣、戏曲散论》《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等研究著作陆续出版。1953年开始的全国范围内的民族识别工作与各民族历史调查,为民间文学发展提供了契机和重要前提。1958年7月,第一次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的方针,这不仅推动了民间文学理论层面与资料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也为神话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重要前提。这一时期,各版本文学史中“神话传说”部分均已明晰,多于“绪论”部分单独设节论述。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一章即为“殷商文学与神话故事”,作者于书前“新序”中自述,书稿上卷写成于1939年,出版于1941年,1949年以后,他对中国文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于是修订后在1962年重新出版。此书亦于1957年在上海古典文献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一章为“殷商社会与巫术文学”,“古代的神话传说”仅作为附录附于章节之后,作为补充。张紫晨《民间文学知识讲话》系统介绍了“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对于文艺创作的意义”“民间文学的分类”等问题,在民间文学类别之下,他将“神话”“传说”独立于“民间故事”之外,认为神话分为“斗争神话”“解释神话”两种。袁珂编著的《神话故事新编》“前言”中分别论述了“神话”与“现实”“仙话”“历史”的关系。袁珂认为,神话的意义表现在“对自然力的征服”“人对命运的不屈”“和非正义的统治者作斗争的精神”“对劳动创造的歌颂以及对事物起源的幻想”等。高亨、董治安合著的《上古神话》,是1959~1960年间由山东大学中文系部分师生编写的,书中分“上古神话的产生与流传”“神话与传说及迷信的区别”“几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上古神话的成就”“上古神话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五个部分展开论述。这一时期有关神话的搜集整理及理论建构,成为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的坚实基础。

  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再到1953年的民族识别与各民族历史调查,各民族的神话和传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逐渐凸显——象征性地转化为本土现代社会、多民族国家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力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下一条: ·[刘锡诚]我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相关链接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
·[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王宪昭]神话的虚构并非历史的虚无·[梁青]战后日本建国神话研究的理路
·[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
·[袁学骏]河北耿村起源性神话研究·[刘雪瑽]再论程憬的中国神话研究
·第二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在首尔举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山海经集释》首发式在成都举行
·[刘宗迪]丁山的神话研究·[刘雪瑽]百田弥荣子的中国神话研究
·[张洪友]神话旅行与救世情怀·[苏永前]多重证据视野下的孙作云图腾神话研究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学术史探微——以《民族文学研究》为视角·[王宪昭]论母题方法在神话研究中的运用
·[吴晓东]“朝向当下”的神话研究·[苏永前]孙作云抗战时期神话研究的心路探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