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
  作者:李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8-18 | 点击数:9656
 

二、银幕上的神话讲述:神话的电影媒介化机制

  (一)叙事生产:动态开放的互文机制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无论神话、传说还是民间故事,这些民间叙事传统的嬗变衍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再讲述的过程,其间通过各种媒介和方式所产生的再讲述在庞博的叙事系统中彼此关联呼应,可以说是“互文的极致典范”(intertexts par excellence)。在口耳相传的媒介环境中,民间叙事研究中的“母题”“故事类型”“异文”“程式化”等核心概念对这种标志性的互文关系进行了充分的探讨。而神话传统进入电影媒介这一生态环境中,新的互文关联也在这个过程中相应而生,那么神话电影的叙事如何和已有的脉络网络相互运作从而形成新的讲述?

  在《中国神话叙事作品改编的跨界迁变与逻辑递进》一文中,叶凯用“文本考古”的方法,分析了神话从原初状态到当今动画传奇电影再述的演进过程,并从中寻找文本生产的内在逻辑以及使神话传统获得不断重述的动力根源。叶凯认为,在这种时空性的变迁中,神话原初的“散在质素”需要经过一个文本经典化、价值话语权威化、审美趣味世俗化的三重演进的质变,获得故事本体和内含话语的相对完整稳定,从而形成“经典权威文本”。“在这一进化阶段之后,可以经由后续神话文本生产实践的不断重述,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力。”比如以哪吒、孙悟空、姜子牙、白蛇等为主角的热点动画电影都有确定的古典文学作品作为经典权威文本。电影的叙事与这些“元文本”形成“互文关联”,并通过文本实践与当下文化价值观进行交会“缝合”而不断地完形重塑并获得新的生命力。但叶凯在分析《白蛇:缘起》时也指出,其“改编策略标注的‘元文本’指向了1992年曾经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在这里,经典权威文本是一种“涉及‘二手真实’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二手创作’”。

  “二手真实”的现象说明,当电影媒介对神话传统再讲述时,面对的是不同历史时期口头传承、文献文学以及音频等不同媒介所产生的交错的脉络网络。虽然每个叙事脉络本身在历时的轴线上有着特定的位置,但它们同时又处于同一个立体网络中而具有共时性,与传统传承环境中的类型化口头讲述相比较,每个脉络都有成为所指向的经典权威文本的潜能并参与到电影的叙事生产过程中。因此,作为互文连接点的经典权威文本虽然常常是古典文献作品,但并非有历史时代的限定性或者单一本元性,而是在当下融媒介的环境中主流文化记忆占显著地位的神话叙事脉络,包括“二手真实”文本甚至神话脉络网络以外的叙事模式。

  这种动态共时的互文关联回应了法国文论家朱丽娅·克里斯特瓦(Julia Kristeva)所提出的开放性的“互文”理念。在这种具有颠覆性且跨学科边界的理念中,“文本”不只是文字形式的,还是跨越不同文类和媒介形式的叙述甚至涵盖整个文化艺术遗产,而且“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因此,所有文本都是一种互文本,“都处在若干文本的交会处,都是对这些文本的重读、更新、浓缩、移位和深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文本的价值在于它对其他文本的整合和摧毁作用”。本文的个案分析也将用这种开放动态的互文机制探讨银幕上的女娲神话讲述,这不仅更贴近当今融媒介环境中神话传统脉络的存在状态,而且也促使我们把关注点转向文本交会处的叙事生产,更注重思考电影叙述和所指向的神话脉络文本如何联结互动,并在和时代文化价值观念的对应中,使得历时性的代码获得一种共时性的存在或者中和,从而在对角色塑造、主体意识以及主题意义等的再构建过程中形成新的脉络。

  (二)媒介本体的形塑性和自主性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媒介即信息”的理念在今天的传媒研究中似乎是老生常谈,然而,这个理念提出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信息时代的降临和影视电子媒介的崛起。这些媒介传达的信息强烈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或者如同爱德华·萨皮尔(Edward Sapir)所说的艺术家和所用的艺术媒介形成鱼水的关系而察觉不到其异质性的存在。麦克卢汉意图用这种先锋的理念造成一种意识上的觉醒(wakeup call),即媒介是信息形成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这些技术自身的内在偏向和运用对文化意识和社会变迁有直接的形塑力,而且这种影响远远超越具体信息的影响。然而,目前在国内的神话主义研究或者欧美古典学者对古希腊罗马神话影视的研究中,这种“觉醒”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对“信息”(即文学层面上的叙事或者主题)的过度关注中,研究者往往忽视了使得这种银幕/荧屏讲述得以实现和呈现的媒介本身的主体性。

  在麦克卢汉看来,由于材料设计和拟定功能的不同,每种媒介在表达上存在自身特有的一种内在偏向,并直接决定信息的产生和传播的不同。斯特拉特用了一个形象的例子:这就如同同样的艺术对象,由于不同的媒介(比如雕塑、绘画、音乐等)具有各自独立的特质,同样的艺术对象在这些特质的形塑下产生不同的艺术。就电影媒介而言,麦克卢汉把其定义为“热(hot)媒介”,即媒介本身具有高分辨率(high resolution or definition),带有丰富的感知数据,尤其在视觉上,它不需要参与者有意识地付出努力,却强有力地形塑着他们的感官。这种内在偏向对银幕上的神话或者魔法故事的讲述有突出的影响。

  在口头传统中,这些叙事传统的奇幻性常常通过语言媒介去建立一个想象中的超自然空间,这需要讲述者的技艺,也需要听众对自我想象力的调动。而电影这种热媒介则更直接地作用于观者的感观体验,不仅把想象视觉图像化,而且通过放映的手段让观众在同一空间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其奇幻性,从而构建对神话世界直观而又深厚的认知。这也很好地说明为什么在电影诞生初期,像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叙事电影的奠基者)这样的导演对魔法故事有极大的兴趣。学者们发现他感兴趣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电影技术,因为这些叙事传统中的魔幻世界为电影技术在驾驭审美感受上的创新性展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场地。如麦克卢汉指出的,媒介技术已经不再是一种带有附属性的存在或者一种外围的工具,它们已经成为我们人类身体感知的延伸。

  同时,如曹亚丽和程雯慧在动画影像的叙事研究中指出的,媒介本体的形塑力不仅局限于审美层面上的感知,影像、色彩、光效、声音以及摄像机的拍摄手段等都直接参与叙述和表意的构建,为意义的生成注入特有的内涵。这些技术元素以及自身的语法规则使得媒介的表达不再只是传达叙事内容,还具有一种自主性,是对叙事层面表达的再塑造。如下文对《女娲补天》的个案分析所显示的,这种自主性的塑造可以和电影文本叙事和谐共振,但同时也通过影像和镜头的使用对故事的讲述进行再次的延展和构建,从而使女娲的形象以及神话的内涵更加复杂化并产生新的神话脉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刘璨 高有鹏]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谱系
下一条: ·[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相关链接
·[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
·[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
·[高健]神话主义何以神圣·[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吴新锋 胡港]甘肃泾川文旅景区中的西王母神话主义
·[高健]神话主义与模棱的原始性·[张多]抖音里的神话:移动短视频对中国神话传统的重构
·[高健]时间起点、时间跨越与时间压缩·[洪允姬]过去与现在如何通过神话相遇?
·[杨利慧]神话主义研究与“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祝鹏程]“碎陶镶嵌的古瓶”:袁珂的中国神话普及写作
·[高健]元神话、神话剧本与民族叙事·[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
·[赵经纬]神话主义视域下电子游戏叙事中的神话重构及其当代意涵·[张多]新兴自媒体对中国神话资源的传播与转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