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谭佳]悖论式嫁接:比较神话学在晚清的出现
  作者:谭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5-13 | 点击数:7826
 

   摘要:关于日本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问题,不同领域有大量研究,然而,对比较神话学的关注却甚少。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学术界对比较神话学的研究本来就很不充分。另一方面,目前的中国神话学研究,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有空白和值得商榷处。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国从日本译介“神话”的新起点;勾勒出比较神话学在汉语知识界较早的出现方式、研究范式,以及最早的研究专著等问题。笔者希望说明,近代日本借助对中国神话的研究来解构上古神圣性,增强日本国族凝聚力和现代性思想建构。然而,晚清学者们忽略了中日不同文化脉络和意识形态诉求,在横向移植“神话”的求同过程中,既切割了中国文化特点和经史传统,又借日本学术界的问题意识来诉诸自己的现代性建构,形成了悖论式嫁接的文化生产现象。

  关键词:比较神话学;晚清;日本;神圣性


  与近代中国的许多知识观念及研究方法深受日本影响如出一辙,“比较神话学”出现在中国,直接受到日本的影响。在众多的新兴领域中,比较神话学在晚清的出现,尤为鲜明的体现出传统士人在近代日本(及西方)文明的参照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的矛盾、甚至悖论心态。所谓“悖论式”嫁接,意指混淆不同文化语境,把对方解构自己的方式,用来作为自我证明的途径。在近代中日学界的比较神话学研究中,日本学者借对中国神话的研究来消解上古神圣性,增强日本国族凝聚力。“神话”于日本的意义,及其所带出来的问题与张力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然而,留日学者将“神话”横向嫁接进中国文化,不仅催生出中国的“比较神话学”研究,更重要的是,借此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有色眼镜”观察和解读,把中国神话研究的重心放在批判经史传统,消解上古信仰方面。与此同时,却又希望用神话研究来强化中国的民族主义和现代思想建构。由于对比较神话学的关注较少,故而,历来对中日近现代文化研究,或者对中国神话学的研究,都少有提及上述方面。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神话学几乎无法离开比较研究,但是在严格意义上,我们仍可以从神话学的内部谱系中捋出“比较神话学”这个分支。这从麦克斯·缪勒(Max Müller)《比较神话学》,杜梅齐尔(Georges Dumézil)的“新比较神话学”,设于美国哈佛大学南亚系的“国际比较神话学学会”、世界性的比较神话学年会等方面都有体现。本文的“比较神话学”即指有针对性的、跨国别的神话比较研究,而非任何具有比较意味的神话学研究。

  1  重勘“神话”的译介与文化对接

  当代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与马昌仪先生皆认为,1903年,留日学生蒋观云在《新民丛报》发表了《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一文,这是“神话”一词的最早引进。这一说法得到了中国神话学界的普遍认同。但是,笔者重新查阅文献,认为1897年的《实学报》更早使用了“神话”一词。1897年12月4日的《实学报》有这样一段:

  盖非尼西亚国之拔以捕辣司地方,此处文法家种种之箸述,为夫以洛所箸非尼西亚国史中。所记神学及神话等,今皆散佚。重有油息气矮司者,著有教会史,其中所存之说,固即夫以洛之书。

  与此相类似的文字,还有出现在1897年12月14日的《实学报》的文字:

  1)猎行於山中。为野猪冲突所杀。因悲其死而祭之。是又拔以捕辣司之宗教。重复一说也。盖上世於埃及之哑痕辣司神话。种种自载籍得来。

  2)其妻即为月神。又以太阳为天神。其妻则谓地神。此非尼西亚人之神。就其详细者传说也。拔以捕辣司地方之神话。

  这三段文字都是由孙福保翻译《非尼西亚国史(日本经济杂志本)》,发表于《实学报》而成。引文中,“神话”一词都在于介绍希腊、埃及神话,尚未作用于中国文化研究。“神话”为何最早出现在翻译的日文的文献中,有其时代必然。

  孙福保,字玉如,江苏吴县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初七,作为第一批学员入学南洋公学。南洋大学建立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于1897年首先招收师范生。二月,该校举行第一次招生考试,张榜公布“不取修缮”“咨送出洋”“择优奖赏”“优予出身”等招生条件,有识之士舍弃科举仕途,各省应试者达数千人。第一批共录取学生40名,大多是举人廪贡监生,学生年龄多为20~30岁。孙福保三月入学,此文载于1897年12月4号,可见他入学后不久,就开始进行大量的日文翻译,该文也很有可能是在日本完成的翻译,文章与《实学报》的宗旨及风格完全吻合。丁酉(1897年)八月,王仁俊等在浙江创办《实学报》,章太炎任总撰述。在《实学报叙》中,章太炎标举“空不足持世,惟实乃可以持世”的宗旨。该报创刊宣言云:“本报之设,以讲求学问,考核名实为主义,博求通议,广译各报,内以上承三圣之谕,外以周知四海之为,故名《实学报》。”该报所载的“实学”即新知识,都译自英、法、日等国外文报刊,也刊登一些国内学者的自然科学研究心得。其中,译介日本的论著是焦点。

  在那个时期,有志青年赴日留学成为风尚。计自1896至1911年间,留日学生总数约在二万人以上,这些人大多“头脑新洁,志气不凡”。由于日本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浸染,以及国人接受日文比西文更容易,所以在日本的有识之士皆致力于翻译日本书籍,希望由此捷径吸取西方先进学说。日语中,“神話(しんわ)”由两个语汇构成,“神”和“話”;神しん又读作かみ,相当于西方的deity或god、話わ相当于tale和story;“神話(しんわ)”就是关于神的行事。由日文译介而来的“神话”,其实将“神話(しんわ)”与中国传统的话体文学(仙话、词话、话本、小说等文体)相对接。在对接中,孙福保翻译的“神话”仅直接使用其字面意义,并没有用来分析中国神话。“神话”对中国文化发生真正作用之功还是得归于章太炎、梁启超二人。章、梁二人将所理解的“神话”具体运用到了中国学术的改造中,并由此为基础,建构了中国现代学术的新体系。他们既是传统中国学术的终结者,又是现代中国学术成立的开启者。

  2 比较神话学的正式出现:梁启超的研究

  众所周知,1902年,梁启超发表《历史与人种之关系》一文使用“神话”。但是,很少有人提及,梁氏第一次的使用就具有鲜明的“比较”特点。他说:

  哈密忒于世界文明,仅有间接之关系,至沁密忒而始有直接之关系。当希腊人文未发达之始,其政治学术宗教卓然有牢笼一世之概者,厥惟亚西里亚(或译作亚述)、巴比伦、腓尼西亚诸国。沁密忒人实世界宗教之源泉也。犹太教起于是,基督教起于是,回回教起于是,希腊古代之神话其神名及其祭礼无一不自亚西里亚、腓尼西亚而来。新旧巴比伦之文学美术,影响于后代;其尤著者也,腓尼西亚之政体,纯然共和政治,为希腊所取法;其商业及航海术亦然;且以贸易之力,传播其文明,直普及于意大利,作罗马民族之先驱。故腓尼西亚国虽小,而关系于世界史者最大。若希伯来人之有摩西、耶稣两教主,其势力浸润全欧人民之脑中者,更不待论矣。故世界史正统之第二段在沁密忒人,而亚西里亚、巴比伦、希伯来为其主脑,腓尼西亚为其枢机。

  这段话已经是神话比较的使用方式,即将世界文明的起源做追溯和对比,尤其用“神话”来介绍古希腊文明开端的多元,实则是为了论述“文明”的源头和优劣问题,从而号召国人要有自己的新政、新教。仍是写于1902年的《雅典小史》,梁氏也是如此使用“神话”:

  太古之事,不可深考,据其神话,希腊人最尊鬼神历史名荷马以前为神话时代,则西历纪元前一千七百九十五年。

  “神话时代”是一个不可深考的时代,“太古之事”与“神话时代”体现出梁氏在比较神话的视野中对中国上古的重新解释。梁氏在后来写的《太古及三代载记》(1922年)、《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1926年)等著述中专门论述了“太古时代”“神话”的含义。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说史料》中认为:“文化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思想的发表,最初靠语言,次靠神话,又次才靠文字。”《中国历史研究法》从语言、文字、神话、宗教四个角度切入对历史叙事的梳理。梁氏将(在当时)无法考证的上古历史问题划为“神话”,并从社会心理角度思考了神话于历史的意义所在。基于此,他认为“比较神话学”就是要研究“各民族思想之渊源”,虽内容貌似荒谬,但意义不可忽视。

  梁氏在1922年的《洪水》一文中分析了《列子》《楚辞》《尚书》《国语》等文献记载的洪水神话后,在《附:洪水考》中写道:“古代洪水,非我国中偏灾,而世界之公患也。其最著者为犹太人之洪水神话,见基督教所传《旧约全书》之《创世纪》中。”这已然有“比较”的眼光。两相参照洪水情节后,他认为“初民蒙昧,不能明斯理,则以其原因归诸神秘,固所当然。惟就其神话剖析比较之,亦可见彼我民族思想之渊源,从古即有差别。”梁氏认为,中国和西方先民都“畏天”,但中国古人“不言天干怒而发水发,乃言得天佑而水平”,故“盖不屈服于自然,而常欲以人力抗制自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梁氏专门提到:

  比较神话学可以察各民族思想之渊源,此类是也。凡读先秦古书,今所见为荒唐悠谬之言者,皆不可忽视,举其例于此。

  率先引进“神话”一词的梁氏,也最早为“比较神话学”做了定性和定位,以及方法论上的实践,即:比较神话学的研究内容是那些先秦古书中的“荒唐悠谬之言”,研究的目的是“察各民族思想之渊源”,其意义则是“不可忽视”。换言之,梁氏把那些类似于西方创世、开天辟地类神话的古史传说视为了比较神话学的主核。本着这种观念,梁氏详细比照了诸多文献的记录,从而欲推论洪水与前此文明的关系,尤其分析了神话背后的地理环境变迁,即洪水与沙漠,与河源的关系问题。总之,梁氏就神话来研究古史,尤其是用神话来做各民族的文明溯源方,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意识与诉求,虽仅偶有论及,但其开创性却不言而喻。

  3  对比较神话学的研究倾向:王国维

  在对王国维或对中国神话学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提及他与比较神话学。事实上,他是少有的直接提出开设“比较神话学”科目的晚清士人。而他对“比较神话学”的关注,犹如昙花一谢,这正证明了他对跨文化横向嫁接学科知识的反省之处。

  1902年,梁启超发表在《新民丛报》上的《新史学》标志着中国历史学旧时代的结束和新阶段的到来。同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审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这也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根据新学制规定,无论小学、还是中学都设置历史课程:初等小学为“历史”,高等小学为“中国历史”,中学为“历史”,先讲中国史,次讲亚洲各国史,再讲欧洲、美洲史。另外,在大学堂(文学科大学)亦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自此,“历史学”热出现,大量新式的历史教科书也应运而生。《奏定学堂章程》的各史学门科目课程虽然没有直接冠名“比较”,但在“中国史学研究法”一科解释“研究史学之要义”时注明了:要注意“外国史可证中国史之处”。在该《章程》之《大学堂附通儒院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内设分科大学堂”,按先后顺序具体分为“八科”:1.经学科。2.政法科。3.文学科。4.医科。5.格致科。6.农科。7.工科。8.商科。在这个新学制中,“经学”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且按“十三经”给此科设置了是一个门类来强化。必须提及的是,这个学制完全不包含“哲学”,正是基于这点,王国维提出了尖锐批评。

  1906年,王国维尖锐批评《奏定学堂章程》“但袭日本大学之旧”,他认为“史学科”应增设“比较言语学”和“比较神话学”,并主张以西方的哲学、社会学代替经学,经学科大学併入文学科大学中。他把《奏定学堂章程》缺失“哲学”视为“根本之误”,其余的不足是“其枝叶之谬论”。王国维这段时期如此推崇哲学和史学,与他这个阶段崇尚西方启蒙哲学、叔本华的思想,期望在“比较”中走向中西知识合璧与通融相关。颇有意味的是,就在哲学确实取代了经学,史学革命也胜利之后,王国维却又逆此大势,否定“哲学”。1913年,王国维再赴东瀛,他烧毁了早年自编的《静庵文集》。这个文集收录了王国维早年对哲学、美学、教育学等方面的论著。自焚书的极端行为可视为他对“哲学”的彻底告别,全面转入传统学术研究。也许,这也是我们除了《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之外,鲜有看到王国维讨论“神话”或“比较神话学”问题的原因。无论就语言学、比较神话学还是哲学,都是王国维倚重“他者”构建自我,在经过吸收与反思之后,又扬弃“他者”,用更有姿态的气象重新走进本土文化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李靖]美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研究的理论之路
下一条: ·[陆薇薇]日本口承文艺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走势
   相关链接
·[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
·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苏永前]神话的理论化与理论的神话化·[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
·[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