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罗文敏]组材: 集与散——《伊利亚特》与 《格萨尔》的情节结构
  作者:罗文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9-01 | 点击数:9754
 
  摘要:从组材角度看,《格萨尔》呈内部首尾对接完整的各主要篇(部)的相对并立状态,并且其情节结构模式化、人物塑造模式化倾向鲜明,这些情节和人物的出现,都表现为空间性的并列与重复。而《伊利亚特》从一个时间切入点——最后倒数第50天开始叙事,从一个可以前后紧密链接的事件——阿基琉斯的愤怒开始叙事,围绕并重视时间的单元——日(“天”),集中情节矛盾的展开与解决。因此,情节结构在形成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与组接,分别反映了《格萨尔》的抒情性及其空间性思维,以及《伊利亚特》的叙事性及其时间思维。
  关键词:组材集中分散《伊利亚特》《格萨尔》情节结构

  《伊利亚特》与《格萨尔》在叙事中的情节结构方面的差异,首先可以看作“书面性”与“口承性”(“口头性”)的区别。
  《伊利亚特》的规范诵本已在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政裴西斯特拉托斯(Peisistratos)指派下由俄诺马克里托斯(Onomacritos)完成,吟诵诗人以此为依据进行吟诵比赛,为该史“最终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很显然,至少《伊利亚特》这一规范诵本的出现,可以看作它书面化初步完成的标志。《伊利亚特》“着意于一个完整划一、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以及“没有试图描述战争的全过程”,而是“只取了战争的一部分”,“提供一出、至多两出悲剧的题材”。《伊利亚特》这些被亚里士多德所赞赏的,正是荷马对其情节结构的驾驭。亚里士多德将史诗与历史区别:“历史必须记载的不是一个行动,而是发生在某一时期内的、涉及一个或一些人的所有事件——尽管一件事情和其它事情之间只有偶然的关联。”
  也即二者区别在于:史诗——一个行动;历史——所有事件。《伊利亚特》集中一个行动——罢战后的阿基琉斯的出战。
  尽管《文库本》有对《格萨尔》进行“精选、规范”的功劳,但其各篇(部)之间依然是收集、翻译并汇编性质的简单连缀关系,何况《文库本》还远没有收集、汇编完《格萨尔》史诗的全部。不过,《文库本》已然清晰展现了《格萨尔》史诗的最主要内容,完全可作为研究《格萨尔》史诗的参考文本。
  能够展示西方叙事思维之时间性特征的《伊利亚特》,是荷马在时间整一性原则的统摄下集中化叙事的结果。《格萨尔》展示出的,是中华民族的空间性思维特征:并置而非递进;纵坐标轴上的联想性与可替换性,而非横坐标轴上的句段性与逻辑续接性。
  组材,是研究者试图站在史诗叙述者的角度,研究史诗叙述者对故事题材的取舍与编排,它涉及对情节内容的分量轻重、进展徐疾等方面的把握。在这个方面,《格萨尔》的史诗组材是分散并列,《伊利亚特》是集中整一。两者表面是“书面性”和“口承性”的区别,其实质是“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区别。
 
  一、《格萨尔》:多部连缀
  多部连缀,是说《格萨尔》由多个篇(部)按照格萨尔的成长先后简单连缀而成。其各篇(部)间虽是简单连缀的关系,正由于这种连缀关系并非依赖非常严谨的逻辑续接关系,而各篇(部)自身首尾相接而成完整(首、身、尾齐全的)故事,所以,《格萨尔》各篇(部)间更有群峰(分散)并列的空间并置效果。这一点与《伊利亚特》的整一集中相对。
  大多数已有观点都认为《格萨尔》的叙事结构特征是分散拼凑的。“史诗世界是由多种多样的对象(事物)形成的,既包括精神的内在力量,动机和希求,又包括外在的情境和环境。”王德和说:“为了把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史诗就必须采用新的独特的结构方式。一般说来它不像近代文人创作的某些长篇小说那样结构紧凑,故事单一,内容连贯情节发展有严格的前后顺序。相反大多数史诗都是由许多各自独立完整的故事连缀而成,彼此在情节上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含有大量的题外的穿插和异文,因此各部分的衔接比较松散。《格萨尔王传》由艺人们自报约有100多部组成,每一部都只集中叙述主要人物格萨尔的一个事迹,首位连贯,自成一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只是由一些故事片断拼凑而成。”这是认为《格萨尔》情节由“松散”、“片断拼凑”而成的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不只王德和先生认为《格萨尔》的叙事结构具有“松散”、“拼凑”特征,潜明兹先生也论及《格萨尔》的情节结构:“《格萨尔》以单纯的结构囊括了庞杂的内容,以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弄清楚了这部史诗的部数以及同一部又有多少异文。一些精彩的篇章一直湮没在庞杂的内容中。有些资料本,不但松散,层次不清,甚至糟粕也比较多。有的公开出版的整理本,由于宗教色彩过于浓厚,缺乏文学水平。所以,在结构上《格萨尔》远不如《罗摩衍那》严整。……在文学艺术领域,《格萨尔》还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关键在于没有一个理想的艺术上比较完整的文学整理本。”在这里,潜明兹先生认为《格萨尔》有两大“不足”:一是“在结构上《格萨尔》远不如《罗摩衍那》严整”;二是“同是世界名著,在艺术上的悬殊却比较大”。潜明兹先生对上述第一点“不足”的具体分析包括:其一,单纯结构囊括庞杂内容,部数与异文难计数;其二,资料本的结构松散、糟粕多;其三,已版整理本的文学水平低。潜明兹先生对上述第二点“不足”的分析包括:其一,《格萨尔》目前(当时1985年)的国际影响主要来自民族学角度的研究,而非后世诗人的精心定型加工;其二,重资料而资料有限,易以偏论全;其三,无经典定本,《格萨尔》无应有地位。潜明兹先生是在将《格萨尔》与《罗摩衍那》进行比较研究时,得出以上观点的。应当说,该论述基本切中了截至当时《格萨尔》研究现状的要害,而且分层清晰、论述到位,强调了《格萨尔》的情节“松散”、“结构不严整”。
  参照点不同,对史诗结构是否松散的看法也就不同。黑格尔拿戏剧之“紧凑”来对照《荷马史诗》,认为后者的“结构在本质上固然比较松散,不像戏剧体诗那样紧凑,其中各部分不免显得彼此独立,乃至还有一些题外的穿插和异文”。其实这更说明:史诗的结构很难避免给人以“松散”的印象,篇幅超长的《格萨尔》更是如此。
  只是《格萨尔》的情节结构,不应被看做松散拼凑,它实际上是体现着中华民族叙事思维特征的分散并列,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其内在的抒情性,以及中华民族叙事逻辑起点的空间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下一条: ·[林继富 闫静]从礼俗现象到生命过程的探寻 ——基于中国人生礼仪研究70年(1949~2019)的讨论
   相关链接
·[李汉秋]端午节:中华民族奋进精神的集中体现·傈僳族:历史迁徙中的分散与凝聚
·[吴锡平]集中国宝卷研究之大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天津博物馆集中展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