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6-30 | 点击数:8977
 

 摘   要:八臂哪吒城传说被认为是北京最重要的传说之一,历史学家陈学霖指出该传说“应该肇始于清末民初之际,不可能太早完成”。但是,如果我们将陈学霖尚未涉及的曲艺说唱及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纳入考察范围,对不同异文进行时间排列和文本细读,还可具体划分该传说的不同发展阶段:一、元末已有北京城是哪吒城的说法,但是只有比附,没有相应传说;二、明初之后,哪吒城的说法中断了近500年;三、清代已有刘伯温建北京城传说,主要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四、清末民初城墙渐次遭毁,哪吒城概念被重新唤醒,开始与刘伯温挂钩;五、成熟的八臂哪吒城传说出自曲艺说唱,创作时间较晚,1957年经由金受申整理而扩散。

关键词:北京传说;八臂哪吒城;刘伯温;金受申;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关于明成祖朱棣的二位军师刘伯温与姚广孝进行设计竞赛,各自依着哪吒的模样,背对背画出了北京城的传说,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市的标志性民间传说。文史专家邓云乡说:“明清以来民间传说把它演义成为十分离奇的故事,不但在北京民间流传,而且辗转到外国,在法籍传教士的著作里,也说得有来有去。”可是,这个传说在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的时间是1957年,并不古老。现在的问题是,它到底是不是一个“明清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呢?

  刘伯温去世的时候,朱棣刚刚15岁,离他夺取皇位还差28年,刘伯温从未辅佐过朱棣。这则关公战秦琼的传说是何时、何因、如何兴起的?历史学家陈学霖从1965年开始关注该传说,于1994年写成《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其结论是:传说大约形成于清末这一敏感时期,而且与秘密会社“反清复明”的概念生产和舆论宣传有关。而本文则通过对传说异文及其出现时间的分析,认为八臂哪吒城传说的产生不会早于1940年代,也不是口口相传、广为人知的民间传说,而是由北京说唱艺人创作,金受申(1906—1968)整理出版,主要经由文人和学者的书面传播而扩散的现代传说。

  一、哪吒城之说始于元代

  北京城的前身,元大都始建于1267年(元至元四年),城址的勘定、宫城的规划主要出自刘秉忠(1216—1274)。把北京比喻为“哪吒城”,元末已有流播。元末明初杨维桢《大明铙歌鼓吹曲十三篇》直称幽蓟为哪吒城:“嗟政不纲可奈何?自底灭亡可奈何?国运倾,六师驻,那吒城。”元末另一诗人张昱在《辇下曲》中也说:“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那吒城。谶言若以砖石裹,长似天王衣甲兵。”明代笔记《农田余话》说得更明白:“燕城,系刘太保定制,凡十一门,作那吒神三头六臂两足。世祖庚申即位,到国亡于戊申己酉之间,经一百一十年也。”幽蓟、大都、燕城,都是北京的历史地名,奇怪的是,哪吒城一说主要出现在元末明初,随后就近乎消失,罕见被人提及。

  三头六臂或八臂本是释家用来比喻佛之威严与神通,并非哪吒特有,比如千眼千臂观世音,又如修罗道者“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哪吒本是密宗护法神,佛教典籍中着墨不多,仅有名号传世。宋代以来的禅宗开始提及哪吒的三头六臂形象,如《五灯会元》卷十一:“三头六臂擎天地,愤怒那吒扑帝钟。”《碧岩录》第八十七则:“忽若忿怒那吒,现三头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摄慈光。”几乎同时,八臂说也开始流传,如《五灯会元》卷十四:“三尺杖子搅黄河,八臂那吒冷眼窥。”卷十八:“八臂那吒撞出来,稽首赞叹道难及。”卷二十:“赤脚波斯入大唐,八臂那吒行正令。”宋慧开《无门关》:“若是个汉,不顾危亡,单刀直入,八臂哪吒拦他不住。”南宋以降,哪吒地位逐渐提升,进入道教神灵谱系,受到民间信仰的崇奉。

  所谓“三头六臂二足”,无疑是为了对应“京师十一门”之数。刘秉忠基本是按《周礼·考工记》的要求来设计元大都的,但又没有完全遵照其原则。侯仁之说:“《考工记》描述‘王城’是‘方九里,旁三门’,而大都城并非正方形,而是长方形,四面城墙既不等长,北面城墙上又只有两门而非三门,这就是一种创新。”创新依据是什么呢?元代黄文仲《大都赋》称:“辟门十一,四达憧憧。盖体元而立象,允合乎五六天地之中。”意思是说十一是天五地六相合之意。南则五门,取象阳数,北则六门,取象阴数,为象天法地之数。当然,这是精英文化的观念,而民间传统素来好做附会玄想,更愿意将之想象成三头六臂的哪吒。

  不过,刘秉忠的知识结构也值得我们注意,他入过全真道,后又出家为僧,法名子聪,精通天文、地理、易经、律历和三式、六壬、奇门遁甲等卜算之术。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应召去见忽必烈时,听说子聪和尚博学多才,遂邀其同往。子聪很快得到忽必烈的重用,遂改名秉忠。像刘秉忠这种儒释道三家通吃的政治家,在城建规划上来点故弄玄虚的奇谈怪论是一点也不奇怪的,谁也不能排除刘秉忠的工作团队在设计元大都的时候,有意利用释道两家的神学舆论,将大都十一门附会为哪吒的三头六臂二足。

  二、毁弃城门,唤醒哪吒

  哪吒城的说法明初之后急剧式微,近乎沉寂500年,究其原因,当与明朝改建北京城有关。朱棣将北京城门由十一门改成了九门,东西各减一门。当城门只剩了九座的时候,无论怎么数,再也拼不出三头六臂二足的样子。传说十一门与现实九门严重冲突,传说的核心依据遭到现实的强势反驳,传说也就没法传承了。

  清末民初,北京城墙开始一段段遭到损毁,先是庚子事变几座城楼被焚,接着是北洋军阀修筑铁路拆掉部分瓮城和箭楼。1952年开始,北京城墙被陆续拆除。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城墙的拆除,有利于虚拟城墙的建立。随着城门意义的不断弱化,人们对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当金受申讲到“正阳门东边的崇文门、东便门,东面城门的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这半边身子的四臂;正阳门西边的宣武门、西便门,西面城门的阜成门、西直门,是哪吒那半边身子的四臂”的时候,已经到了1957年,不仅城墙基本被拆光,新北京居民也多是外省人口,许多读者已经意识不到其中不妥之处。没有北京生活经验的香港学者陈学霖也没意识到这一点,他还依此画了一张“哪吒身躯与北京内城相应会意图”以佐证金受申的说法。

  现在的北京居民可能不大理解,但是生活在明清两代的北京老百姓肯定非常清楚,东便门和西便门根本就不在内城,而是外城东西两端的小偏门,建筑时间比内城九门晚了一百多年,规模也很小,甚至有人戏称这是拉粪便进出的“便门”。东西便门无论从修筑时间,还是作用、规模、建制各方面来说,无一可与都城九门相提并论,不可能被当作哪吒双臂。

  所以说,只有当城门逐渐失去作用,淡出人们日常生活的时候,对于哪吒城的想象才会重新回归民众的口头传统。《故都风物》作者陈鸿年说他读初中的时候(大约20世纪20年代):“有位先生讲地理,不知怎么扯到北平城了!他说:‘当年刘伯温建造北京城,是按着哪吒三太子的像儿造的’,哪儿是他的什么部位,哪儿又是他哪块儿,说得有鼻子、有眼儿的。记得最清楚的,他说天坛、先农坛,是哪吒两个髽髻。地坛是足蹬的风火轮,下水道是他肚子里的肠子。前门是哪吒嗓子眼儿,彼时是北平将有电车不久,前门左右掏两个豁子,我这位老师,且喟然而长叹曰:‘往后哪儿好得了啊!正嗓子眼儿的地方,叫人掏两个大窟窿!’”我们从“前门是嗓子眼”“地坛是足蹬的风火轮”就可看出,这决不是“八臂哪吒”的形体,否则前门不会是嗓子眼,更不可能把风火轮安在哪吒的肚脐上。由此足见当时八臂哪吒城传说尚未出现。正是因为国运日下,毁城墙、切龙脉,引发民众恐慌,以及对于北京城命运的担忧,这才重新唤醒了哪吒城的旧概念。

  那么,刘伯温是怎么建哪吒城的?据陈学霖考证,目前可知最早的文献,是英国人沃纳(Werner)的《北京城建造的传说》(1924年)。说的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英姿伟岸,受到皇后妒嫉,只好离开南京前往燕地,有一位叫刘伯温的道士临行送他一个锦囊,叮嘱他遭遇危难时拆开,依计而行即可。到达燕地之后,发现这里一片荒芜,不禁怆然,拆开锦囊,发现上面写着需要在燕地建一座“哪吒城”,而且指示他如何获得建城资金,纸背则是城市蓝图。这个故事说明哪吒城的说法已经与刘伯温搭上关系。

  瑞典学者喜仁龙1920—1921年旅居中国,对北京城墙展开专门调查,于1924年出版《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他在“北京内城墙垣”一章说到:“对于北京的平面布局、四个城区和各个城门,中国人都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说到这里,你以为他要点到哪吒了,可他却说:“他们声称,把城市规划为正方形并按东、西、南、北确定方位,不仅是由于实际的需要,这种安排是以天宇中各星宿的位置为依据的,因为不服从天道,就无法建成一座坚固的城市。”然后,他又在“北京内城城门”一章说:“北京这座城市将五十万以上生命用围墙圈了起来,如果我们把它比作一个巨人的身躯,城门就好像巨人的嘴,其呼吸和说话皆经由此道。全城的生活脉搏都集中在城门处,凡出入城市的生灵万物,都必须经过这些狭窄通道。”这里已经将北京城比作“巨人”了,却依然没有提及哪吒。至此只能有一种解释,作为北京城墙文化的专门调查者,喜仁龙根本没听过哪吒城传说。

  另一佐证事件是,日本学者仁井田陞(1904—1966)于1941—1944年间在北京的手工业行会调查。1944年10月,他两次到绦行祖师庙“哪吒庙”抄写碑文[最早的《绦行恭迎圣会碑记》刻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及访问行业会长和相关人士。此外,担任翻译的辅仁大学日语教授奥野信太郎(1899—1968)是最早研究《封神演义》的日本学者之一,1931年开始长住北京,对北京风物传说非常留意,他在《古燕日涉》一文中也记述了这次哪吒庙的考察。但在所有这些材料中,均未提及与刘伯温建城相关的口头传说。哪吒庙的庙祝告诉日本学者,绦行每年在庙里举行两次祭典,农历三月十五是哪吒诞,行会的所有成员都会参加祭典。1946年的《一四七画报》也有文章谈及哪吒庙,谓“其寓意所本,亦不过《封神演义》而已”。

  北平文人荟萃之地,民国文献浩如烟海,这里芝麻大的事都会被记载和谈论,可却找不到一则八臂哪吒城的传说,甚至相关的蛛丝马迹都很难找到。可见哪吒城的概念虽然隐约登场,但还远未形成共同知识,八臂哪吒城传说更是尚未出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张建军]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下一条: ·[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
   相关链接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黄涛]刘伯温传说的文化形态与现代价值
·[邵凤丽]祖先传说与祭祀仪式的互构性关联研究·[舒燕]非遗视野下北京传说故事的跨文化传播(仅摘要)
·[施爱东]从“三头六臂”到“八臂哪吒”·[王文宝]从民间传说探寻北京城的建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