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端午龙舟竞渡在唐代已经出现
(一)与端午龙舟竞渡有关的唐代文献
目前笔者所掌握的与端午龙舟竞渡有关的唐代文献资料主要有5条,其中3条为诗,2条为文。详见如下:
1.张建封《竞渡歌》: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2.卢肇《竞渡诗》(一作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刺史成应元):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3.李群玉《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
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
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
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4.张鷟《五月五日洛水竞渡船十只请差使于扬州修造须钱五千贯请速分付》(节选):
爰因此日.竞渡为欢.兰桡鸣鹤之舟.桂棹晨凫之舸.鸭头泛滥.与青雀而争飞.鹢首参差.共飞龙而竞逐.黄头执櫂.疑素鲤之凌波.白衣扬橹.类苍乌之拂浪.竞渡所用.轻利为工.创修十只之舟.费直五千余贯.金舟不可以泛水.玉楫不可以乘湍.造数计则无多.用钱如何太广.玩物丧志.所宝惟贤.岂将有限之财.以供无益之费.所请非急.未可辄依.
5.康庭芝《对竞渡赌钱判》:
扬州申江都县人以五月五日于江津竞渡并设管弦时有县人王文身居父服来预管弦并将钱物赌竞渡因争先后遂折舟人臂
月观遥临.旁分震泽.雷阪回瞰.近届邗沟.郊连五达之庄.地近一都之会.人多轻剽.俗尚骄奢.序属良辰.躔系令节.江干可望.俱游白马之涛.邑屋相趋.并载飞龙之舳.泛长波而急桨.有类乘毛.涌修浪而鸣舷.更同浮叶.箫吟柳吹.疑传塞北之声.棹引莲歌.即唱江南之曲.王文闾阎贱品.蓬荜庸流.名教非闲.丧仪多阙.三年巨痛.无闻毁瘠之哀.五月佳游.且预歌弦之乐.重以情存胜负.志在雄豪.争驰赤马之津.竞赌青蚨之贯.先后由其不等.忿争于是遂兴.无思李老之言.俄折羊公之臂.然则居丧听乐.已紊科条.在服伤人.一何凶险.论情抚事.深秽皇猷.定罪明刑.理资丹笔.
(二)对上述5条文献资料的释读分析
从目前研究成果看,唐代说与宋代说的分歧主要在于唐代端午竞渡是否已有龙舟的参与,因此能否从上述文献中发现龙舟,是释读分析的重点。
1.张建封《竞渡歌》。从诗题、诗句“五月五日天晴明”以及全诗的描写,可知该诗所涉及的正是端午竞渡活动,但是不是龙舟竞渡呢?如何理解诗中两次出现的“两龙”就成了关键所在。田兆元在引用“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一句后,认为“这个两龙是真的龙舟,还是诗歌的比喻,我们不能确认”,并将其作为否定性的证据。然而,应该看到,该诗中有两处出现了“两龙”字样。一般而言,诗人不会在同一首诗里两次使用同样的比喻,所以,这里的两龙应该是指真的龙舟。更为重要的是,“两龙望标目如瞬”中的“目”字提示我们注意竞渡的两只舟船是有眼睛的,或者说两只舟船被刻画为有眼睛的动物形象,很难想象两只有着具体形象的鸟舟或其他什么舟会被称为“两龙”,所以这里的动物形象应该就是诗中明确提到的“龙”,而不是其他。
2.卢肇《竞渡诗》(一作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刺史成应元)。从诗题、诗句“石溪久住思端午”以及全诗的描写,可知该诗所涉及的也是端午竞渡活动,那么竞渡的舟船是不是龙舟呢?“兽头凌处雪微微”提供一定的信息:竞渡船的头部做成了兽头的模样。那么这里的兽具体又指什么呢?“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给出了答案,就是龙。因此,这里的端午竞渡就是龙舟竞渡。詹杭伦在《论唐代的端午竞渡诗》中提到这首诗,认为诗表面是写“龙舟竞渡,暗地里写自己科举夺魁”。若如此,这里的竞渡船更能确认为龙舟,否则卢肇的比喻便没有了喻体。此外,詹杭伦引用了《江西通志》转引《唐摭言》中的一段相关记载:“卢肇、黄颇同举于乡,公车偕发,太守独饯颇而肇不与。明年肇魁多士,守延肇观竞渡,肇席上作诗云:扁舟鼓浪去如飞,鳞鬣峥嵘各斗机。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里卢肇诗中有“鳞鬣”二字,与“向道是龙刚不信”结合起来理解,亦可知竞渡舟应当就是龙舟。
3.李群玉《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诗题没有明言端午,诗中也没有说明活动的具体时间,但其中有“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句,“灵均”指屈原,考虑到将屈原与端午竞渡相联系在唐代已是主流观点,因此,这里的竞渡指的就是端午竞渡。那么是不是龙舟竞渡呢?“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可以为证。或说“三十六龙”可能是比喻的说法,但“鳞甲”一词对舟船的性质做了说明。因此,这里的龙不是对船的比喻,而指真实的龙舟。
4.张鷟《五月五日洛水竞渡船十只请差使于扬州修造须钱五千贯请速分付》文,可从题中看出与端午竞渡有关。文中涉及舟船的多种形制,包括“鸣鹤”“晨凫”“鸭头”“青雀”“鹢首”等。“飞龙”也在其中,这是唐代已有端午龙舟竞渡的铁证。
5.康庭芝《对竞渡赌钱判》。这是康庭芝针对一桩由端午竞渡所起争端的判文。关于竞渡,文中有“江干可望。俱游白马之涛。邑屋相趋。并载飞龙之舳。泛长波而急桨。有类乘毛。涌修浪而鸣舷。更同浮叶”的描述,“飞龙之舳”再明白不过地说明端午竞渡中有龙舟的参与。这也是唐代已有端午龙舟竞渡的确凿证据。
那么,其他学者又是如何释读上面的文献呢?可以说,现在尚未有学者将上述五条文献资料集中进行释读,但关注其中一两条的不在少数,并且多认可它们是龙舟竞渡的证据。比如张建封《竞渡歌》,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就引用了其中的一部分,将其作为水手们划龙舟的证据。万建中虽然整体上不同意闻一多关于龙舟竞渡起源的观点,但同样认可张建封《竞渡歌》中描写的“的确是竞渡的龙舟”。张伦笃、黄靖中甚至将这首诗认定为关于龙舟竞渡的第一篇文献。另外,詹杭伦在《论唐代的端午竞渡诗》一文中也注意到这首诗,并用较多笔墨加以分析。他明确写道:“诗中出现‘两龙跃出浮水来’‘两龙望标目如瞬’的诗句,说明船头塑为龙头的形状,与前此的‘鹢舟’‘飞凫舟’有所不同。”杨罗生在《竞渡本招屈考——兼论龙舟竞渡的起源及其文化意义》也承认《竞渡歌》对证明龙舟竞渡的意义,同时他还引用了张鷟文,并因张鷟的生卒年在660?—740年之间而认为“龙舟竞渡的文献记载可以确定为初唐”。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唐代已经出现端午龙舟竞渡。鉴于文献记载总要比它记载的事实晚出,因此不能说端午龙舟竞渡最早出现在唐代,但至迟出现在唐代是可以肯定的。
结 语
本文的写作缘于不久前阅读田兆元教授的《论端午节俗与民俗舟船的谱系》一文,该文关于舟船谱系的观念很给人以启发,但其中对端午龙舟竞渡出现于宋代的论证稍嫌粗疏。笔者在拙著《唐代节日研究》中曾经关注过唐代端午节的竞渡习俗,虽然当时的研究重心不在端午龙舟竞渡出现的时间,而在端午节竞渡习俗的形态,但里面引用的两条资料(即上引第4条和第5条)让笔者对田兆元教授的观点产生了怀疑。笔者于是将《唐代节日研究》中关于端午竞渡中的部分整理了一下,用微信发给田兆元教授,他说“欢迎你写文章,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于是有了这篇文章的写作。
细思量,之所以与田兆元教授形成不同的观点,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用以论证的史料多寡不同。或许因为田兆元教授写作《论端午节俗与民俗舟船的谱系》一文的重点,在于阐述谱系的复杂性,而不在于论证端午龙舟竞渡出现的时间,因此花在上面的笔墨较少。他反对唐代已有端午龙舟竞渡的理由,是唐人诗歌中“没有”相关文献。这就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将唐诗视为唯一的史料来源。唐诗固然十分重要,但并非唯一的史料来源,张鷟文和康庭芝文,就是诗歌之外的重要证据。第二是认为唐诗中没有更多相关文献。事实上,除了张建封的《竞渡歌》,卢肇的《竞渡诗》和李群玉的《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都值得作为史料认真释读分析。
其二是对于文献的释读不同。对同一条文献的释读直接影响其史料价值,释读同样的文献却得出不同的观点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这样的例子在历史研究中屡见不鲜。在唐代是否已存在端午龙舟竞渡的问题产生分歧,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此。无论是笔者还是田兆元教授,都注意到张建封的《竞渡歌》,但两人的释读不同,田教授在引用了“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一句后说,“这个两龙是真的龙舟,还是诗歌的比喻,我们不能确认”,而笔者通过对诗中两处用到“两龙”字样以及“两龙望标目如瞬”句的释读和分析,得出这里的两龙即指龙舟的观点。张建封的《竞渡歌》无疑是文学作品,将其作为史料,面临着处理纪实性与虚构性的问题,面临着哪些可为史料、哪些不可为史料的问题,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辨析运用,自然不独与本文的写作有关,而是与整个历史研究相关的问题。于此,前辈学者如陈寅恪、钱穆等已有许多重要论述和实践,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研读。
对史实的考证,有赖于搜集详赡的史料以及对史料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通过这篇文章的写作,特别希望感兴趣的同仁搜集更多的史料,并一起研读分析,从而切实解决端午龙舟竞渡出现时间这一问题。若由此展开去,围绕一个乃至多个民俗史话题各自由共同感兴趣的学者共同搜集史料,共同释读分析,并自觉探讨多种类型史料的搜集与释读方法,对于民俗史研究的深化未必不是一个可行且有益的方法。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2019年第4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