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陈泳超]互文形塑:刘猛将传说形象的历史辨析
  作者:陈泳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5-20 | 点击数:11254
 

        摘要:刘猛将是产生于江南吴越地区以驱蝗为主要职能的民间神灵,关于其原型及历史演变,此前有很多考订。然而,基于前人之上的分析可知,民间知识的考据学应与文人知识有所差异,其名号、功能都可能比实际记录的时间要早。祂最重要的历史节点是在雍正年间非常戏剧化地改换了民族身份,从区域神一变而为全国性神灵,这一过程可以得到最充分的还原,从而为神灵的演变提供一个绝佳案例,但我们没有必要夸大其中民族政治的对立关系。而从信仰实践来说,与官方系统对应的民间系统,它们关于刘猛将的叙事、形貌等完全不同,各自并行不悖,互文型塑。

  关键词:刘猛将;驱蝗神;民间叙事;民族身份;互文型塑


  关于以驱蝗为主要职能之民间神祇刘猛将的来历与流变,最早有影响的成果是日本学者泽田瑞穗写于1978的《驱蝗神》,该文主要倚重清代的文献资料,列出了刘猛将的6个可能原型:刘锜、刘锐、刘宰、刘鞈、刘承忠、刘璋,并对其多样性和清代后期的不断加封等现象予以说明。中国学者的力作首推周正良1989年发表的《驱蝗神刘猛将流变初探》,三年后,车锡伦和周正良又在前文基础上合作补充而成《驱蝗神刘猛将的来历和流变》(以下简称《来历》),文中第一部分对前述几位刘猛将可能原型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比较集中的是刘锜或其弟刘锐”,他们都是抗金名将,在南宋景定年间被敕封为“扬威侯天曹猛将”,除了驱蝗职能之外,“自然也有向敌方示威的意思”。后又被加封“吉祥上义中天王”,在苏州建祠立庙,即“吉祥庵”,俗称“猛将堂”。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刘猛将信仰曾经被苏州巡抚汤斌禁毁,但在雍正二年(1724年),由于时任直隶总督的浙江嘉兴人李维钧“编造了一个‘刘猛将军降灵’的神话”,被雍正帝接受并下令全国建庙祭祀。《来历》一文详细分析了刘猛将自宋至清的整体流变过程,特别强调其中包含的民族对抗立场和情绪,显示出作者的卓异之见。该文成为国内此项研究的不祧之祖,但其所引材料亦均出清朝,对于刘猛将从南宋到明代的演变过程尚未交代,对其中的各种封号、形象之演变尚未详细辨析,与刘猛将历史的复杂性相比,仍有较多补充与开拓的空间。

  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在此问题上也有精深的研究,尽管总的脉络与《来历》一文相似,但他罗列了明《洪武苏州府志》、明《正德姑苏志》等一批明代史料,将刘姓神、猛将、驱蝗神首先视作不同性质的对象分别予以考察,对南宋敕封等一些旧说表示怀疑,提出了许多沉实颖异的观点,后文将会时有提及,此不赘述。笔者注意到,《来历》与滨岛的研究成果发表时间差不多,互相之间应无参考关系,同归而殊途,成为有关刘猛将渊源考辨的“双璧”。只是因为中日两国学界的差异,此后所见国内为数众多的相关研究,很少参考滨岛的成果(其中译本2008年才面世),大多沿袭《来历》的史料和观点。笔者目力所及,唯有南京大学董圣兰2017年的硕士论文《惟其功德之宜:民间力量对清代苏州信仰文化的型塑》(以下简称《功德》)中关于刘猛将的章节,不仅同时吸收了“双璧”的精华,且在史料钩沉与辨析方面颇有进步,后文将不时提到,此暂不表。

  一、明代驱蝗神刘猛将的成型历程

  拜当今大数据之赐,我们在搜检资料方面要比前辈学者远远便利,所得既多,对此问题便也有些新的认知。这里,笔者借鉴滨岛敦俊较为严格的思路,先将刘姓神、猛将和驱蝗神分作三事对待。明代最早的相关记载有如下两条:

  1.明《洪武苏州府志》卷十五吉祥王庙,在西中街路。景定间因瓦塔而创,神姓刘也。

  2.明《正德姑苏志》卷二十七“坛庙”上

  猛将庙,在中街路仁风坊之北。景定间因瓦塔而创,神本姓刘名锐;或云即宋名将刘锜弟,尝为先锋,䧟敌保土者也。尝封“吉祥王”,故庙亦名吉祥庵。互见寺观。一在阊门南濠、一在文德桥东、一在嘉定县马陆镇。

  这两条材料显然有直接的承继关系。滨岛敦俊发现洪武年间该庙只说刘姓神而无猛将称号,参以其他资料,倾向于认为二者尚未结合;而“刘姓神与猛将的结合,首次见于明《正德姑苏志》”。从现有文献来看,固然准确。但是否表明刘姓神与猛将的结合此前就不能存在呢?民间流传的实际情况当然比文字记录要复杂得多,文字记录只能表明该情形的时间下限,其上如何,可以依据材料做出一定程度的推测。就刘猛将问题而言,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考察——

  方志在记载各种神祇时,是有一定等级顺序的,明《洪武苏州府志》卷十五“祠祀”下属之“庙貌”栏目里,先载“本朝载在祀典”的各种祠祀,其中列有诸多先贤,无论是集合的(如“府学先贤祠”)还是单独立庙的(如陆龟蒙、周孝子等),均无刘锜、刘锐之名;此后才出现地方土神,“吉祥王庙”夹在“五通”“皮场大庙”和“百花王庙”“卜将军庙”“显应行祠(长兴李王)”之间,且很快本卷结束,“吉祥王庙”名列倒数第四位,可见祂只是地方土神性质。《正德姑苏志》卷二十七“坛庙”更是开首就表明了记载排序的原则:

  吴中祠庙列祀典者,祝文并从内降。岁二祀或一祀,惟其功德之宜。而郡人所私祀,亦或有义,故悉列之。若郡县常祀,已具洪武礼制,此特著其建置岁月耳。

  其正文也将神祇明确排序为“通祀”(全国的)、“祀典”(本地的)、“先贤”和“土人私祀”四个递降的等级,上引“猛将庙”列入最后一级的“土人私祀”,其前有五通、水仙、金天王等,其后是祠山庙、显应行祠(长兴李王)、总管、晏公等,其属性参差可比。而在该志卷二十八“坛庙下”(记录苏州府下属各县情形)中记录常熟县的神祇时,却有“中山永定公庙祀宋名将刘锜,元至正三年建”的记载,与春申君、张旭等一起列入第三等级“先贤”之中。

  可见,苏州吉祥庵所供奉的刘姓神,从洪武年间以来一直都是“土人私祀”而非“先贤”,地位很是低下,故其名号来历都比较随意,那么洪武年间的刘姓神即有猛将称号只是未被重视记录,亦完全可能。事实上,其他方志记载基本都将猛将与刘姓神合而为一,比如前引明《正德姑苏志》中所举的嘉定马陆镇庙,据明《万历嘉定县志》卷十八“杂记考下”记载:“宋刘猛将庙,在马陆村,元至正十一年里人陆纯杰建,祀宋将刘锐,即锜弟也。”只是这些志书的时间都晚于明《洪武苏州府志》。

  不过,洪武到正德之间毕竟相隔100多年,期间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就牵涉到另外一条聚讼纷纭的史料了。清初长洲(今苏州)人褚人获(1635—1682)《坚瓠集》记载:

  《怡庵杂录》载:景定四年三月八日,皇帝勅曰:国以民为本,民实比于干城。民以食为天,食尤重于金玉。是以后稷教之稼穑,周人画(尽)之井田,民命之所由生也。自我皇祖神宗列圣相承,迨(迫)兹奕(数)叶。朕嗣鸿基,夙夜惕若。迩年以来,飞蝗犯禁,渐食嘉禾,宵旰怀忧,无以为也。黎元恣怨,末(未)如之何。民不能袪,吏不能捕。赖尔神力,扫荡无余,上感其恩,下怀其惠。尔故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官淮南江东浙西(四)制置使刘锜,今特勅封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尔其甸抚(同群)庶,血食一方。故勅。

  泽田瑞穗、《来历》等许多文章相信此条材料,认为驱蝗神刘猛将为南宋抗金名将刘锜,早在南宋末年即已受敕封,那么前述分作三事之讨论就没有意义了。问题是这条“南宋史料”并无宋元时期的任何记载,是被一本叫作《怡庵杂录》的书所记录的;而《怡庵杂录》一书,又未见任何著录,目前所知明人号“怡庵”者有数人,时代、经历及著作名称最相近者,只有《千顷堂书目》卷十五著录有陈继之《怡庵杂说》,可惜此书也无处可寻。陈继(1370—1434),字嗣初,号怡庵,吴县(今苏州)人,我们退而查阅其存世的《怡庵文集》二十卷,其第十九卷中确有“杂说”一目,亦未见相关记载。目前最早引录此书内容的,便是前引《坚瓠集》,所以滨岛敦俊认为:“仅以这些记录为据,很难让人相信宋代已有敕封的事实”,这是非常正确的。

  问题在于,宋代敕封虽非事实,但这条材料到底出于何时?它只能当作清初伪造史料对待吗?会不会是《怡庵杂录》(或类似书名者)中原有记载被清人摘录,此后该书散佚而使今人无法得见呢?不能排斥这种可能性。清代引用《怡庵杂录》这条记载的文献很多,有些并未说是从《坚瓠集》转引,尤其是尤侗(1618—1704),乃明末清初长洲人,在世时间与褚人获相仿而年长,他在《看鉴偶评》卷四中也提到:“景定四年,以锜驱蝗有功,封为扬威侯猛将,敕载《怡庵杂录》。”,故不能完全排除他们有直接引用《怡庵杂录》的可能性,因为最可能的作者陈继乃明初苏州著名文人,在当地后代文人中颇有声望,故意伪托似非易事。况且,《怡庵杂录》所引文字,清人多有记载原碑在苏州郊外灵岩山下丰盈庄,此碑今可见于《缪荃孙全集·金石3·江苏金石志(下)》,其形制为:“拓本,高一尺四寸五分,广二尺二寸,行书十四行,行十六字,字径六分。”本文前引《坚瓠集》原文中括号内文字,即据此填入,以辅考辨。而且,该碑文中的封号“扬威侯”,最晚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即已存在,明代长洲人王稚登(1535—1612)《法因集》内,就收有《吉祥庵建佛阁疏》《重建扬威侯庙疏》两篇有关刘猛将的疏文,尤其后者,明确提到“侯号扬威,神称猛将”,“四野民氓,旱蝗祝之以无害”。

  尽管以上论证并不充分,笔者还是倾向于清代吴县人沈钦韩(1775—1831)《刘猛将考》一文中的观点。他见过此碑,经过详细考辨确定为后人伪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然则是敕乃元明间村学究取屏风儿点窜出之,述刘锜略不及生前勋绩,决非凤阁舍人本色。”也就是说,虽然此碑是赝品,但作者依然相信《怡庵杂录》的记载是陈继原文所有,故不妨视为“元明间”下层文人为抬高民间信仰而造作的模拟敕文。事实上,前引明《洪武苏州府志》、明《正德姑苏志》里的所谓“吉祥王”,显然也是民间流传的封号。

  当然,以上推论尚无法落实,只能等待今后发现更多资料了。但无论《怡庵杂录》及其所载文字是真是假、究出何时,关于刘猛将与驱蝗神的联系,滨岛敦俊的判断确实太晚了,他说:“可以肯定,把‘刘’姓神与‘驱蝗’神、‘猛将’号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的趋势,大致上始于明代后期,并于清代前期走向普遍化。”“明代后期”的说法很模糊,学界一般认为万历以后才算后期,《功德》一文承袭滨岛敦俊的说法,更是将此时间定在了“崇祯时期”,实甚不妥。今查王稚登《吴社编》中有专门对吴地庙会情状之记录,其中说到:

  会有松花会、猛将会、关王会、观音会。松花、猛将二会,余幼时犹及见,然惟旱蝗则举……

  王稚登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此处既云“幼时”及见,当小于10岁,则其时不晚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考虑到文字记录肯定晚于实存情况,再联系到明《正德姑苏志》等其他文献中刘猛将“土人私祀”的神灵属性,则刘猛将作为驱蝗神,最迟应该不晚于16世纪初叶。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志强】

上一条: ·[任雅萱]民间的“正统”:明清时期姜太公风物传说的时空结构
下一条: ·[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核心母题及分类方法
   相关链接
·[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李一凡]地方民间叙事中的“箭垛式”名词
·[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江帆]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施爱东研究员讲授“故事的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陈泳超教授讲授“仪式文艺的叙事策略”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
·[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蒋好霜]中国民间叙事中的报恩母题与性别实践
·[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陆慧玲 李扬]菲尔德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梁家胜]民间叙事的演述逻辑与建构机制
·[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胡彬彬 王安安]叙事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新民俗 ·[王志清]“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描与阐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