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田川流]乡村振兴中多维度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实现
  作者:田川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5-03 | 点击数:8213
 

  三、多维度文化并存及发展的认知误区

  在现代乡村多维度文化并存态势下,如何认识与掌控多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科学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乡村文化振兴既要致力于产业与审美层面的文化建设,又要关注精神与社会层面的文化建设,既要把握显性的表层的文化构建与呈现,更要关注隐性的和深层的文化涵育。置身于社会变革的时代节点,各种理念层出不穷,人们在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也常常出现认知的误区,亟待加以澄清。

  其一,认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属于审美文化层面,主要是对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娱乐项目的推动,以及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经营等类活动的开展,而忽视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核,弱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扬。与这一理念相适应,不少乡村管理者在开展文化建设中,其主要精力放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性开发与经营方面,而将乡村内部的自身文化建设置之不顾。如此做,或许可以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经济效益,而从乡村文化建设整体工程来看,则是很大的偏误。没有乡村自身文化精神的提升,很难创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文化景观和艺术活动。

  乡村精神与观念文化建设,应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将其游离于文化建设之外,即使获得利好的文化项目,也只是徘徊于低层次运作。应当看到,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已经在不少区域和乡村出现精神文化下滑的现象。诸如,传统文化的根基出现动摇,乡民们赖以支撑其精神的文化支柱摇摇欲坠,其价值观念陷于迷离,乡民信仰变得混乱,传统的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柱石遭到重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于乡村文化精神的重塑奠定了方向,但是形形色色的价值体系也此起彼伏,包括宗教意识的抬头,拜金主义的兴起,均与先进的价值观形成对峙。乡村民间俗信重新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空间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的评价体系遭受瓦解又获重组,城市现代文明冲击和融入乡村文化,且与民间俗信实现一定妥协,进而融合,形成当代乡村颇为奇异的精神特征。

  其二,忽视公共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在乡村管理体制完善、新型生产关系建构,人际关系调适、乡村礼仪及伦理重建等方面缺乏力度,同时忽视精英人才的作用及其培育。正是基于乡村公共文化的运行,维系着乡村文化的基本架构。然而,不少管理者很难认识到不断改善乡村公共文化体制与机制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有的对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公共关系的链接缺乏应有的自觉,形成传统与当代的割裂;有的对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很不适应,难以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有的对改善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伦理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理直气壮地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乡村多维度文化中,公共文化建设更具有社会及时代特征。面对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促使人与人关系获得调整,具有宗法意义的相互关系受到制约且有所弱化,但仍在发挥一定作用,或者与乡村行政管理机制求得统一。新的乡村整合及其小城镇建设,使得人们原有的人际关系发生重组,旧的格局或是解体,或是变得松散,而新格局的建立,融入大量商品社会的因素,以及与新的社会阶层的构成形成交融。传统公共文化与新型公共文化的交融,致使旧有的诸如以宗祠、家族为特征的公共文化空间有所淡化,传统礼仪与伦理模式得以重建,而与现代文化公共空间相融汇,形成了新旧文化格局的汇聚。其活动形式,已然揉入大量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活动的种种因素,且与传统文化活动形式融为一体。其内容因素更是随机而生变,许多只能在城市看到的东西经过改装而出现在乡村。人们既在种种变异中发出“民风不古”的叹息,又不乏欣悦地接受新气象的到来。如何依托这样的平台,从事具有现代风貌的文化活动,对于管理者不啻为一种挑战。

  其三,将文化建设与乡村主体农业产业相分离,缺乏对本土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实际考量,未能实现文化精神及其相关元素与农业产业的有效对接。面对各种文化思潮及其样态的冲击,一些人或是在产业开发中不能解放思想,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不能放手在商品与产业经济中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或是对自然资源的不负责任的粗放型开发,不讲科学,不追求科技含量,不引进新兴科技,形成对自然资源的损害,使之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或是忽视农业产业的基础地位,只看眼前利益,放弃对土地及其他农业资源的有效使用,甚至竭泽而渔地出卖和毁损自身的资源。

  如何看待当代农业产业的地位和价值,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产业的农业,既属于物质文化范畴,其深层又与精神文化相联系。它深受乡村历代积淀而成的生态文化和生命文化的影响,正是融入乡民血脉对土地和自然的眷恋,维系着乡村的繁衍与发展。它又与乡村当代的制度文化、公共文化相链接,还对当代乡村文化服务及文化产业予以支撑,成为乡村文化中最具生态意义的文化维度。积极建设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已成为农业产业及其文化提升的切入点。如果不顾乡村的持续发展的需要,弱化或放弃农业产业,同时也就扭曲和肢解了产业文化。如果一味追求指标和数字的光鲜,追求政绩的需要,作表面文章,则既不能充分满足乡民们不断提升的文化追求,也不能吸引更广泛的城市居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难以对农业发展予以充分保障。

  其四,片面追求文化项目的建设速度和声势,以及文化设施的品类与档次,而忽视精神元素的渗融与现代文化品格的营造。不少乡村文化建设者将其重心始终放在一般项目的规划与建设上,而未能顾及其内涵建设。在文化建设中,从项目建设切入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其间,更需重视项目深层的精神与文化底蕴的开掘与呈示。如果仅仅看到其表层的华彩与煊赫,而缺乏对地域、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度表现,则有可能堕入昙花一现的困境。众多光鲜一时而未能持续的景观建设,大都与此相关。

  在乡村,作为其本体自身拥有的艺术样式,大都属于传统文化范畴。如乡村演艺,历来以民间的形式进行,维系着以民间自娱自乐或简易商业运作的形式,在当代,则融入较多现代社会城市化的因素,其形式和内容出现较大的演变。而传统民间工艺,始终在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还是走商业化产业化运作的问题上游移不定,人们试图以此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并非在各地均能成功。如何推进乡村审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们更多以演艺、民间工艺、乡村建筑、自然风貌等为基础,充分借助历史、民俗及自然资源,赋予其当代特色,制造审美文化的亮点。包括乡村旅游、体验、休闲、体育等在内的活动,已经成为乡村审美文化的当代呈现方式。乡村审美文化的打造大多凸显于农业与文化的结合上,然而,其审美文化的提升,既需要强力的经济支撑,又需要精准的创意和智力扶持,更需要建设者们创新意识的提升。

  不难看到,除却资金匮乏、人才匮缺、资源不足等乡村文化建设通常面临的困难,人们对文化建设基本理念认识的滞后与偏误,则成为阻碍乡村文化建设的精神误区,亟待加以匡正与厘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志强】

上一条: ·[王智洋]中国语境下乡村公共文化领域的变迁与重构
下一条: ·[李西香]主客之间:乡村地区外来常住者的群体特性与日常交往研究
   相关链接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
·[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王卫华]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传承·[王凌志]电白乡镇非遗文化治理实践探寻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孔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空间规划的要求、模式与建设原则·[郭永平]乡村振兴背景下晋陕豫民俗组织与治理共同体建设
·[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传承老手艺 激活新动力
·[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大型民俗实践(活动)主体及动力现状调查·[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汪德生]乡村振兴战略中保护传承和有效利用祠堂文化的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