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高忠严]中国民间谜语的源流特征与文化价值
  作者:高忠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4-04 | 点击数:8794
 

二、民间谜语的历史流变及阶段性特点

  关于民间谜语的起源,学者们历来说法不一。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提及:“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又云:“荀卿《蚕赋》,已兆其体。”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谜语便已现雏形。劳动民众运用暗射、隐喻的方式猜谜打趣的活动伴随着口头语言的产生而存在,其内容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后来,随着文字典籍中相关记载的丰富,谜语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

  (一)上古至隋唐时期的民间谜语:从社会隐语到猜谜游戏

  民间谜语萌芽和发展前期多以隐射、暗指的表达方式来影射社会,反映民众生产生活实践。如古老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这是一首猜射生产活动的谜歌,其谜底是做弹弓。“断竹,续竹”暗指制作弹弓的过程,“飞土,逐肉”影射使用弹弓的过程。这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谜语形式十分相似。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远古时期,人去世后,孝子为了防止父母亲尸首被鸟兽吃掉,发明了弹弓,以此驱赶鸟兽。如此说来,这首谜歌的谜底也可以说是狩猎或用弹弓驱赶鸟兽的活动。

  夏商周时期为谜语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谜语多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存在,以暗射性的语言技巧表达社会性的情感生活内容,并无专门的名称所指。谜语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并发挥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如唐无名氏《琱玉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颜渊与妇人通过谜语斗智的故事。到汉代,谜语种类和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并逐渐向游戏化方向发展。当时有一种名为“射覆”的猜谜游戏,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其中所涉隐语被称为“射覆谜”。射覆,其实是猜物游戏,游戏者在瓯、盂等器具下放置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汉武帝在测试手下人才智的时候,将壁虎放入盒内让众人猜,东方朔一下就猜中:“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若非守宫,即蜥蜴。”东方朔由外形、动作、习性猜出谜底为“守宫”,即壁虎。这一时期的谜语已经具备了作为口头艺术形式的重要表征,且在民间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人们喜欢猜射“隐语”,并将其作为有知识和才华的表现。

  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较为频繁,文人作谜、斗谜蔚然成风,文人谜语兴起。相关记载更加丰富,如《异苑》《世说新语》《南史》《北史》《洛阳伽蓝记》等典籍中便收录了谜语、谜语故事以及相关谜事活动的内容。而且在这一时期,“谜”替代“隐语”,并沿用至今。而隐语演化为谜语后,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由服务于政治逐步走向反映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

  隋唐五代时期,谜语在诗词、散文、变文、传奇小说文学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李肇《唐国史补》载:“诙谐自贺知章,轻薄自祖咏,诨语自贺兰广、郑涉。近代咏字有萧昕,寓言有李舒,隐语有张著……”谜语成为全民文艺活动中的一种技艺。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活动更加丰富繁荣,猜谜游戏日益风靡,受众群体的阶层、文化水平等更加多元化,因此谜语的种类也更加丰富。隋侯白编撰的小说轶事笑话集《启颜录》,其中记录了不少有趣的谜语与谜事,表现了人物的“能言善辩、才思敏捷的寓言智慧”。李昉在《太平广记》里收录《启颜录》中三则作品,并将之纳入“诙谐”中,谜语的娱乐性明显增强,且作品虽是由文人所作,但描述的是民众的世俗生活,使用的也是通俗化的接近口语的语言。唐代,猜谜行乐之风更加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平民百姓,都将谜语作为一种娱乐游戏。这一时期,谜语的受众面不断扩大、制作方法更趋精巧、体裁特征日渐稳定,为宋代灯谜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谜语的发展正在酝酿一个新的高峰。

  (二)两宋时期的民间谜语:商谜与灯谜的出现

  宋代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开始兴起,民众文化需求进一步扩大。因此,两宋时期民间谜语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民众广泛参与到谜事活动中,猜谜的游戏形式也更为多样,不仅有专业艺人在专门场所里进行民间猜谜表演,而且出现大量适应市井文人生活的灯谜,谜语走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商谜:专业艺人在特定场所进行的说唱艺术

  两宋时期谜语在唐代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两宋虽有内外战乱,但政局在总体上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市、坊界限打破,市民生活丰富,与之相应的文化消费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宋代城市中还出现了固定的商业性游艺表演场所,称为“勾栏瓦舍”,它是民众日常赏玩游乐的主要场所之一。其内三教九流,百戏竞彩,猜谜也被列入百戏之一。当时,谜语被称为“商谜”,取商酌猜度之意。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京瓦肆伎艺……毛详、霍伯丑,商谜。”可见,“商谜者”作为在瓦肆、瓦舍进行表演的专业艺人,他们极尽自身才能,你唱我和,使猜谜活动成为斗智争奇、吸引观者的表演。当时商谜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瓦舍之内猜谜游艺兴盛景象可见一斑。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了当时一批有名的专业谜语艺人:“商谜,胡六郎、魏大林、张振、周月岩、蛮明和尚、东吴秀才、陈赟、张月斋、捷机和尚、魏智海、小胡六、马定斋、王心斋。覆射:女郎中。”《梦粱录》记载:“杭之猜谜者,且言之一二,如有归和尚及马定斋,记问博洽,厥名传久矣。”在猜谜游艺中涌现出一批名人高手,可见人们通过勾栏瓦舍进行猜谜、制谜的娱乐活动的兴盛。由宋代有猜谜专业艺人与猜谜专用场所的情形,可以看出,民间谜语与其他的歌舞伎文艺活动一样,是作为一种普遍流行的民间艺术活动广为流传。宋代谜事活动多样,猜谜成风,热闹的猜谜活动吸引着人们前来观看,与繁华的勾栏瓦舍相映成趣。

  2.灯谜:上元节俗活动的重要构成

  上元节赏灯的习俗由来已久,肇始于汉代,南北朝时期得到较大发展。隋时,上元张灯盛行,还出现了“灯市”。唐代上元节时,从宫廷到寺观,都竞设灯棚,规模很大。到宋代,上元节观灯习俗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宋太祖还下诏延长上元节放灯时间,《燕翼诒谋录》卷三中记载:“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甲辰,诏曰:‘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上层统治者将上元节观灯游赏习俗扩大化,强调与民同乐的节俗性质。这为宋代灯谜的出现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也为谜语的进一步民间化做了铺垫。

  宋代谜语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灯谜的出现。《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巷陌瓜札,欢门挂灯,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花灯上便有谜诗,娱乐行人。灯与谜相结合,成为元宵节期间一项重要的节日习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中写道:“又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关于宋代上元节观灯猜谜习俗的相关记载较多,均将其作为一种流行广泛、民众参与度高的节俗加以描述。节日期间,民众汇集,悬谜于灯,观灯赏玩,谜语通过花灯这样的载体在节日期间得到广泛的传播。

  如今我们熟知的一些优秀民间谜语有不少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如相传为王安石所做的“日”字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再如“粽子”的谜语:“四角尖尖草束腰,热水锅中走一遭,台前遇着唐三藏,上岸剥得赤条条。”这一谜语出自南宋话本《菩萨蛮》。还有关于“水中石”的谜语:“小时大,大时小;渐渐大,不见了。”这些谜语不排除由文人所作,但它们流传到民间,为民众接受并口耳相传,也就成了民间谜语。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谜语:民间谜语形态日臻成熟丰富

  钱南扬在《谜史》中谈道:“元明承两宋之旧,无甚因革。”宋代灯谜的出现,促使猜谜成为一种民众参与度较高、传播较为广泛的节俗活动。在随后的元明清时期,谜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民间谜语也渐成大观。

  1.元代谜语:元杂剧中谋出路

  元代谜语的发展是伴随着元代文学的发展进行的,在元代,以杂剧为代表的俗文学发展较为兴盛,而谜语的智慧性与趣味性也增强了元杂剧的艺术性,谜语与元杂剧相结合,使谜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了陆显之、曾瑞卿、赵君卿、陈彦实、吴中立、陆仲良等多位擅长制谜猜谜之人。明代无名氏所撰《录鬼簿续编》在《录鬼簿》基础上延续了元末明初的戏曲创作成就,同样记录了如钟继先、罗贯中、谷子敬等二十余人善隐语的内容。此二书中所载有诸如“隐语、乐府,多传于江南”“隐语、乐府,人多传之”“有《吴盐》《苏堤渔唱》等曲,编于隐语中”“乐府、隐语盛行于世”“隐语亦佳,驰名寰海”等内容,由此可见,隐语在元代广为流行,为民众所喜爱。

  元杂剧中还较多地运用灯谜和民间谜语来插科打诨、讽刺世情,以此来刻画人物,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如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中通过诗谜推出凶手是裴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多运用谜语,如第三本第二折、第五本第三折中都有拆字制谜的道白。李寿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通过佛家偈语来描写“骰子”(“一把枯骸骨,东君掌上擎。自从有点污,抛掷到今生”),以骰子的命运来表达红尘万事皆空的佛教道义,富有训诫意味。

  元代谜语的发展在其他著述中也有体现,如在朝鲜流传的反映元明风俗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即记载了十七则谜语,这些谜语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一人出谜,一人猜谜。

  “我说几个谜你猜。”

  “你说我猜。”

  “大哥山上擂鼓,二哥来来去去。三哥待要分开,四哥待要一处。”

  “我猜:大哥是棒槌,二哥是熨斗,三哥是剪子,四哥是针线。你再说,我再猜。”

  “当路一颗麻,下雨开花,刮风结子。”

  “这个是伞。”

  原书主要记载元代中心城市大都的风土人情,由此可推测,这些谜语早在元代时就已流传。其中还有关于灯台(“一个长大汉,撒大鞋,白日去,黑夜来。”),碾子(“一个老子当路睡,过去的,过来的,弄我的,不知道我的粗和细。”),蝎子(“墙上一个琵琶,任谁不敢拿它。”)的谜语,此外,核桃、鸡蛋、锁子、雀儿、樱桃、靴子、秤等民众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常被作为猜射对象供人猜射。从这些谜语来看,谜面与谜底均来自民众的日常生活,谜语也更通俗化,巧妙且富有诗意,展示了民众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正是这些谜语的独特性与趣味性,才使它们有机会传播到朝鲜,作为通识性知识成为当地人汉语课本中学习的内容。

  2.明代谜语:赏灯猜谜

  灯谜始于宋代,在明代呈现出更为繁荣的景象。赏灯猜谜成为人们娱乐活动之一,尤其是上元节放灯成为当时较为盛行的习俗,灯与谜结合的游艺方式此时已经十分普遍,被称为“商灯”。明《帝京景物略·春场》载:“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遝,贫富相贸易,人物齐矣……有以诗隐物,幌於寺观壁者,曰‘商灯’。立想而漫射之,无灵蠢。”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将上元节观灯时间定为十日,无论贫富贵贱,均可参与其中,由此形成盛大的张灯活动,灯谜以饶有趣味、吸引人群的特点在张灯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观灯猜谜在明代成为上至帝王、下至普通民众都喜爱的一项文化活动。明徐祯卿《翦胜野闻》中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因猜射画谜杀人的故事:

  太祖尝于上元夜微行京师,时俗好为隐语,相猜以为戏,乃画一妇人赤脚怀西瓜,众哗然。帝就视,因喻其旨(谓淮西妇人好大脚也),甚衔之。明日,令军士大戮居民,空其室。盖马后,淮西人,故云。

  从“时俗好为隐语”可看出当时谜语是人们热衷的民间风俗。故事中的民间谜语以人物画为谜面,供人猜射,可称之为“画谜”,“妇人赤脚怀西瓜”是民众对大脚马皇后的嘲笑,朱元璋也因此“大戮居民”。

  除京师外,明代灯谜在各地也广为流传。《西湖游览志馀》中有“猜灯”的记载:“杭人元夕多以谜为猜灯,任人商略。”张岱记绍兴谜事云:“于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呆灯’,画《四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而猜射之。”《清嘉录》中引述地方志,记明代杭州谜事时说:“好事者,巧做隐语,粘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明代谜事盛况还可在阮大铖《春灯谜·轰谜》中《朝天子》一阙中得到体现:“打灯谜闹场,拆灯谜搅肠。纸条儿标写停停当。金钱小挂,道着时送将;那不着的受罚还如样,市语儿几行,人名儿紧藏,教你非想非非想……”将明代民众生活中猜谜的热闹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从上述记载可看出,明代灯谜活动十分活跃,成为各地节日期间不可缺少的游戏项目。

  谜事的繁荣促进了谜语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明代出现了不少相关著述。如贺从善的《千文虎》、徐文长的《灯谜》、冯梦龙的《黄山谜》等。其中,《黄山谜》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著述。《黄山谜》为冯梦龙署名“墨憨斋主人”所编选的以歌谣体写就的民间谜语著作,由“山歌”“黄莺儿”“谜语”“挂枝儿”“夹竹桃”五种合编而成。收录70条民间谜语,有字谜5条、天文谜7条、花木谜6条、鸟兽谜7条、文史谜4条、器用谜31条、人事谜7条、补遗7条。《黄山谜》中收录了前代的民间谜语,如上文提及的宋代“日”字谜,反映了明代民间谜语多样化题材、生活化内涵的特点,如关于“甘蔗”的花木谜语:“青皮光棍紫绿衣,脱子衣儿着象棋。老头儿惹了口里嚼弗住,甘来舌头上讨便宜。”再如关于“印”的器用谜语:“小小身儿不大,千两黄金无价。爱搽满面胭脂,常在花前月下。”这些谜语语言风趣精炼,对谜底的描述更生动,艺术技巧上也更成熟。

  明代谜语在内容上和手法也更为通俗化和民间化。除了上文提及著述中所载的民间谜语外,还有另外一些民间谜语始于明,流传后世。钱南扬在《谜史》中也谈道:“宋明谜语,遂仅流传于民间。盖夫人孺子,口耳相传,古人之谜,独能保存于数百年之后。”其中列举了一则关于“蚊子”的民间谜语:“长脚小儿郎,吹箫入洞房;爱吃红花酒,拍手命丧亡。”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细致地描述了蚊子的形态、声音和因吸血而被人拍死的情景,谜语内容通俗易懂,易于口传,故能流传下来。明代郁履行所编笑话集《谑浪》中有一则“我的你的你的大兄的”的笑话,内容是苏东坡、苏小妹和秦少游三人围绕“墨斗”进行猜射的谜语笑话。笑话包含三则谜语,采用民间谜语的描述手法,以此互为谜底,直指答案“墨斗”。将谜语作为笑话加以收录这一情况,可视为明代谜语的另一种民间化,是以通俗化的口承文学形式进行传播和保存的。

  3.清代谜语:谜事谜风鼎盛

  清代谜语创作、谜事活动相较于前代更为丰富。清末民初灯谜发展达到鼎盛,各地谜社纷纷涌现,名声较大的有北平射虎社、隐秀谜社、丁卯谜社、上海的萍社等。清代顾震涛的《打灯谜》一诗就反映了当时谜社活动的热闹和猜谜者猜谜时的冥思苦想:“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从诗句中,我们还能发现除了谜社成员热衷于猜谜,作为“草野”的普通百姓同样痴迷于猜谜;钱南扬《谜史》中也谈道:“同光之际,京师出灯极盛,当时所谓十五谜家者,名遍海内,其同岑一集,猜谜者封为圭臬也。”

  清代谜事活动之兴盛在当时文学作品中也可窥见一斑。如曹雪芹《红楼梦》中有谜语二十八则,与作品内容相勾连,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红楼梦》中除引用了文人谜外,还引用当时在民间流传的民间谜语,如关于“镜子”的谜语:“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再如关于“竹夫人”的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除此之外,还引用了关于荔枝、砚台、爆竹等为谜底的民间谜语,在小说中的运用多带有讽刺性的暗指作用。钱南扬在《谜史》中总结:“清代小说,以谜语点妆事实者,莫先于《红楼梦》,莫多于《镜花缘》,莫精于《品花宝鉴》。”清代小说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谜语的传播和发展。

  在清代,猜谜活动同样是各地时节风俗的重要内容。如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澄海县志》“风俗”中记载:“元夜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士女嬉游。放花爆竹,打秋千。歌唱达旦,或作灯谜,观灯者猜焉。”观灯猜谜是人们在节日期间通宵达旦玩耍的游戏。清代杭州灯谜发展依旧盛行,有记载:“素灯四面贴写诗词及剪画物状,藏春走智,出奇不穷。好事者悬牙巷角,聚人商揣。每至斗转月斜,低回不去。”灯谜以诗词和图画的形式供人猜射,可以看到文人谜及民间谜语两种形式并存,灯前聚集很多民众,即便是月上梢头,猜不出谜也不肯离去。清代台湾地区灯谜活动也成为民众节日娱乐内容的一部分,《彰化县志》“岁时”中记载:“十五日曰上元节,是夕曰元宵。城中多结彩燃灯……好事者或作诗谜,俗曰灯猜。”除了元宵节有猜谜活动外,在中秋节同样也有灯谜习俗,“八月中秋夜……更有朱墨、纸笔、瓶袋、香囊诸物,罗列几案,挂一灯牌于门首,以猜取诗谜者,亦雅致也。”节日期间,张灯射虎,这一习俗亦成为社会化的一种行为活动,成为民众在节日娱乐的一种消遣方式。由此可看出,在清代地方社会中,猜谜活动的兴盛程度之高。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谜书专著较多。如周学濬《三十家灯谜大成》、俞樾《隐书》、沈锡三《乐陶陶室隐语》、咄咄夫的《一夕话》等都是值得关注的谜书,除此之外,还有周亮工的《字触》、钱德苍的《解人颐》等,这些谜书涉及的虽为文人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民间谜语的发展和社会谜风的兴盛。

  (四)现当代谜语:地方性谜书的出现,谜语成为民间文化研究对象

  民国年间,谜语在社会上仍然盛行。五四运动后,民俗学运动蓬勃发展,相关刊物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地陆续兴办,大量的民间谜语得以收集整理出版,《歌谣周刊》《民俗周刊》等刊物成为民间谜语展示风采的重要阵地。顾颉刚的《〈谜史〉序言》、陈光尧的《谜语研究》等对谜语有精辟论述。

  各地谜书的出版是这一时期较为显著的成果。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出版了一系列谜语书籍则可视为其中的代表,这一系列包括《谜史》(钱南扬)、《河南谜语》(白启明)、《宁波谜语》(王鞠侯)与《广州谜语》(刘万章)、《金华各属谜语》(曹松叶)。这几部地方性谜书,代表了新文化运动中民俗学者收集民间谜语的早期成果,颇受赞誉。顾颉刚在《〈广州谜语〉序文》中称:“万章先生这册,数量虽不多,但发刊的民众谜语的专集,这还是第一回(书铺里出版的谜语集,是小学生的补充读物,说不定有许多是编辑先生做出来的)。”钟敬文也在为《广州谜语》所作序文中赞扬道:“纯粹为学术的研究而辑集的材料,万章此本,是破天荒的第一部。”《中华谜书集成》称白启明的《河南谜语》“可以说是我国民间谜语、特别是北方地区民间谜语的一种代表性的集子。”

  这几部谜书专注于搜集流传在特定地域内的谜语,因此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一点从书名上即可看出。如囊括全省的河南,注重一地的广州、宁波,“金华各属”则是指金华地区下属各县,包括金华、义乌、东阳、磐安、浦江、兰溪、永康、武义等八县。编纂者出生或者生活在该地域内,天然地具有文化认同感,如《河南谜语》的编纂者白启明是河南南阳人,《广州谜语》的编纂者刘万章为广东海丰人,《宁波谜语》的编纂者王鞠侯是浙江慈溪人,《金华各属谜语》的编纂者曹松叶是浙江金华人。他们用自己所熟悉的方言,辑录家乡流传的谜语,深谙其中的方言特征与文化要素。因此从这些谜语书籍中,我们可以窥见我国民间谜语的地域分布特点。

  1949年后,谜语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反映新时代特色、形式活泼、语言幽默的谜语大量涌现。逢年过节或是在某些特定日期定期举办猜谜聚会,受到民众的喜爱和欢迎。各地还举办形式多样的元宵节灯谜活动、游园会等,吸引更多人群参与到谜语活动中。谜语书籍出版兴盛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对各地谜语的搜集辑录;二是对谜语的专门研究;三是通俗的谜语大全类。无论何种形式的谜语书籍,都从不同方面促进了民间谜语的发展,使谜语这一民间文学形式得以传承并创新,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着它特殊的文化功用。

  从民间谜语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直接又真实地反映了过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充满民间智慧与艺术的一种口承文学。民间谜语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不息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活力,与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是密不可分的。民间谜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深入挖掘民间谜语中的文化价值内涵,是建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激发其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民间谜语一类的民间文学列入文化遗产的范畴,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是整理研究、保护传承这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民间谜语是作为搜集整理的对象之一,对其整理研究,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保护传承这类民间文学的有效措施。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素珍] 赞土地与唱春
下一条: ·[王杰文]“数码一代”的口头传统实践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