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王素珍] 赞土地与唱春
——我国民间说唱艺术比较研究
  作者:王素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4-04 | 点击数:12922
 

  

  摘要:赞土地,俗称“赞好话”“赞阳春”“打土地”“唱土地”“讲土地”“扮土地”,其作为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在湖南各地特别是湘中地区广为流传,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赞土地在说唱形式、内容及风格上与江、浙、沪等地流传的唱春非常相似,将赞土地与唱春及春锣等民间说唱艺术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赞土地的本质及特点。
  关键词:赞土地;唱春;春锣;民间说唱
  作者简介:王素珍(1978-),湖南娄底人,中国文联出版社副编审,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

  赞土地,俗称“赞好话”“打土地”“唱土地”“讲土地”“扮土地”,是湖南境内特别是湘中地区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在湖南很多地方,赞土地是流传至今的一种正月里闹新春的形式,也是这些地方重要的年俗之一。每年正月里,赞土地的人手持小锣、竹片,走村串户,赞土地、送财神、贺新春,也有赞土地的作为舞龙舞狮队伍的一员,在各家各户厅屋里赞“家堂土地”。
  赞土地,又称唱土地、讲土地、扮土地、土地神。流布于衡东、衡山、娄底、零陵、邵阳、沅陵、汨罗、汉寿、桃源、常德、桑植、大庸、湘乡等地。湖南民间大都流传在正月初一至十五赞土地,送财神的习俗。赞土地者手打渔鼓、三棒鼓、或其他小乐器,在别人门前大说美言美语。名为祝福主家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清吉,振振有词,口若悬河。实为讨钱,等候主家施舍。
  唱春也叫“送春”“颂春”,是旧时民间艺人卖唱谋生的一种形式,所谓“半月送(颂)春三月粮”。唱春人走村串户,到各家各户赞好话、讨吉利、唱小调,讨得主家欢心,主家打发钱粮。在江浙沪一带城乡,历史上有唱春的习俗。
  旧时腊月二十四至清明节期间,在市镇和乡间常见有人手拿小锣一面,肩背褡裢袋,至民居门口边敲边唱,谓之“唱春”。唱的内容有《四季歌》《十二月花名》《孟姜女》《农谚》等。唱毕,主家赏给钱物。解放后,唱春者逐渐减少。改革开放后,唱春现象复苏,不过唱春者以外来人员为主,大多在主家喜庆之日光顾,所唱内容亦已翻新,主要是恭维祝贺之语,以获主家赏钱。
  春锣,也叫“春鼓”“打春”“赞春”,是由“报春”演变而来,多是开春之时,春锣艺人向农户通报农事季节、提醒人们及时播种、耕田的说唱形式。随着历书的普及,春锣演唱逐渐向正月里恭贺新年、送财送福转变,也有些地方常年演唱,称为“四季春锣”。比较有名的春锣有“萍乡春锣”“南宁春锣”等。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江西萍乡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萍乡春锣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报春”说;二是“迎春接福”说;三是“周吴”二姓说。……建国前春锣艺人主要利用演唱传统春锣段子到各家各户报春来换钱取米、维持生计,所以也被认为是一种变相的乞讨。
  本文在将“赞土地”与“唱春”“萍乡春锣”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赞土地”习俗的起源及特点予以关注。也即“赞土地”与“土地(神)”有何关系,“赞土地”与“唱春”“萍乡春锣”比较,有何独特之处?
 
  一、赞土地与土地神
 
  赞土地习俗主要分布在湖南境內的湘潭县、洞口县、隆回县、绥宁县、株洲县、衡南县、岳阳市、湘乡市、衡东县、双峰县、韶山市等地。赞土地习俗历史悠久,极富湘楚特色,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意蕴,其与我国古老的土地(神)崇祀有着某种源流关系。《湘乡县志》载,双峰境内,早在隋代就有“虾子戏龙”“假脸子”“赞土地”等早期民间戏曲形式。《醴陵县志•民间文艺》中载有“土地灯”,“饰人为土地神,鸣金鼓以入人家,以谀词博主人欢,旋持灯笼唱茶歌,间以鼓乐”。《慈利县志》载,民间有扮土地神者,其奏技凡以为乞钱,“此外,有弄蛇者、演猴狗剧者、花鼓者、狮子舞者、扮土地神者、莲花闹三班鼓者,其奏技凡以为乞钱,虽亦若可喜愕,而娱乐戾于正,又不足道矣”。《古苗疆绥宁》载,“苗民们认为土地也有男女之分,男的称为‘土地公公’,女的称为‘土地婆婆’,且有春节‘扮土地’游春的习俗,即由二人装扮成土地神,一公一母到各家各户去唱‘土地神歌’。无非是唱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儿女孝道,公婆仁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富贵双全,吉祥如意,发自发孙之类。每唱一家,主人很高兴,要给一定的酬谢。”在湘西土家族,有土地戏,俗称“搬土地”,演出时间在农历正月间,游村走寨,到农户家堂屋演唱,谓之“送土地”。明朝前后,湖南主要的说唱音乐曲种中有“搬山”“赞土地”“送财神”“送麒麟”“龙船卦”等。
  赞土地作为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在湖南各地特别是湘中地区广为流传,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赞土地,也称“赞春”(或“报春”“打春”“游坛土地”),是农历正月间湘中、湘西、湘南一带较为广泛地展的一项民间游艺活动。“赞春”的人多为业余的民间艺人或者无业的游民。他们身穿青布对襟衣,腰系青布围裙,头裹青布包头(衣着色彩全是青色,大概与春天之神为“青帝”有关吧),背上斜背着一把雨伞和一个木制的土地菩萨,左手拿一面小锣和一块竹板。
  旧时,赞土地的常背一个木制土地菩萨。解放后,赞土地的很少再背土地菩萨像,但他们的赞土地歌词中至今保留了对“土地”的来历及身世等多种传唱。赞土地的人自称“土地”“阳春”,是下凡尘来的土地神。各地赞土地歌词中有,“土地神来土地神,今日土地下凡尘,一来人间查善事,二来主东贺新春”,“一年一度正月正,家家户户过新年。家家户户爆竹响,老君催我下凡尘”,“主东初三来接我,路程遥远赶不登”等。长沙宁乡县,赞土地是“南天门土地神下界为凡民祝福而来”。春节期间,“土地”上门,不仅大吉大利,而且为主家送子、拜年。
  (白)沙锣一响,黄金万两,土地到此,大吉大昌。
  一面沙锣响连天,喜听土地说根源。双脚离了仙山殿,拨乌云下凡间。土地云端来观看,哪晓凡间是新年。土地到此无别件,一来送子二拜年。早又莫来敬得节,拜一个迟年也无嫌。
  土地神正月里“耍新年”的习俗,在紧邻湖南的江西萍乡地区,也较为普遍。在江西萍乡等地的乡村,春节期间,有傩戏班去各家各户跳傩戏傩舞、唱土地戏,土地老爷的唱词中有:“土地神,土地神,本来我是天上人,昨日都在天上走,今晚玉皇令我耍新年,不是新年我不耍,不是扬雀不送春。”
  关于“赞土地”习俗的起源,“民间流传有几说”,其中较为广泛的说法为:
  清朝,有一位卖青布的商人,出外做生意,途中遭强盗劫洗一空,无法回家面见妻儿老小,晚上在土地庙内准备自杀,土地爷显灵,及时将他劝解,并要他求助于民众。卖布商贾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但不知如何求助民众。他问计于土地爷,这时外面来了一个艺人,他一边敲打秤盘,一边唱:“一步高来二步低,三步四步上阶基,五步六步跨门坎,又怕金子银子挺脚板。进得门来打一躬,一讨住宿二讨包封。”商人闻听,颇受启发,说道:“大师,你我都是落难之人,说什么讨住宿,今晚你我将就将就。”来人道:“你肩上青布值千金,手上量尺有寸分,再加上我这个敲得响的聚宝盆,你算什么落难人?”说完人就不见了,只留下一个秤盘。商人想,这一定是土地爷显灵指点,我何不像来人一样,敲打秤盘来求助乡亲。于是他拿起秤盘,用量尺边敲边唱起来:“肩上青布值千金,手上量尺有寸分。聚宝盆中有斤两,可算万事不求人。我今落难难回转,特向主东打秋风。”秤盘敲响,引来众人观看,看者都赏赐银两。商人接过谢道:“接罢银两打个躬,一谢各位赐盘程,二谢师傅真传教,三谢土地救命恩……。”
  此外,各地“赞土地”有不同的说法。湘西北的安化县,有赞土地“四方门下送阳春”,“伙计伙计佬伙计你话语是真言,今天我们两个打个伴,四方门下送阳春,送春送到东君田处,田神土地保东君。”在湘潭地区,关于赞土地的根源,“赞土地”的对其作出了解释:
  水有源,木有根,我将土地说原因。
  历史资料还清白,民间流传有几说。
  洪荒时代混沌年,有个地方叫天边。
  地母娘娘在其内,她和王母是姊妹。
  土地前娘本姓张,地母乃是己身娘。
  北狄兴兵打中国,前娘五子沙场殁。
  留下后娘四兄弟,拜见姨娘说苦情。
  玉皇便将地母叫,杀敌有功受封诰。
  大子封他做田神,二子封他为山尊。
  三子他把花园管,只有四子且从缓。
  四子他爱跑江湖,给他一只小落槌。
  清平世界家家喜,喜炮声声迎接你。
  果然贵府喜洋洋,我敲锣打鼓进华堂。
  在湖南双峰县,广为流传的“赞土地”中,人们讲述着土地神兄弟的故事及“赞土地”的来源:
  土地公公本姓王,
  一个爷来两个娘。
  前娘养他人四个,
  后娘又养六弟兄。
  洛阳桥前打一仗,
  留下兄弟人六个。
  各排座位土地神:
  大哥家堂土地神,
  二哥田中土地神,
  三哥山中土地神,
  四哥菜园土地神,
  五哥船头土地神,
  六弟年小在家中,
  朝中有官他不做,
  改名换姓叫“阳春”。
  家家户户赞土地,
  历代相传到如今。
  “赞土地”叙述了赞土地习俗的来历,赞唱了数目繁多、种类各异的土地神的名号及职司,有其“赞土地”的字面含义。因为土地神的职司多样,“赞土地”的内容及形式也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土地神与人生礼仪、岁时节庆紧密相关,赞土地除了作为湖南地区重要的年俗之一,同时也出现在办红白喜事、建新居、生日喜庆等特殊仪式场合。如绥宁的《唱土地送子》赞唱了土地神送子的神迹,“土地神来土地神,土地是个送子神/送了灵儿该多少,今日送到你家门”;湘潭地区的赞土地歌《贺三朝》,“红云捧月紫云飘,我来贵府贺三朝。主家生了英雄汉,华堂摆起红鸡蛋”。
 
  二、唱春与春锣
 
  (一)唱春
 
  关于唱春,不仅有相当的文献记载,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对其加以关注过。明代李诩《戒庵漫笔•南都打春》:金陵春前一月,沿街鸣锣,跳唱乞米,名打春。相传太祖见田野中有此,命翰林撰词,使城中亦为之。至今及其时,江宁、上元两县给批,举行不废,谓之村田乐,然所唱非旧词也。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江阴璜土乡人金武祥在其所著《陶庐杂忆续咏》一书中作诗云:“岁首先传俚唱新,喜闻吉语趁良辰;轻锣小鼓歌声缓,送遍家家龙凤春。”诗后作者作注:“入春,常有两人沿门唱歌,随时编曲,皆新春吉语,名曰‘唱春’。唱时轻锣小鼓,击致以板,板绘五彩龙凤,中书四字曰:‘龙凤官春’。俗传沿明时正德御赐云。”
  20世纪20年代,伍受真在《武进礼俗》载,“新春农闲,乡人携一特制之小锣,名‘春锣’,在城市村镇,挨户唱七言短歌,谓之‘唱春’。有能就眼前景物随时编唱成文者。频行,人家例须给钱为酬。”顾颉刚1925年研究孟姜女故事时也指出,“唱春调,我们知道是江苏常州的出产”。其后,不少学者对唱春及唱春调加以探讨。《辞海》对“唱春调”的解释:“唱春调,即‘孟姜女调’,一般也叫‘四季调’。民间曲调名。清代流行至今。常为十二叠,每月一叠;也可用四季分为四叠。每叠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韵。”《辞海》的解释不够严谨,有学者曾专门写文章,对其提出异议。“唱春”多指一种活动、一种习俗;“唱春调”则是唱春时所用的民间曲调、是民歌的一种,“《春调》是民歌的一种,流行于江苏省。春节期间或立春前后,农村举行迎春、送春等活动时所唱的民歌,统称春调”。同时,“唱春作为地方民间说唱,源远流长,早在清乾隆年间以前就与锡剧一起深受百姓欢迎。唱春的腔调,比《孟姜女调》《四季调》要短促轻快一些。唱词内容,除了《孟姜女》,还有《梁山伯》《白蛇传》以及许多歌唱其他人物、事物的”。
  关于唱春的起源,民间流传有几说。一般将“唱春”起源的时间定为明代。因为在明代,这一民间说唱形式广为流传,且受到明武宗的青睐和重视。相传明代《唱春》唱本中也提到,“南京出了个唱春冯阁老”“唱春始祖是明代的冯阁老”,有“冯陈褚卫第一姓,阁老纳帖唱官春。常州唱到紫禁城,一直唱进午朝门”等唱词。
  冯陈褚卫第三姓,冯阁老立地唱新春;粟阳县内唱一阵,立即唱进午朝门。
  冯陈褚卫第三姓,冯阁老纳帖送官春,常州送到南京城,一直唱进午朝门。
  “唱春”起源于明代说,也有多种不同观点:1.“唱春”早出现在明朝,春节农闲,乡俚外出游唱的人很多,唱词第一句多为“新年新岁唱春来”或“过边唱到这边来”,《孟姜女》唱春的第一句也是“正月里来是新春”,都是唱的“春”,所以叫“唱春”。2.“唱春”源于朱元璋筑石头城之时。3.“唱春”源于明代汤和在常州“拆罗城,筑新城”之时,系百姓不堪明代筑城徭役之苦,借唱《孟姜女》来发泄心中的怨恨等等。
  也有学者认为,在江浙沪一带农村,历史上有唱春习俗,唱春较早出现在汉代、宋代,明清时期较为流行。
  唱春,又称“颂春”“送春”,始于汉代。明代唱春的还被封为“唱春官”,唱春艺人的春锣和敲板上都加盖县衙印章,以示准于城乡献艺。
  江南一带宋朝时期就有民间唱春人,主要是一些落难公子和穷秀才,他们把戏曲故事改编成唱春词调,到富绅名士及街头演唱。到了清代,唱春活动普及到民间。唱词也扩展到“十张太子”“十二月花名”等小调。……民国时期,人们把唱春当作挣钱养家糊口的一门行业。念过几年私塾识得几个字和口才记性尚好者,往往加入这个行列。冬春农闲时节,农家婚嫁喜庆,唱春人就自备小铜锣、竹板、二胡等伴奏工具,走村串户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唱春活动曾当作封建迷信被禁止,没收道具,烧毁唱本,批斗唱春人。
 
  (二)春锣
 
  春锣,也叫“打春锣”“敲春锣”“打春”,与我国古老的“报春”习俗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春锣艺人多在春之时,向农户通报农事季节、提醒人们及时播种、耕田。后来,随着历书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变化。较为普遍的是正月里春锣艺人走村串户为人们恭贺新年、送财送福,主家打发其钱粮;也有些地方春锣艺人常年演唱,称为“四季春锣”,为旧时乞讨营生的一种形式。春锣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在江西萍乡、湖南东南部地区广为流传。
  春锣,又名春鼓、打春、赞春。流布于浏阳、临湘、汨罗、衡东、平江、长沙、醴陵、桑植、湘阴等地。各流布地区都有一个基本唱腔(春锣调),用方言演唱。春锣原为春之时艺人向农户通报农事季节的一种习俗性的演唱形式。也有些地方常年演唱,称为“四季春锣”。春锣艺人的活动由来已久,但始于何时,无史料可考。醴陵民间传说始自唐代,李世民恐天灾延误农时,命朝中周吴二人,随带锣鼓,一走南,一闯北,催百姓抓住时机,进行耕作。这就是所谓“皇家有春有世界,百姓有春有收成”。后来此业为周、吴二姓世袭。
  桑植民间传说是朝廷派汪、向二人到民间催耕,所以该县则一直只有汪、向二姓艺人可操此业。长沙艺人周霞凤(1920—)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朝臣周朝国、吴天保二人冒犯皇上,被贬到民间从事二十四节气的通报工作,报春时,随带钦赐的“春至福临”的方印。当时省设有春局,县设有春会,故长沙也只有周、吴二姓可打春锣。
  萍乡春锣流传在民间,鲜有文献记载,春锣艺人多口耳相传,用萍乡方言说唱。关于萍乡春锣的起源,民间也有多种说法:
  (一)报春催耕说。据春锣艺人何能普、江德祥等说,古时历书无法普及,人们对农事季节不能准确推算,常常耽误耕种,于是有人便想到,应当在寒冬过后万物复苏的时候去报春,告诉人们及时耕作播种。报春人敲打铜锣挨家挨户去通报,不免要说些吉利的话,讲些有趣的事,为了动听,说词渐渐变得讲究节奏、朗朗上口,直至半念半唱,配上小锣小鼓。报春的内容也逐渐变化,不仅报告农事季节,还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赞美人事,扬善惩恶。
  (二)乞讨钱粮说。据民间春锣艺人王树华、刘芳华等讲,春锣是湖南传过来的,由周、吴二姓发脉,是周朝国和他的外甥吴天坤早用春锣这种形式去讨钱粮,后为周、王二姓世袭。老艺人谢拮生传唱:“报春要从长沙起,一直流传到如今。乾隆四十八年没报春,周、吴二姓发脉人”。又据民间艺术李炳奎讲,周、吴二人是萍乡人,在湖南长沙做生意亏了本,没有盘缠回家,便买了一面小鼓,把它锯成两半,各敲半面鼓乞讨回萍乡。这可以解释为何从前春锣用的小鼓都只有一面缯皮一面没皮。
  (三)八宝罗带说。传统春锣唱本《小春头》对春锣的来历有另一种说法:明代正德天子春游到长沙,住在一周姓人家。周家祖居江西丰城周家村,基老子周连升,一妻九子把家兴。有个儿子叫周朝国,到湖广一带学报春,安家长沙壮门丁草。正德天子因天寒地冰在周家住了一个多月,周家没有了钱粮,他就解下一根八宝罗带,写下迎春接福四个字,要周朝国到长沙府台报春。府台大人收起八宝罗带,助他一根彩带到文武百官家去报春,大小官员都打包封赠周朝国。周朝国发财后,欲回老家丰城,来到萍乡。见此地山青水秀,民风淳朴,便在萍乡安家,从此也就有了萍乡春锣。
  无论是“唱春”还是“春锣”都与我国古老的“报春”习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尽管二者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且二者历经不同历史时期,其内容及形式有所发展和变化,但从其名称及内容特点来看,二者都源自古老的报春习俗。更重要的是,唱春所用的工具,也称“春锣”,唱春艺人有“盘春锣”的习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唱春”和“春锣”是古老报春习俗在不同地域的不同表现。
 
  三、赞土地与唱春
 
  赞土地在湖南之外,较为少见,但相似的习俗却很普遍,比如江浙沪一带广为流传的“唱春”习俗、“(唱)春调”,江西萍乡地区的“春锣”“春节傩舞、傩戏”,陕西等地的“唱春词”“唱秧歌”习俗。赞土地与唱春的相似性尤其明显,那么,赞土地和唱春到底是同出一源,抑或各有其源?如果是同出一源,为何在不同区域会有不同的名称呢?
  赞土地与唱春、春锣的相似之处非常明显,首先在时间上,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较为集中的时间段,如腊月至清明期间,为集中的是新春时节;其中,迎春接福、报春闹春赞春成为这些民间说唱艺术核心的内在特点,赞土地、唱春、春锣也因此成为重要的春节年俗之一,同时也是传承和沿袭了古老的迎春报春习俗。第二种情况则是四季农闲或特殊仪式场合下的赞唱;这些民间说唱艺术继承了我国传统的“讨口彩”形式,不仅为主家带来吉祥欢乐,同时也可以用体面的方式乞讨钱粮。
  赞土地分赞新年土地和赞四季土地,其区分的重要标尺就是赞唱表演的时间。赞新年土地,是流传至今的一种正月里闹新春的形式。赞新年土地也可分为两类:赞阳春土地的,多是业余爱好者,也有专门为乞讨钱财的人;赞家堂土地的,则多与“耍灯”的一起表演。赞四季土地又分两类:一是常年在外上门赞唱,俗称“游方土地”;一类是本乡本土办红白喜事、建新居、生日喜庆等场合出来赞唱。
  唱春活动的时间较多集中在冬春农闲时节。“‘唱春’是一种季节性的曲艺活动,以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及农村逢集时为盛行”。在江浙沪地区,流传着俗谚,“唱春唱到大麦黄”,也就是说,到了春耕始,唱春也就销声匿迹。一些地方志资料对唱春的时间也有强调,“旧时腊月二十四至清明节期间,在市镇和乡间常见有人手拿小锣一面,肩背褡裢袋,至民居门口边敲边唱,谓之‘唱春’。也有人将唱春当作养家糊口挣钱的一门手艺,除了腊月正月,其他时间,特别是遇上农家婚嫁喜庆等场合,也前去“唱春”。春锣演唱的时间集中于春节、立春前后,也有些地方常年演唱,称为“四季春锣”。
  无论是新年抑或是平日,赞土地、唱春和春锣都被视为“乞讨”,他们自己也称这是“讨米的路”,“下九流”的活儿。尽管如此,但他们却是“体面”的、不同于一般的叫花子。湘中赞土地的,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种职业而已,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篾片一尺八,唱遍天下不犯法。”唱春人也称“体面叫化子”。按规矩,唱春艺人站立位置应距离大门八尺,以区别乞丐靠门讨乞。
  唱春艺人,在人家给钱为酬时,不能直接用手去接。这个规矩自古沿袭至今,倘若用手接钱,就会被人看作是“叫化子”“叫化讨钱”。所以,在人家给“赏钱”时,唱春艺人得赶紧用春锣反过来当作盆子去接,然后再从春锣中取了放入褡裢袋中。
  其次,在赞唱形式和风格上,也有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无论是赞土地、唱春还是春锣,赞唱的人数多为一人或两人,手持小锣(也有称春锣)、敲板(竹制或木制),边敲边赞。赞唱的内容也非常相似,唱词有的是有本经,大部分则是现编的。
  “赞土地”的唱词,内容很广泛。几乎是见什么赞什么,无所不赞。他们的赞词,有事先准备好的,类似“场白”。如:
  “这家赞了那家来,恭喜老板大发财!
  今年发财本不差,明年发财买长沙。
  有好阔、买好阔,买了长沙做住宅。”
  有的有“本经”(专书),如湘中地区流行的清同治年间益阳出版的《七十二行赞土地书》。大多数唱词是赞土地的人临时用本地土话编成的,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编什么,要押韵,要好听、要顺耳。
  唱春有两种形式。一是“送上门”。这种形式是唱春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唱春,其唱法又有“见之歌”和“双喜歌”两种。“见之歌”,没有唱本,全凭“见景唱情”;“双喜歌”是事先编好的唱词,大多都是以恭贺新春、发财致富、中举升官等为内容的祝贺词。……“见之歌”和“欢喜歌”是初学者首先必须学的“入门课”。二是“送座堂”。春书大都是一长篇叙事诗。有钱人家或数户联合邀请唱春人来坐唱,有的坐唱唱几个小时,还有的要长达数天。比较流行的春书有《牡丹亭》《白蛇传》《孟姜女》等等。
  据传说,清代宜兴有位唱春艺人名叫宗春荣,擅唱“见字歌”,所谓“见字歌”,即立时编出眼前出现的景物与事物,他进药材店能唱出二百多味中药名,进珠宝店能唱出一百多种珠宝名,语句整饬,合律押韵。
  而“春锣”大的特征也是“见赞”。所谓“见赞”即见到什么赞什么。见人赞人,见物赞物。
  春锣艺人演唱,大多是走村串户,属乞讨性质。他们把春锣(小锣)一面、小鼓一面用红带挂于颈上,边唱边敲击鼓边,吟唱一段后,用锣鼓奏过门。唱词可即兴编唱恭维主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添丁进财等吉利话,也可演唱短篇故事,以求施舍。脚本有世代相传的手抄唱本,如《十二月农事歌》等。在醴陵等地民间,能见人赞人、见物赞物的艺人地位高。他用以系鼓的红带可以过膝。其他艺人的则不可,或尽可围鼓边缠绕。
  再次,无论是赞土地、送春还是春锣,艺人之间或者艺人与主家之间都有相互比试的情况,俗称“盘土地”“盘春锣”或“作难”。
  在湘中地区,如果主家是懂行的或者碰巧有会赞土地的人在场,他们往往会故意出难题让赞土地的、特别是赞阳春土地的来回答。有些赞土地的水平高,一般不会被难住,主家见其经得起“盘”,也非常高兴,往往会额外多打发一些钱粮。如果赞土地的在“盘土地”时输了,不仅得不到钱粮红包,还会被众人羞辱一番。
  旧社会,由于所谓“同行必妒”的陋习影响,唱春艺人之间也有“竞争”现象。那时节,不相识的唱春艺人碰在一起时,往往相互“点吃量”,比试能耐,从“切口”盘问始,进行对唱对问对答,就像德安桥上对山歌一样,于是便产生了“盘春锣”的民俗事象。盘到后,答唱不出或者答唱错了的一方,就是“输了”!输了就得“服输”,把自己的春锣和敲板一齐交给赢的一方,从此再也没有面孔出来唱春了。不过,“盘春锣”也是有一定规矩的。……盘春锣一般在同一档次的艺人之间进行,高档艺人是不作兴盘问低档艺人,否则被视为没出息;低档艺人倒是允许盘问和发难高档艺人,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是不作兴“盘春锣”的,一年一度的这一天,大家可以尽兴唱春,不必担心遇到对手,按照唱春艺人的俗话说:“大年初一,大家作兴出来赚几个铜钱用用的。”
 
  结语
 
  尽管从已有的研究资料,我们很难下断言说赞土地与唱春同出一源,但赞土地与唱春、春锣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唱春的手持“春锣”,春锣也称“打春锣”,唱春和春锣在名与实之上更为接近;而赞土地在名称上与土地神崇祀的关系更为密切,在说唱形式、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与唱春、春锣都非常相似。赞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将唱春这一民间说唱艺术与我国古老的土地崇祀以及湖南境内地域性“土地”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当然,究竟是先有赞土地还是先有唱春,答案还需要更多的材料来证明。通过与唱春、春锣民间说唱艺术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赞土地”与“土地(神)”的特殊关系,民间艺人巧借“土地”之名,迎春、报春、颂春、降福,满足了人们“讨口彩”“求吉利”的日常需求和“迎福纳祥”、接受祝福的新年节庆需求。
 
(原文刊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梁春婵】

上一条: ·[尹虎彬]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
下一条: ·[高忠严]中国民间谜语的源流特征与文化价值
   相关链接
·广西柳城:山歌年年唱春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