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实际语境中的特殊性书写
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席卷西方文明世界,“以文本为中心”的传统笑话理论遭遇反思和颠覆,不少学者开始在语境中研究笑话。普雷斯顿从视觉角度考察种族笑话,他认为,虽然当时十分流行种族笑话研究,但学者们只关注到语词笑话(verbal jokes),却很少注意与语言相伴的姿势、动作等可视要素。他通过两个案例分析,试图说明虽然绝大多数笑话依靠语词传播,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语词和视觉艺术相互转换的潜在可能。纯粹的语词笑话可以转变为流行的“语词-视觉”“纯视觉”和“图像”笑话,这些笑话形式可以运用于商业和旅游业之中。两年后,普雷斯顿又从口头交流的层面对笑话做了进一步分析,他运用多个例子说明,在笑话讲述过程中书面文字、动作、表情、姿势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强调学者们不能只关注笑话的语言内容,还要关注其他辅助性因素,否则对笑话的记录将会丢失很多东西。
表演理论的核心人物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则运用表演理论,在具体的笑话讲述过程中考察笑话的表演。在《“我们经常讲笑话”:个人经验叙事中的观点控制》一文中,鲍曼使用同一个人讲述的三则笑话,通过细致地诗性分析,发现叙述事件(narrative event)与被叙述事件(nar-rated event)之间的复杂关系。他认为表演文本、叙述事件与被叙述事件共同构成了笑话的表演。鲍曼在另一篇文章中以一个男孩总是被人嘲笑,后来却通过表演笑话来嘲笑别人的个案为例,分析了笑话表演所具有的社会控制潜能。他不仅关注表演者在具体笑话讲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还发现了表演内在的社会结构力量。这样,通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便成为笑话研究的根本目标。
不少学者受到表演理论及相关理论的启迪,将笑话放置于具体的表演语境中展开民族志式的考察。例如,《从性别的视角阐释笑话》一文发现,由于个体经验和讲述语境的不同,笑话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对同一个笑话的反应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基于此,作者关注到男性与女性对笑话理解程度的差异。他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对15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从调查结果中,作者归纳出男性与女性各自喜欢的笑话类型、对笑话中不同主题的反应以及两个群体都喜欢的笑话类型,并由此分析笑话理解的性别差异。该文从性别的角度说明表演者和听众的个体特征、讲述语境与笑话内容同样重要。《马克斯最喜欢的笑话》则重点强调了笑话讲述的特殊性。作者认为,“在每一个特殊的场合中,由于特殊的原因,特殊的人以特殊的理由来理解或表演特殊的笑话”。对于这种“特殊性”的细致书写,以对笑话讲述现象的实际考察为基础,反映了讲述者的个性,说明笑话和讲述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以,我们要十分关注讲述者的个人生活史,因为个体的笑话讲述不仅是个人生活经历的扩展,也是自我认知和个体世界观的整体表达。《让我以自己的方式来讲述:一对父子的笑话讲述》一文,用纪实的方式详细书写了访谈的发生和过程。作者的调查对象是一对父子,两人都是很出色的笑话讲述者,但是两人均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笑话,差异鲜明,互不相让,因而常常产生情绪的紧张和冲突。作者分别记录了父子笑话讲述的过程及参与者的互动和交流,保持了讲述者个人的讲述风格,标注了语气、姿势、表情等辅助性语言,并结合讲述者个人生活史展开细致的文本分析。由此,作者发现两人如何运用叙事来展示自己的风格、处境、个性及观念,说明个体在笑话生产、创造和控制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语境研究的趋势在中国的出现相对要稍晚一些。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与国际学界交流日益频繁,对话理论、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民族志诗学等大量西方理论被引介至国内,冲击着传统的研究范式。神话、史诗、传说、故事等诸多领域都打破了以往文学-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开始在具体语境中发现和研究本土的民间文学类型,考察体裁如何构建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表达了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体验。在笑话研究领域,也稍许出现了这样的趋势。有学者讨论了不同语境中人们对笑话理解的差异,指出要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笑话。还有学者运用巴赫金(M.M.Bakhtin)的对话理论分析俄语笑话的对话性,指出作为言语交际链条中的一环,说话人的表述一端连接现实听众,另一端连接他人言语,这种连接实现了表述的对话性。彭牧认为听众是笑的主体,使听众发笑正是讲笑话的目的所在。她从笑话《背石头》的两则异文谈起,发现听众(读者)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只有讲述者与听众的价值判断保持一致,才会产生共鸣,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由此,作者进一步指出,笑话中讲述者(作者)与听众(读者)是合二为一的,主体性的个人具有双重身份。王杰文从笑话的本质、笑话与故事的区别、笑话的语境研究三个方面译介了西方的研究成果,不仅弥补了我国笑话理论的不足,还介绍了与以往文本研究不同的研究范式。然而整体上,目前我国主要集中于文学、语言学视角下的笑话研究,对于笑话语境和特殊性的考察和书写还十分薄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