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杨利慧]“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论纲: 路径、视角与方法
  作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1-17 | 点击数:6505
 

  三、主要视角

  研究视角是指看待、分析对象的角度。笔者认为,“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的研究视角大约主要包括如下几个。
       1.神话学的视角
       “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从根本上说隶属于神话学学科,而不是文化批评、文化产业研究,因此神话学的视角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视角。尽管在神话学的领域里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学者们研究神话的具体角度和方法也富有多样性,但是对“神话”这一文类的特质、起源、功能以及意义的探寻构成了神话学的核心①[11]。“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将从神话学的视角出发,对如下一些问题作出探索和解答:到底什么构成了神话的特质?神话为何会世代延续?延续的方式和途径怎样?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神话曾经历过怎样的变异?这些变异与今天神话所经历的大范围的挪用与重构有怎样的区别?在当代社会中人们为什么依然讲述神话?如何认识那些经过了挪用与重构的神话?这些神话与传统神话有什么样的异同?神话转化的效度和限度在哪里?神话的转化与不同时代以及时代中的人有何关系?转化对有关神话的观念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研究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转化和延续对神话学学科体系提出了哪些挑战?……上述问题既关涉到神话学的核心,也是“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故此,神话学视角毫无疑义地成为“朝向当下”的神话学最主要的视角,它将贯穿在所有研究过程中。
       在神话学的总体视角中,当下取向的神话学还将特别运用神话主义的视角。如前所述,“神话主义”这一概念经过笔者的重新阐释,既指涉现象,也是一种理论视角,它含有这样的意涵和追求:看到神话的转化现象与神话传统的内在关联性,而不是以异质性为由,对之加以批判和排斥;自觉地将神话挪用和重构现象视为神话世界整体的一部分,并主张将相关现象纳入神话学的学术范畴之中。
       2.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视角
       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民间文学被视为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但在强调民间文学的艺术审美属性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与方法时,二者又相对独立。一般说来,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科视角具有如下共同特点:第一,它将民俗(含民间文学)——日常生活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在生活中的生存和变迁状态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第二,具有移情地理解民俗主体(或者说“传承人”)的主位(emic)立场;第三,运用民族志方法,对民俗生存和变迁的语境及具体过程进行参与观察和深度描写,并对相关的社会关系和话语作出细致分析[12]。神话作为人类重要的表达文化之一,既是民间文学(语言艺术)的一部分,也是民俗(生活文化)的有机组成,因而理所当然的是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也应从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视角,采用民族志的方法(见下),分析神话在当代生活中的生存和变迁,并力图从主位立场出发,考察不同的创造和传承主体如何看待和理解神话及其转化。
       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中,“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还将着重借助公共民俗学的视角来展开研究。公共民俗学属于民俗学的分支,它讲究专业知识的应用,强调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以及与社区的合作,为地方民间传统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已发展出一整套有别于一般民俗学理论和实践的工作旨趣和实施路径,强调在“文化对话”的平等立场上,对当代社会所发生的与传统相关的各种文化实践予以积极关注、讨论乃至干预[13]。“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将立足于公共民俗学“文化对话”的立场并借助其“积极文化干预”的视角,对当代神话挪用与重构的结果加以总结,提炼出其中成功的经验,归纳出具有操作性的模式,同时直面并讨论其中失败的教训,从而为各级政府、文化组织、商业机构以及个人开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借鉴。
       3.跨学科的视角
       “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力图全面考察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各种表现,牵涉面广泛,具有突出的跨学科性质。因此,在以神话学和民俗学/民间文学视角作为总体指导的同时,还需要借鉴多学科的视角。例如:
       文艺学的视角。文艺学是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鉴于当代文学是最常挪用与重构神话的领域,“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在考察“当代文学中的神话重述”时,必须借鉴文艺学的视角,通过深入的文本阅读和细致的文本分析,梳理神话在当代传统作家文学、网络奇幻文学、科普文学以及儿童文学中所经历的转化过程,考察当代文学重述神话的生产机制,总结当代文学创作者利用神话的方式,并探究当代文学重述神话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一译“媒介生态学”)的显著特点是:关注技术、环境、媒介、传播的演进;重视媒介长效而深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怀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将借鉴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深入审视新媒介环境中的神话转化,考察不同的数字媒介形式比如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以及普通民众在互联网时代运用自媒体来讲述和传播神话(如“喜马拉雅”电台的神话讲述)等,如何影响了神话在当代的传播和变迁。
       旅游人类学的视角。旅游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tourism)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各个方面的旅游现象,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主题上:一是旅游者和旅游本质;二是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人民及其社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14]。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重述和重构在当代社会中十分常见,因此需借鉴旅游人类学的视角,着力考察大众旅游产业对于神话的传承和转化带来的影响,包括地方文化专家如何制作导游词、导游如何表演神话、游客如何看待旅游景区内的神话讲述、遗产旅游如何形塑了游客的神话观等等,并提炼实现遗产旅游与神话的挪用与重构“双赢”的有效模式。
       图像学的视角。神话除了以口语和文字的形式传播,也常常通过图像的方式展现,因此从图像学(iconology)的角度来研究神话,一直是神话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图像学的研究一般着力于阐释图像作品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考察古典母题在艺术发展中的延续和变化,或者探寻某一母题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变化。晚近的图像学关注形象及相关的观念,试图回答什么是形象、形象与词语的区别、形象的重要性、形象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问题[15]。“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也要借鉴图像学的视角,考察神话在雕塑、绘画、工艺品、舞台剧等艺术形式中的多元表现,探讨当代神话景观的生产机制、转化模式及其担负的社会文化功能。
       除了上述几个学科的视角之外,“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也应参考大众文化批评、青年亚文化研究、表演学等多种学科的视角来作综合研究。
不过,归根结底,对“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而言,以上这些学科的视角,主要在涉及相关的具体研究对象时起着不可或缺的参考性、辅助性作用,其根本的主导性视角,还是神话学和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视角,它们将贯穿在所有事项的研究中,成为协调、统筹其他视角的核心。此外,各视角有主有辅,又彼此交融、相互补充。这样的研究,既能为“朝向当下”的神话学更好地解决主要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促进多学科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对话发挥作用。


四、研究方法

  与“向后看”的神话学主要采用文献考据和溯源的方法不同,“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民族志式田野作业(ethnographic fieldwork)。这一方法主张研究者深入到一个或多个社区之中,以参与观察和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较长期地沉浸于该社区文化,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以移情式的理解,直接感知调查事项的本质,并在与各种田野关系互动的过程中做到对该文化的理解[16]。“朝向当下”的神话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便是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强调研究者亲身到神话转化的场域中去参与观察,记录并研究神话转化的状况,同时对相关创造者和传播者主体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访谈,了解其秉持的神话观及神话转化观,进而认识神话在当代社会延续的内在原因。因此,民族志式田野作业方法是“朝向当下”的神话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既用于对地方社会和人群的参与观察,也用于对作家、网络写手、影视剧制作者与观众、电子游戏的玩家、神话景观的制作者、导游、游客、政府官员、学者等等的面对面的深度访谈。
       (2)网络民族志(internet ethnography),也可以称之为“网络田野作业”(internet field⁃work)、“虚拟民族志”(virtual ethnography)或者“在线民族志”(online ethnography)等。网络民族志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田野作业,不过,由于它在诸多方面的特殊性,所以常常被研究者单独使用。这一方法适用的研究场景是:研究者通过积极参与或潜伏在互联网中,借助对文本的呈现以及虚拟社区中的社会互动进行观察,来了解并分析相关群体的态度与行为特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研究的日渐深入,关于网络民族志的讨论,成为人类学及其相邻学科讨论的热点话题,以互联网为研究环境并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收集的田野作业方法及其与实际社区中的田野作业方法的异同,引起了学者们的很多关注。“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将集中考察和研究网络文学、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媒体对神话转化的状况,因此网络民族志是必须采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将通过积极参与或潜伏在互联网中,全面搜集神话转化文本,观察虚拟社区中以神话为资源进行的交流互动,从而了解和分析神话在虚拟空间中发生转换的呈现形态,并认识相关参与者的态度与行为特征。
       (3)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在表达文化的语境中,文本具有内聚性和客观性,能够被称呼、命名、引用和谈论,能够被客体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语境中剥离出来。文本分析是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尽管以文本为中心的方法(text-centered ap⁃proach)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民俗学界受到集中反思,但是无人否认文本在表达文化中的核心位置,也无法否认文本分析方法对于表达文化研究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探究口头叙事的情节、结构、特殊的审美特征、稳定性和变异性等问题上,这一方法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对于诸多领域中存在的神话转化现象,例如当代奇幻文学作品、影视剧、主题公园或者导游的表演等等当中的再现神话,都需依赖文本分析法,分析相关神话在内容、形式、功能和意义上的承续与差异。
       (4)语境研究(contextual study)。语境研究是目前世界民俗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方法,它与文本分析方法构成相互补充的关系。语境研究关注的中心不是抽象的文本,而是文本在语境、尤其是情境(situation)中的动态形成过程及其形式的实际应用,强调文本的形式、功能和意义都植根于由文化所规定的背景或事件中[17]。“语境”无疑是“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的关键词之一,因为“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要探索的,恰恰就是神话传统在当代社会各种新的语境中的转化和重构,神话往往具有了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因此,语境研究成为“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它尤其被用以回答如下问题:神话的挪用与重构与当代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存在怎样的内在关系?神话的转化具有哪些新功能和新意义?
       (5)综合研究法(synthetic approach)。神话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仅仅依赖一个视角、一种方法去考察,很难洞见其全部真谛,因此,笔者一直提倡用综合研究法来研究神话。这一方法主张在研究神话时,把注重长时段的历史研究与注重“情境性语境”和具体表演时刻的视角结合起来,把宏观的、大范围里的历史-地理比较研究与特定社区的民族志研究结合起来,把静态的文本阐释与动态的交流和表演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对集体传承的研究与对个人创造力的研究结合起来[18]。在“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中,这一方法将被用于考察神话在长期历史演变脉络中,在当前某一特定情境下受到诸多复杂因素协同影响的过程。

  五、结语

  神话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它自远古时代流播至今,一直极大地形塑并规范着人们的世界观和现实行为。与以往“向后看”的神话学不同,“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着力探究的正是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挪用与重构。因此,它将全面考察并描述神话在当代社会不同领域中经历的各种挪用和重构现象,揭示其生产和转化的内在机制,呈现当代神话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声,揭示其转化与当代社会语境的互动关系,最终达到建构当代神话学学科体系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标,它需要采用神话学、民俗学/民间文学以及跨学科的视角,运用民族志式田野作业、网络民族志、文本分析、语境研究以及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
       建构“朝向当下”的当代神话学,对于更深入地探寻神话传承和变异的规律,认识神话生产和转化的内在机制,改变传统神话学保守、僵化的状态,促使其实现从“向后看”到“朝向当下”的转向,进而推动神话学学科体系的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此外,“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对神话挪用与重构经验的总结和有效模式的提炼与归纳,也对当前国内外公共文化领域以及学术界有关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原文刊载于《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4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王杰文]“实践”与“实践民俗学”
下一条: · [西蒙·布朗纳]民俗和民间生活研究中的实践理论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
·[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李一凡]上古史演义中的神话历史书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