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龙晓添]秋向此时分:丰收的节气与节日
  作者:龙晓添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9-20 | 点击数:10483
 

  2018年起,每年秋分日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目的在于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其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最早被设立的节气之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而“中国丰收节”的设立则是联结历史、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文化传承举措。

  阴阳相半,秋高气爽

  时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知识体系,并与各地各民族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民众的节气实践一直成体系地延续至今。时间的意识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日常”本身也是某种时间经验的积淀。日常生活的方式就是日夜相继的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性是一种源于人的生命体的必然。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的,但却在传承与散布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各地生产、生活规律相适应,虽然各地物候不同,但对整体时间的划分却广泛地被接受,成为中华共享的时序。有学者认为,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理解有关,中国人习惯在运动流转中理解世界和时间。传统时间制度与观念,代表一种文化归属,带来一种共同的生活,凝聚文化认同感。正是这种“共同的生活”使得二十四节气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地,不同的物候、气温、地形、地势,各类文化与传统跨越空间多元融合在时间观中。于是,全国不同地区遵循着共同的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观念,但又将其与自己日常生活生产密切关联,衍生出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演化出多元的内涵与细节。由此,全国各地皆以当地之风物,响应共享之时序,使得二十四节气的传承整体而又充满活力。

  每年公历9月23日或24日,节令交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因此,秋分也跟春分一样被称为“日夜分”。而秋天正好三个月,秋分时节正值其中,也有平分秋季的意思,称仲秋之月。秋分初候“雷始收声”,此时冷暖空气交汇日趋减弱,空气干燥雷电渐远;二候“蛰虫坯俯户”,田野中的食物丰富,土壤也还有一定的水分,蛰虫们就抓紧时间在土壤中建造巢穴,以备蛰伏越冬;三候“水始涸”,北风渐强,水分速干,地表逐渐干涸。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22℃以下,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物候上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秋天了。秋分初候之时,气温还未转凉,却又很清爽干燥,适合农作物的干燥脱粒及收藏。人们也会感到暑时的燥热不安转为秋高气爽的心旷神怡。秋分时节逐渐推移,北方有些地区见霜,大部分地区晴空万里、风和日丽,而在西南地区迎来阴雨连绵的多雨季节。秋分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秋季降温快,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忙碌而紧张。农田中的庄稼已经成熟,不管是温度还是阳光热量都难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因此,农谚云:“秋分无生田,不熟也得收。”大部分农作物在秋分时节已经成熟,而且随着秋分的深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地面接收的热量逐渐减少,气温也逐渐降低。初候以后,黄河流域的秋收已经逐渐接近尾声;而江南却正是收割稻谷的大好时光,“秋分收稻,寒露烧草”,人们忙得不可开交。除了秋收,北方忙于种冬小麦,南方则忙于种水稻。农民要积极“抢早”,以防止霜冻和绵雨灾害,而冬作物则是越早种越有利于生长,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

  丰收的喜悦、忙碌与期待

  春分与秋分,虽同样是阴阳、昼夜的分界点,但路径南辕北辙,两番天地,两种风景。秋分,时已过半,在白天与夜晚的分配上,也是刚好一半对一半,有着节气上最美的黄金分割线。据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殷周之际也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社俗记载。然而,由于秋分不一定都有圆月,为了以满月应景,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从而有了中秋节。《礼记》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此时已有拜月祭月的习俗。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在八月十五欢度中秋节,尽管各地习俗有所差异,但寄托的祝福却都是一样的。秋分时节还有扫墓祭祖的习俗,称作“秋祭”。一般秋祭的仪式是,扫墓祭祖前先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等。秋祭以后,浙江萧山会演“秋分戏”,以敬祖酬神,娱乐大众。

  除了祭月、祭祖、中秋以外,秋分时节还有与春分送春牛习俗相应的送秋牛的习俗。所谓秋牛,就是一张印着全国农历节气和耕牛图案的红纸,称为“秋牛图”。在秋分这天,能言善唱的人挨家挨户送秋牛图,每到一家就随机应变,说一些应景的吉祥话以讨取赏钱,这种活动也称为“说秋”,是人们庆祝和祈求丰收的习俗。与春分相似,秋分也有竖蛋和“粘雀子嘴”的习俗。秋分时节一些地区流行着吃秋菜的习俗,秋菜就是一种野苋菜,有些地方称之为“秋碧蒿”,人们把这个时节吃菜的习俗称作“吃秋菜”,“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秋分后,全国所有的地区都变得昼短夜长。只是北方秋天来得更早些,而南方的深秋甚至可以延伸到冬季的开始。秋分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让人紧张兴奋而又愉悦满足的季节。人们经过春播、夏锄,到了秋天,心旷神怡,清新畅快,是享受丰收的好日子。但人的心境总是随着物候的变化而变化,节序变迁易引发怀远之情。秋分之后,阳光逐渐南移,即将进入严酷的冬天,阴阳、昼夜的分界,秋分后犹如步入人生的不同阶段。春分之后昼比夜长,似乎充满了希望;而秋分后夜比昼长,日复一日,逐渐萧瑟,与春分相比风物相迥,感受各异。因此,秋分时节的节日活动不仅对于民众的农业生产很重要,对于调解生活节奏、情绪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们通过感恩、酬谢、欢庆,自我表达、宣泄情感,秋分时节,全国各地各民族有各类“丰收节”,比如广西崇左扶绥县农村在农历九月至十月过丰收节,农民们把丰收节作为仅次于春节的节日来过;湖南城步则在十月初一过“丰收节”,比春节还隆重,称为“最大的年”,家家祭祀敬祖、吃团圆饭、举行庆祝活动;“丰收节”是台湾高山族(除雅美人外)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七八月粟谷收割以后举行,为期六天,祭祀、唱歌、跳舞、竞走、赛跑,酬谢粟神、欢庆祈福。而“中国丰收节”的设立则立足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切换自然生态时空视角,从国家的层面推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承应时而动的民俗智慧,可以促进、宣传农民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生活,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0日第1782期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袁瑾]二十四节气: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
下一条: ·[杨秀]人间四月天之立夏
   相关链接
·[王晓鸣]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传播情况的思考·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
·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
·[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梁珊珊 祝鹏程]从田园到城镇:二十四节气之于当代的意义
·[杨秀]人间四月天之立夏·[袁瑾]二十四节气: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
·[邵凤丽]天时与人伦的融通:二十四节气中的祖先祭祀礼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