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邵凤丽]天时与人伦的融通:二十四节气中的祖先祭祀礼仪
  作者:邵凤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9-20 | 点击数:10584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对自然时间运行的规律性总结。在历史的发展中,中国人又将诞生于传统农业宗法社会的祖先崇拜融入其中,四时八节齐聚族人,祭祀祖先,祈福感恩。祭祀祖先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习俗之一,尤以清明、冬至两个节气为最。在一些地方,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霜降、立冬等节气也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一切人事活动都要配合自然的运转。随着一年四季自然界的变化、气候的不同,人们感时而祭,并形成了“四时之祭”的历史传统。“四时之祭”是中国人自然时间观与人伦意识相结合的文化创造,是中国人在自然时序运行中形成的独特的理解生命的文化模式。

  若追溯历史渊源,早在上古时期,人们的时间观念主要是以时令祭祀的形式出现,遵循四季的变化对祖先进行祭祀,此时节气的意义主要在于它们与天时相对应,“礼书中记载的周代四时祭祀当是春祠、夏礿、秋尝、冬蒸;而春礿、夏禘、秋尝、冬烝则被汉、清两代的学者看成夏殷之礼”。(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人们依照四时的变化举行祭礼,是因为人的活动必须顺应天时,“故作大事,必顺天时”。(《礼记·礼器》)到了汉代以后,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完善,祭祖礼仪也慢慢融入四季节气习俗当中。

  春季耕种,祈福之祭。春天万物更新,大自然一派勃勃生机。“三阳开泰,万汇迎新,风消积雪,日动游尘”。在这样的季节里,人们触景生情,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孝思之情,举行祭祀活动,表达心中孝思,“虔备一酌,孝思是伸,仰冀昭格,降鉴杯樽”,同时也希望获得祖先福佑,使得家族兴旺发达,“庇佑子孙,世代振振,丁财旺进,甲第相因”。

  朱熹在《家礼》中说“立春祭先祖”,是“象其类而祭之”。立春是四季之首,是万物萌发的开始。对于以农为本的中国人来说,春季意味着生命活力的复归与对丰收的期盼。人们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分祭祖在民间又称“春祭”。在福建地区,过去每年春分各家族都要举行祭礼。春分前半个月就开始着手准备相关的物品、请吹鼓手、礼生习礼。春分凌晨开始准备物品,包括成百上千人的祭祖宴。祭祖仪式非常隆重,要由主祭人带领众人向祖宗牌位叩拜行礼。祭祖之后,还要举行新丁取名和增订族谱等重要家族活动。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重要的人文节日。早在唐代,人们适逢清明时节都要到墓地祭扫。到了宋代,清明墓祭在民间社会已经十分流行。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清明节时,士庶“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明清至今,清明一直都是一个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夏季麦熟,荐新之祭。夏季的气候特点是暑热难耐,尤其在南方,炎热难挡,“序届朱明,炎威正展,槐院风清”。在这个时候人们祭祀祖先,“感时思慕,祗荐豆边,神其如在,鉴此香馨”,并祈求祖先庇佑,“赐以福祉,降之祯祥,曰富曰贵,科甲蝉联”。

  夏季又是瓜果飘香的季节。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有了新鲜食物,首先要敬奉给祖先食用,称为荐新。所以,人们在品尝立夏美食和新鲜果品时,没有忘记将这些美好的东西敬奉给祖先。荐新是为了感恩祖先的福佑,因而必须是祖先先享用后,家人才能吃,“享毕,家人团聚而馂祭余”。

  在浙江杭州,立夏时人们用樱桃、新茶荐祖庙。舟山立夏“以豇豆合糯米煮饭,用樱、笋、子蟹、鲳鱼等荐先祖”。福州藤山立夏,家家煮鼎边糊、炊碗糕祭祀祖先,谓之“做夏”。

  麦子是传统社会重要的农作物。夏至前后,正值麦收时节,人们带着丰收的喜悦,用收获的新麦祭祀祖先。同时,夏至这一天又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古人认为此时更容易与祖先交流,也可以得到祖先的福佑。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夏至之日,荐麦、鱼于祖祢,祠。”有的地方把这种仪式称为“过夏麦”,即从田里折上一枝颗粒饱满的稻穗,放到祖先的牌位面前荐新,以示不忘祖先的养育之恩。或是用新麦做馒头或饺子,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

  秋季物成,感恩之祭。立秋时节,万物收获,人们应时而祭,表达感恩。朱熹《家礼》沿袭了程子季秋乃“成物之始”的观点,选择季秋作为祭祀父考的时间点,与立春祭先祖、冬至始祖祭相呼应。

  秋季新收的稻谷要供奉给祖先和天地神明。江苏吴县人“立秋前一月,市肆已罗列西瓜,至是居人始荐于祖称,俗称‘立秋西瓜’”。在贵州仁怀“各家均于立秋前后十日择期尝新,以新米煮饭,供献天地、神祇及五谷之神,然后奉之祖父母,无祖供之父母,卑幼渐次而食”。

  与春分相似,秋分也有祭祖的习俗,称作“秋祭”。在山东东平,凡世家望族多建宗祠,供奉本族祖先,“自始祖以下,高祖以上,按昭穆支派依次序列。每年春秋致祭,多以春分、秋分二节……由族中长者率族众一体行四叩礼,祭毕在祠中燕饮,以敦族谊”。在湖南邵东一带,春秋两季都要举行庙祭,秋祭一般在秋分前后。庙祭是家族盛事,届时宗祠正门大开,高悬先祖遗像和功名匾额,族长率一众族人在祠堂肃然行礼,然后还要安排戏班唱“秋分戏”。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万物开始凋零的季节。一年一度,荣枯相继,这是自然的规律,更是无法摆脱的生命规律,“玉宇风清,草木凋零,霜露兴悲,报本情生”,这时的祖先祭祀,也常常带有浓浓的悲伤,“兹逢讳日,薄奠杯茗,跄跄济济,于豆于登”。

  冬季物藏,追远之祭。冬季的时节特点是阴气由盛转衰,阳气开始回升,万物都在准备着新生。虽然冬季“寒梅带雪,翠柏经霜”,但是人们追远怀思,更能体会一阳之升所带来的家族繁衍的喜悦。“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陆游《辛酉冬至》)诗中的“日南至”即冬至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在古人看来,不仅具有时令标记的意义,将冬至所在的月份奉为“天正”,冬至也长期被视为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冬节”“长至节”。

  冬至时节,皇帝拜天祭祖,而乡村里舍,无论贫家富户也都要祭祀祖先,以祈求福佑。崔寔《四民月令》说:“冬至之日荐羔。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冬至要用羔羊祭祀玄冥之神——北方水神,还有祖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京师最重视冬至节,这一天,人们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祖先。民间把这种冬至祭祖的活动,叫“祭冬”或“拜冬”。朱熹《家礼》也规定人们在冬至的时候祭祀始祖。冬至这一天是阴阳转换的关键点,此日之后阳气开始上升,阴气逐渐下沉,大地开始焕发生机,因而人们随着物候的变化祭祀始祖。始祖是一个家族的创始人,是所有后世族人得以存在的本源,这和冬至乃阳生万物之始相类似,所以要在冬至这一天祭祀始祖。

  在浙江三门,杨氏家族历来重视冬至祭祀仪式。每年冬至时,他们都要举办拜天祭祖活动。整个祭冬仪式庄严而隆重,分祭天、拜祖两大部分。拜祖时,全体族人起立,鸣炮奏乐。主祭者穿戴整齐,神情严肃,跪拜,行三献礼,读祝文。礼毕,族人按次序拜祖。祭天、拜祖仪式之后,还要邀请戏班演祝寿戏。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中国人对自然时间运行的规律性总结。同时,中国人又创造性地将人伦与天时进行了融通,使得二十四节气具有了双重文化内涵。对于中国人来说,祖先祭祀蕴含着丰厚的敬天法地的自然之情,更传达出农业社会崇祖尚德、尊老敬老的人伦大义。一年四季,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时序流转,孝思不断。中国人就是在这样年度循环中一次又一次地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进行着生命伦理的仪式教育。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0日第1782期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下一条: ·[袁瑾]二十四节气: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
   相关链接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
·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
·[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梁珊珊 祝鹏程]从田园到城镇:二十四节气之于当代的意义
·[杨秀]人间四月天之立夏·[龙晓添]秋向此时分:丰收的节气与节日
·[袁瑾]二十四节气: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余仁洪 主编:《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究文集》·“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成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