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换黄包袱”:香劳的继替
“换黄包袱”是当地民众对更换香劳仪式的俗称。如前所述,香劳并非只有付出,其回报(主要是社会资本和金钱层面)较为诱人。因此,每年想做香劳的人也会比较多。为避免恶性竞争,上社的香社组织依据传统惯例,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二,即娲皇宫庙会正日子(三月初一)之后的第二天,举行香劳更换仪式。更换仪式中有个至关重要物品,即黄包袱,所以整个仪式又被称为“换黄包袱”。各香社组织中,娲皇社换黄包袱的仪式最为隆重,通常在娲皇宫内停骖宫举行。其他香社则回本村庙宇进行。
娲皇社换黄包袱的基本程序是:首先当值香劳在平时要物色好下任香劳人选,由于娲皇社是唐王沟八个村落轮值,因此,在物色香劳人选时,必须避开当值香劳村落。物色好候选人后,香劳即向所有维首提议,在征得大多数维首同意后,就带上酒菜到香劳候选人家中商议。摆好酒席后,当值香劳宣布,候选人的选定是娲皇圣母托梦的结果,然后告知香劳候选人准备接任下一届香劳职务。待香劳候选人同意后,一行人前往娲皇宫里的停骖宫举行黄包袱交接仪式。当值香劳要背负黄包袱前往,到达停骖宫后,当值香劳和香劳候选人一起参拜停骖宫里的娲皇圣像,然后祷祝。祷祝过后,当值香劳将黄包袱系到候选人肩上。新任香劳给停骖宫娲皇圣像叩拜祷祝,并表达当好香劳的决心。仪式完成,新任香劳背负黄包袱回到家中,将黄包袱解下,妥善保管,等来年交给下任继替者。
(三)“头道社”之争
涉县娲皇宫庙会时,周边村落的香社按照传统,除娲皇社外,都要经过“十八盘”,登上山顶的三阁楼去给娲皇老奶奶表演,此举谓之登顶朝拜。每年庙会时,各个民间香社都想做头道社。所谓头道社就是在正日子(三月初一)早晨,第一个登顶朝拜的香社。在当地民众看来,能作为头道社登顶无比荣耀。这至少说明,该香社财力充足、人员众多,而且准备充分。头道社也会被认为能够得到女娲更多福佑。因此,从过去到现在,周边村落的香社,都想成为头道社。自2003年各香社陆续恢复以来,头道社被赋予更多的社会意义。有村民告诉笔者,现在不少香社争头道社,实际是村子间实力的较量,有些村子人员众多,有些村子比较富裕,这些因素都成为各香社争取的重要“砝码”。如前所述,2003年第一批恢复的香社是娲皇社和曲峧社。按照传统,娲皇社作为女娲信仰的“娘家社”不参与登顶朝拜,因此,2003年曲峧社是登顶朝拜的头道社,也是唯一一道社。2005年弹音村弹音社恢复,从2006年农历三月起,开始参与登顶朝拜的上社活动。2007年弹音社以其中断前历史更为悠久、仪式活动更为丰富为由,宣称应为头道社,并于该年农历三月娲皇宫庙会期间打出“娲皇圣母头道社”横幅。据附近村民讲,近十年来,弹音社和曲峧社一直在为争取头道社而暗地较劲。当然,弹音社与曲峧社争头道社名号,并非无中生有。过去娲皇宫庙会没有停办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前,有不少外地来的香社在娲皇宫附近驻守,弹音村娲皇行宫负责安排这些香客或香社的食宿。三月初一早晨一起前往娲皇宫登顶朝拜,因此,弹音社应为头道社。关于这种说法,笔者在唐王峧沟温庄村也得到证实,不少老人说,民国时期有外来的社先到弹音村集合的传统。除此之外,弹音社维首汤水平、汤香平兄弟两人还指出,村子里有康熙年间“娲皇行宫重修碑”记载:“尊□兹乡,北有娲皇顶,每年三月逢圣诞之辰,四方朝山进香者,尝为东道主。崇祯三年创建行宫……”另外,汤水平还指出,弹音村娲皇行宫是第一行宫,而第二、第三行宫分别为河南店村娲皇行宫和昭义柏台寺娲皇行宫。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村子建有娲皇行宫,如距离娲皇宫数十里之远的白芟村也建有娲皇行宫。也有村民说:“三月初一前,娲皇奶奶应是在弹音行宫里休息,初一那天回顶上(娲皇宫三阁楼)的宫里接受朝拜。这样说来,其他社只有等弹音送娲皇圣母上顶、驾临娲皇宫,才能上前参拜”。这无疑给弹音村弹音社争取头道社提供了丰实的社会资本和文化符号资本。实际上,也有村民指出,“弹音社争头道社,还不是因为汤香平、汤水平有钱,有钱人,就爱争个高低。”
与弹音社相比,曲峧社社会和文化资本主要是灵验故事和口头传说。按照曲峧村民的说法,曲峧村磨盘山奶奶是三奶奶,其附近村子上、下温村庙中的奶奶是二奶奶,唐王峧社的奶奶是停骖宫里的奶奶。上、下温村的香社到现在尚未恢复,而停骖宫本就在十八盘下,唐王峧娲皇社不必登顶朝拜,因此头道社非曲峧社莫属。另外,在信众间流传着“曲峧奶奶怪,曲峧奶奶不到,其他奶奶都不能登顶”。相传,某年登顶朝拜时,一个社没等曲峧社到来就提前登顶,结果在十八盘上,一个孩子在表演踩高跷时,掉了下来,摔得不轻;又往前走几步,又有个孩子掉下来。该社维首意识到其中有问题,立即让队伍停下来。直到曲峧社到达后,跟在曲峧社后面登顶,才没再出问题。这种神异传说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曲蛟社作为头道社的象征资本,但总体来说,曲蛟社距离中皇山娲皇宫比弹音社远,平时其参与娲皇宫信仰活动较少,曲蛟社在近几年的竞争中逐渐不占优势。2018年笔者重返娲皇宫时,注意到弹音社已被官方(当地文化管理部门)认定为“头道社”。
小结
庙会,从形式上看,是基于共同或相似神灵信仰和相似仪式实践形成的集体行动。在娲皇宫庙会系统中,无论是曲蛟社的“全朝鸾驾”还是娲皇社的“半朝鸾驾”,还是其他会社的仪式活动,它们都为参与者提供了体验生活实感、强化地方认同、构筑地方感、划定生活边界等各种日常生活诉求的公共产品。人们通过这样的情境,在有关仪式的口头叙事中,一遍又一遍地重构着历史记忆,在这些被生产出来的历史记忆中,其所处的生活边界得以重新确认。很多时候,对于村民来说,生活边界意味着安全的生活区域。这就在世俗意义上,实现了集体与个体行动的互相建构,即个体生活的安全感和地方认同感,需要通过集体行动来进行界定。这些集体行动的组织,就是“社”。
以中皇山娲皇宫为核心点,周边大大小小的村落里分布着或大或小数十个民间香社,这些香社有的是以女娲(奶奶)为信仰核心的组织,如娲皇社、曲峧社、温村社、弹音社、索堡社等,也有信奉其他神祇的香社,在娲皇宫庙会期间前来友情捧场的香社,如信奉“白衣大士”的石门社、信奉“皇天印校”的桃城社,还有信奉玉皇大帝的“玉皇社”等。这些以中皇山娲皇宫为中心庙宇,以周边村庙为辅助庙宇的空间结构,反映了当地民众信仰生活世界中的“差序格局”。同时,不同香社之间也有信仰上的往来,比如娲皇宫庙会时,信奉其他神祇的香社会前来捧场,而在这些香社举办庙会时,信仰女娲的香社也会前去捧场。或者信仰女娲的香社之间也会为彼此的庙会捧场。徐天基等曾将这种仪式往来称之为“仪式性馈赠”,并指出“仪式即‘礼物’,通过在村落主体间的流动完成区位间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互动。客观上说,这种互动对村落关系网的缔造和维系起着重要作用”。村庄内部秩序、村落之间的秩序以及地方社会结构借此得以生成,可以说,正是在“社”的文化表达中,民众地方性知识得以实践,地方认同得以达成,同时地域社会的良性互动得以成为现实。
总而言之,以信仰和仪式实践为纽带形成的以香社为表征的联村组织,在维系和规范地方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香社组织,在神圣的上社仪式活动外,世俗生活中也互有往来,村与村之间的交往明显多于其他没有相应组织的村落,同时村落内部同属一个香社组织的村民与村民间关系也相对更为融洽。正如徐天基所说,宗教生活“依赖于关系的生产,又作为关系之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村落的宗教生活,尤其是社区集体仪式,是联结公共生活与私人领域的渠道。个体或群体均可在这类社区集体仪式中寻找意义——对于关系的生产”。某种意义上说,围绕某种信仰,村落间形成稳定的互动关系,是太行山东麓地区较为常见的村落社会结构。
(本文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参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