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故事走向好莱坞
近年来,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深入开展,学者们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文化产品的问题。笔者提出应该将神话作品进行现代性转换。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对民间文学的文学功能,学者们是有预见性的。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发刊词中说:“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这种工作不仅是在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还在引起当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1936年4月4日,胡适在《歌谣周刊》复刊词中也说:“我以为歌谣的收集与保存,最大的目的是要替中国文学扩大范围,增添范本。我当然不看轻歌谣在民俗学和方言研究上的重要,但我总觉得这个文学的用途是最大的,最根本的。”胡适的观察显然有感而发,因为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远远没有发掘出来。最近4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有了长足发展,但民间叙事的文学潜力,至今没有得到释放。
在西方,好莱坞的剧作家们却慧眼识珠,发现了民间叙事的重要文学价值。在一本被誉为好莱坞“业界圣经”的著作《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中,作者克里斯托弗·沃格勒(Christo pher Vogler)这样介绍了他的理论来源:
在这本书里我描述了英雄之旅(The He-ro's Journey)这一套思路,它来自于卡尔·荣格深刻的心理学思想和约瑟夫·坎贝尔对神话的研究。我试图把他们的思想应用于当代的故事创作,希望引导作家认识来自于我们内心最深处和遥远过去的贵重礼物。
书中开篇引用了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一句话名言:“人类其实只有那么两三个故事,它们不断地重复,就好像它们从未被重复过一样。”在沃格勒看来,人类的故事艺术中,显然存在着原初模型,即元故事。沃格勒对坎贝尔的理论贡献大加赞赏。他说:“如果把视野放长远,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或许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坎贝尔这本书里的观念正深刻地影响着故事写作。作家们越来越认同坎贝尔,他们用那些超越时空的故事模式丰富着自己的写作。”沃格勒写道:
好莱坞越来越信奉坎贝尔书中的思想,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对于作家、制作人、导演或者编剧来说,坎贝尔的观念是一个顺手的工具箱,里面全是耐用的工具,最适合用来打造故事。……
这些工具已经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们的历史比金字塔、巨石阵和最古老的洞穴壁画还要悠久。
约瑟夫·坎贝尔对这套工具的贡献在于,把思想汇集起来,对其加以认识、表述、命名和整理。他是第一个揭示所有故事背后的叙事模式的人。
他在《千面英雄》中论述了口头和书面文学传统中最恒久的主题:英雄神话。通过对世界上各种英雄神话的研究,坎贝尔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是同一个故事,只是在无限的变化中被不断地讲述着。
作为职业编剧和迪士尼、福克斯等影业巨头的剧本分析员,沃格勒审读了无数电影剧本,他从自己的感性经验出发,综合运用了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坎贝尔的千面英雄理论的精髓,为好莱坞编剧们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又变化无穷的指南。
《写作之旅》一书在坎贝尔“千面英雄”模式上作了进一步深化、细化和实用化的处理。在该书上部,沃格勒集中分析了英雄故事中的八类主要角色:英雄、导师、边界护卫、信使、变形者、阴影、伙伴、骗徒。在下部中,则描述了英雄之旅的12个阶段。这12个阶段是:1.正常世界。2.冒险召唤。3.拒斥召唤。4.见导师。5.越过第一道边界。6.考验.伙伴.敌人。7.接近最深的洞穴。8.磨难。9.报酬。10.返回的路上。11.复活。12.携万能药回归。他还用一些著名电影的例子,如《泰坦尼克号》《狮子王》《星球大战》等,对这个元故事模型进行了应用分析。
沃格勒像坎贝尔一样,为英雄之旅建构了一个直观的模型。
图2 沃格勒的英雄之旅模型
沃格勒认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历程,都是“英雄之旅”:出生是故事的开始。这个世界就是我的异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遭遇到许多的“第一次”,进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每到一地,都是一个异域,都会遇到伙伴、导师、边界护卫,都有我们要去征服的目标。找工作、找对象、成家、买房子,每一个经历,都是一次异域旅行。生病、死亡,也是进入异域。我们的生活每天发生改变,故事就从改变那天开始,我们经历各种危机,走向成功或失败的结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情感不断受到冲击,我们有时哭有时笑。在看电影、看小说时,我们其实是在唤醒我们自己的回忆。感动我们的其实不是故事里的英雄,而是我们自己。
沃格勒的发现使民间文学理论成果走进了实践领域,成了影视剧本创作的利器。与沃格勒一样,美国影视界致力于追寻故事深层结构的编剧大家,还有剧作家兼编剧教练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
麦基是一个有丰富创作经验的电影编剧。他创作的连续剧《起诉公民凯恩》获得过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但麦基更是一个编剧理论家,他的《故事》一书是全世界编剧们的必读经典。
麦基与沃格勒一样,追求在表面形态万千的叙事文学中发现深层结构。他细致地分析了故事构成的诸要素,建构故事的基本方式,划分不同的故事类型,最终也提出了他的元故事模型。他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一书致中国读者的题词中说:“我们都是人类,都经历着同样根本的人类难题,提出同样根本的人类疑问,生活在不断缩减的时间阴影之中。”他在序言中强调:“《故事》论述的是原型,而不是陈规俗套。原型故事挖掘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然后以一种独一无二的、具有文化特性的表现手法对它进行装饰。……首先,我们会发现了一个不曾了解的世界。……其次,一旦进入这个奇异的世界,我们又重新发现了自己。在这些人物及其冲突的深处,我们找到了我们自己的人性。”
麦基的编剧理论博大精深。他的元故事模型与坎贝尔的千面英雄异曲同工:
一个事件打破人物生活的平衡,使之或变好或变坏,在他内心激发起一个自觉和/或不自觉的欲望,意欲恢复平衡,于是把他送上了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一路上他必须与各种(内心的、个人的、个人外的)对抗力量抗衡。他也许能也许不能达成欲望。这便是故事的要义。
图3 麦基的元故事模型
好莱坞电影编剧的元故事理论来自民间文学理论,他们的研究与实践又推进和验证了这些理论。现在,到了让元故事理论回报民间文学这个乳母的时候了。
本文回顾了元故事理论的发展历程,尽管文中提到的这些思想家没有使用“元故事”这个概念,但他们追求故事深层结构的建构是完全一致的。在当代,中国故事研究的语境已发生两大变化:一是大规模口传故事资料的收集已完成,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在我们思考如何让中国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回归现代生活时,应该充分利用前人的元故事理论遗产,为创造出真正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的传世精品提供方法指南。
(本文原刊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