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刘惠萍]民间信仰的正典化与现代化
——以宜兰大福补天宫的女娲娘娘信仰为例
  作者:刘惠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9-01 | 点击数:10110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由于两岸的交流日益频繁以及地方士绅菁英的主导,位于台湾宜兰县壮围乡大福“补天宫”,这座台湾最早奉祀女娲的庙宇,原属祈求出海捕鱼及航海平安的江海神与村落保护神的女娲娘娘,逐渐被形塑为“全台唯一渡海来台”的女娲娘娘庙。近年来,由于各式各样的“情人节”日渐受到青年男女的重视,典籍文献中记有女娲“置婚姻”、是“皋媒之神”,人们相信去祭拜女娲可以求得好姻缘。在网络传播等媒介的推波助澜下,使得大福补天宫成为全台人气颇高、可求得好姻缘的“月老庙”“爱神庙”。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从传统民间信仰的“正典化”“现代化”等角度予以解释。

关键词:女娲神话;大福补天宫;正典化;文化再生产


一、前言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女娲是一位显赫的古老女神,且也是上古时期最负盛名、且最具影响力的女神。其名称与事迹,最早见于《楚辞•天问》与《山海经》的记载。在《天问》中,屈原对“楚先王之庙”上所绘的女娲壁画提出了“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这样的疑问,可知战国时期,已有女娲“造人”之说。到了汉代以后,随着神话的演变与传说的逐渐丰富,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通婚姻”“制笙簧”的说法已非常普遍。几千年来,“女娲”作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女神形象,一直被人们崇拜与歌颂着,后来还成了发明创造各种文明业绩的“文化英雄”(Culture Hero),并厕身于上古圣王的“三皇”之列。到了汉代,更与另一始祖神伏羲联姻,共同成为华夏民族的始祖神。女娲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其地位或正如《淮南子》所载:“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重万物。”

  相关典籍文献中关于女娲的记载,其事迹包括有:化生人类、抟土造人、孕育人类、补天、置神禖、制笙簧等。然据学者杨利慧的考察,在全国各地的女娲信仰中,比较基本和突出的还是作为“人祖之根”“老母娘”“送子娘娘”而受到民众的尊奉和祭祀。因此,目前在大陆,仍有不少地区保存有对女娲这位古老女神的信仰,并有许多奉祀女娲的祠庙,如在河北涉县中皇山上的“娲皇宫”,迄今已有14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国知名的女娲信仰中心之一。据传当已婚妇女希望能获得生育上的帮助时,往往会来到娲皇宫,祈求女娲给予她们孕育生命的力量,她们往往会通过如拴娃娃、吃子山、垒石子、石洞求子、石磨求子等多种方式来祈求女娲娘娘,以获得生育子嗣的力量。另在河南西华县还有个“女娲城”,每年的腊月十七到二十三日及正月的十二到二十日,都要举行庙会,人们都会来向女娲求子祈福。还有像陕西郦山的人祖庙会、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都有与女娲相关的始祖母崇拜和生殖崇拜。此外,像在山东济宁的任城县、山西太原的镇城村、山西交城的覃村、江西赣州的雩都县君山等地,也都有奉祀女娲的庙宇。而在陕西的平利还有一座“女娲山”等。由此可见,女娲这位神话人物至今仍普遍受到各地人们的崇奉。

  以上全国各地的女娲祠庙与信仰崇拜活动,大多强调女娲是华夏民族繁衍人类、创育万物的创始女神,并常将女娲娘娘奉为掌管繁衍、生育的“送子娘娘”,因为人们相信女娲娘娘既能“造人”,当然就能“送子”。故在一些山乡、农村常有供奉“人祖奶奶”女娲娘娘的“人祖庙”或“老母殿”等。因此,凡有一些婚后不育,或缺儿少女的,便会到女娲娘娘庙祭祀女娲。此外,由于相传女娲曾炼石补天、止淫水,因此,民间也相信女娲娘娘能“补天穿”与“祈晴”,如在陕西临潼一带,人们会在“天穿节”这天,将煎饼掷上房顶以“补天”;有时还会将煎饼扔于井中,谓之“补地”;另在河南农村还有挂“扫天娘娘”的风俗,若是天久雨不止,妇女们便会扎一个手持扫帚的“扫天娘娘”,并将其挂在树上,据说这样就可以扫除天空乌云,雨过天晴。

  像女娲这样一位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定分量,并普遍为人们所崇奉的古老女神,在跨越海峡的中国台湾,虽然其中许多汉族早期皆是来自福建、广东,却罕见奉祀女娲的庙宇。由于早期的台湾宗教研究者多将女娲视为“九天玄女”或“地母”,故对于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台湾地区祭祀女娲的庙宇,较难有精确的掌握。如按增田福太郎在20世纪30年代的统计,以“九天玄女”或“女娲娘娘”为主神的寺庙仅7座,包括:台北(宜兰郡1座,台中(大甲镇)1座、台南(虎尾郡1座;北港郡3座)4座,高雄1座。而到了1979年,根据钟华操的统计,以“九天玄女”或“女娲娘娘”为主神的寺庙则共有17座,包括:云林3座,基隆、台北、苗栗、嘉义、台南、屏东等县市则各有2座,另在宜兰、高雄也各有1座。但其中究竟哪些是以“女娲”为主神的,则不得而知。

  目前台湾地区已登记主祀女娲娘娘的庙宇共有7座,包括宜兰壮围乡的“补天宫”、基隆市安乐区的“护天宫”、新北市板桥区的“天秀宫”、台南白河镇的“灵山寺”、云林莿桐乡的“无极补天宫”、嘉义新港乡的“补天宫”、嘉义太保市的“保福宫”。而在这7座主祀女娲娘娘的庙宇中,除嘉义太保市的“保福宫”和台南白河的“灵山寺”外,其他各地供奉女娲娘娘的宫庙,几乎都是自宜兰大福补天宫分香出去的分灵庙。而在以上这几座主祀女娲娘娘的庙宇中,也以位于宜兰县壮围乡大福村的“补天宫”历史最悠久,且最知名。

  不过,从一些文献记载可知,由于大福补天宫的开基神像是从海上漂来的,并非是由先民渡海携来的香火,故早期宜兰壮围乡大福地区的村民并不清楚历代典籍文献中所记载的女娲相关神话传说与事迹,且应是将女娲娘娘视为祈求出海捕鱼者及航海平安的地方保护神。但自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加强交流以后,该庙便积极赴大陆“寻根”“认祖”,想让“壮围女娲娘娘回家”。除了在神祇的历史渊源上寻根外,更从传统经典中寻找扩建庙宇的“经典”资源,并开始了一连串“正典化”(canonization)的改变过程。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各种“情人节”为时下青年男女所重视,人们又从典籍文献中记有女娲“置婚姻”、是“皋媒之神”等说法中延伸出,相信去祭拜女娲可以求得好姻缘。后来又在网络传播等媒介的推波助澜下,大福补天宫成为人气颇高、可求得好姻缘的“月老庙”“爱神庙”。

  笔者撰写博士论文《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之际,对女娲神话与信仰多有涉及,惟受限于论文主题及篇幅,无法深论。近年来,对于民间信仰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为证明自己的“正统”,重新去传统文献中寻找“证据”;另一方面又为了适应现当代社会的转变以及信众们的实际需求,而有各种“现代化”的创新与改造,以及这些所谓“传统”的“本真性”等问题,颇感兴趣。故不揣浅陋地拟以女娲这位中国最古老的婚姻女神为例,探讨传统中国神话人物在台湾现当代的节庆民俗文化中是如何地变迁及“被发明”,希望能藉此分析由于社会文化变迁、人们的需求改变,而使得传统神话或信仰被“再神话”与“再发明”的现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陈小锋]雨水与“灵验”的建构
下一条: ·[萧放]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信仰重建
   相关链接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梁奇 刘红玲]淮阳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殖崇拜及其演化
·探访河南济源“中国女娲神话之乡”·[张多]女娲神话重述的文化政治——以遗产化运动为中心
·[徐凤]甘肃伏羲女娲神话扩布之探源·[李祥林]女娲神话的女权文化解读
·[李祥林]从羌族口头遗产看女娲神话踪迹·[段宗社]论女娲神话的流变
·[梁起峰]从电子媒体看女娲神话的当代呈现·[杨利慧]女娲神话研究史略
·[王芳辉]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及文化的获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