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毛巧晖]遗产化与民俗节日之转型
——基于“2017‘敛巧饭’民俗风情节”的考察
  作者:毛巧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8-11 | 点击数:7269
 

三、“扬饭喂雀”仪式舞台化

  民俗展演所呈现的“舞台真实”是旅游人类学的重要理论,展演地的民俗文化与民众的生活割裂,所展示的文化经过了权威话语的重新建构。从“敛巧饭”活动内容中可以看到,“扬饭喂雀”仪式的展示占重要部分。早期的“敛巧饭”习俗是每年阴历正月十六中午,村民搭锅垒灶,在村中有威望的老者的指挥下,大家动手,将敛取来的粮食、蔬莱做熟,全村人共餐。做巧饭前,老者高喊“生火点柴喽!生财气,点旺运,预祝财源兴旺,日子红红火火。水开下米喽!水开财源滚滚,下米五谷丰登”,同时,所有做饭点开始做饭。期间,在锅内放入针线、铜钱等物,吃饭时若吃到顶针表示心灵、吃到针线表示手巧,吃到铜钱者,被认为是乞到一年的财运。而在“敛巧饭”民俗风情节活动中,重要的仪式在“神雀台”(示意图中的祈福台)举行(见图1)。整个仪式的核心区域就是祈福台,核心仪式展演地就是祈福人(2017年由靳红安担任)与陪祈福人(两列各站15人)所在的中央舞台区。

图1 杨树底下村“2017‘敛巧饭’民俗风情节”仪式场域示意图

  按照《“2017‘敛巧饭’民俗风情节”执行方案》的安排,10:35至10:45为“敛巧饭”祈福仪式。祈福仪式主持人由承办单位北京华夏人民艺术创作院所推选人员承担,按照主持人的要求,首先鸣礼炮,接着祈福人员全部到了中心舞台,主祭人念祭文:

  祭神雀祈福

  中华文明,渊源流长,天人合一,道兴德长,物与人是,古有传唱,人称龙凤,玄鸟生商,虽为传说,图腾继往,以之喻人,教化纲常,记天地万物之恩惠,承华夏文明之翰光。琉璃庙城杨树底下居京畿宝地,得乾坤滋养,自清道光之际,二百年以降,靳霍双族以勤朴而生养,肇始之初,垦荒种粮,借金谷之种,启田陌之桑,奈天道无常,谷种遗撒于石隙而生机无望,时天遣神雀衔种而生秧,成百业之兴旺,滴水之恩,万世不忘,铭记神雀之功德,感上苍之厚望。每年以上元宵节之际,集百家之蔬果,融一村之食粮,唤神雀之回乡,置百口大锅,巧一村之炊,时维丁酉上元,同聚杨树下村,共祭祥鸟之恩,同谢天地上苍,吾辈当勤奋前进,初心不忘,团结协力,富民国强。

  尊礼成服,伏惟尚飨!

  2017年岁次丁酉上元

  从祭文可以看到突出的文人叙事特色,不过这一祭文的诵读更多是一种舞台展演,现场民众只是“文化展示”的观众。他们不再是仪式的践行者,而成为文化的“观赏者”。在这一“文化展示”中,当地政府试图借这一契机,将其转化为“有利可图的资源”。他们期冀按照美学规律展示,呈现给文化他者。在这一过程中将“文化记忆”变为吸引“参观者”的一桩生意。当然这并不是贬低当地政府在这一“文化展示”中的工作,他们“运用‘阐释’的技巧小心翼翼地创造意义”,如果是种生意,只要能让传统文化藉此红火,未必不是件好事。只是在这种文人化的祭词中,民众对于“扬饭喂雀”仪式的认知及仪式的参与性越来越差,他们与舞台下的其他游客已经没有区别,在这种文化身份的转换中,他们渐渐失去了文化传承主体的位置,这一仪式表演也会逐渐出现前文所说的“脱域”现象,他们会逐渐丧失文化的“土壤”。

  总之,参与“扬饭喂雀”仪式的主祈福人与陪祈福人的活动,更多是仪式的表演,这一表演是舞台的延伸,他们在观众面前展示被“提炼”的文化元素,而这些元素却远离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展演更多是将陈列在博物馆中或文本的文化事象通过具体活动展示出来,在展演的过程中,策划者与表演者都在追寻吸引观众或者社会关注的文化要素,这与民俗事象本身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空间与距离。但这些文化要素已成为“2017‘敛巧饭’民俗风情节”活动文化建构中的重要要素或者文化构件。这恐怕是“‘敛巧饭’民俗风情节”最应警惕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如何能进一步让祭祀仪式与民众勾连在一起,主祭人的祭祀词到底是选取文雅的古文体还是继续沿用本地几十年的口语化的念词,需要当地政府以及相关主办方进一步思考。主祭人是“敛巧饭”习俗的传承人,陪祭人则也应该由本村人担任,祭祀神雀仪式不一定非得追求人员外形的整齐化,而应重视文化传承主体本身。

结语

  在村、镇政府的组织与规划下,“敛巧饭”习俗活动由村落习俗逐渐转换为社会公共空间的新型“民俗节庆”活动。在现代视域与社会秩序的规范下,在传统节俗的基础上,这一活动具有了新的内涵,如现代性、娱乐性,但是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传统节俗的某些文化因素也被抛弃了,除了其核心要素仪式展演渐趋“陌生化”外,民俗节庆的文化内涵也开始单一化,主要成为元宵节北京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虽然有地域性特色,但已将“鸟信仰”“乞巧”等文化意蕴抛弃,主要存续了现代社会主题“感恩”。具有女性性别意识的“乞巧”并没有被张扬,这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新型民俗节庆的生长点。

  另外就是民俗节庆功能单一化、平面化,在文化宣传与仪式展演中只是彰显其旅游文化的意义,而其调节村落人际关系的功能却逐渐减弱。在过去“敛巧饭”的习俗中,村民在一起吃“所敛取的食材”做成的大锅饭,他们在一年中人际关系的不快与摩擦,在这一活动中就烟消云散了,同时也增强了村落的凝聚力,尤其是靳、霍两姓之间更是如此。但是现在村落文化传承主体成为了“敛巧饭”民俗风情节的工作人员,这一功能完全消失。在民俗风情节现场,我看到了两家游客因为小孩都想玩西门检票口处五谷祈福缸里的杂粮发生争端,当地民众只是无奈地摇头。可见,在这一民俗风情节中,人际关系的凝聚与协调功能已被摒弃。对于这一重要的文化资源,如何让其在新型民俗节庆中进一步发扬,需要主办者与主持者进一步思考,是否能在“敛巧饭”的图像展演及展板宣传中突出这一重要文化功能,这也正是当下和谐社会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本文刊载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
下一条: ·[张勃]振兴传统节日,大众传媒怎么做
   相关链接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召开在即·[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