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杰文]挽歌与祭文
——在“类型”的“对话”中表演权力
  作者:王杰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8-06 | 点击数:9196
 

  祭文:关于死者生平叙述的诗歌化表演

  当妇女们悲切地表演着“挽歌”的时候,她们的兄弟们大多数时候只是站在一旁默默垂泪。如果说葬礼上妇女们的“挽歌”具有音乐的维度,那么,男人的哭泣只能算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哭嚎”。绝对不会有任何悲伤的男人像妇女们一样去演唱“挽歌”。但是,被邀请而来的“礼生”们却创造并表演了另一种口头艺术———“祭文”。

  正如上文所介绍的那样,“祭文”的表演是与丧礼同步的,它们具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表演时间与地点,适用于固定的对象,并且专由“礼生”负责表演。这种“固定性”与“挽歌”表演当中的“即兴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外,“挽歌”表演是女性亲属集体地面向死者的灵柩表演的,而“祭文”表演则是由“礼生”一人背向死者灵柩(面向家属)表演的。

  “礼生”是一种职业化的司仪,他们不仅要主持丧礼,还负责诵唱“祭文”。在吊唁仪式正式开始之前,丧主会把“礼生”请到专设的房间里,责成专人侍候他们。“礼生”则要向死者的直系亲属询问死者的生平事迹,诱导他们陈述死者生前关爱他们的细节。在访谈过程中,“礼生”会详细记录死者亲属的回记性叙述,这些记录成为他们编写“祭文”的原始材料。

  这里便有一个“去/再语境化”与“文本化”(1)的过程:必须强调的是,死者亲属的回忆性的叙述“话语”并不等同于“礼生”记录下的“文本”,更不等同于那些将被公开表演的“祭文”。简单地说,这里涉及用“诗歌”的形式表演他者的“叙述”的问题,“文本”对于“话语”的控制性操纵显然地涉及社会权力的问题。“礼生”们用格式严整的“祭文”取代死者家属提供的散漫杂乱的回忆性“话语”,并在仪式性场合上表演它,赋予它以更高的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这些都是社会权力得以建构与实践的行为(2)。为了说明这一点,笔者转录了村民刘武奎葬礼中早奠仪式当中的“祭文”:

  【序文】唯公元2008年古历5月初5日,不孝男丑旦,儿媳海英,女儿六则、四汝,谨以家常便饭之仪哭告于新逝先考,故逝先妣之灵位前曰:

  【哀诗】严父不幸离人世,举家伤痛垂悲泪。故逝妈妈回家门,久别重逢今团聚。匆匆忙忙路短暂,风风雨雨苦遭遇。早奠儿孙灵前跪,唤醒父母话几句。

  【祭歌】(《桂姐捎书》调)

  儿和女都跪下,哭一声爹爹哭一声妈,一前一后伢都管了伢,儿女身上好狠呀。

  自古道好人呀老天不保佑,妈才活了四十六,阳世间可怜妈妈没活够,撂下儿女把罪受。

  撂下老来撂下小,父子们过活活不了,爹爹把千斤重担一肩挑,罪过受了多多少。

  既当婆姨又当汉,照了里来忙了外,起早贪黑你一人受熬战,为亲你的活宝贝。

  为儿为女把力出,儿娶女嫁大事毕,孙子外甥绕圪膝,爹爹心喜悦。

  孙子又是一辈人,爹爹经常记心中,亲孙子把电话通,爹爹你喜在心。

  如今轮上享幸福,谁着意你把病得,四月十六作永别,满打满算六十七。

  千说万说不顶用,起了事宴把爹送,应有尽有甚也不缺甚,花钱要把孝心尽。

  八仙庆寿待亲朋,事宴约有三百人,新鲜祭品还有三牲,爹爹妈妈伢享用。

  香花供献铭旌考,打道猴王开了道,八洞神仙在空中绕,保佑爹妈登天道。

  请来礼生表功德,雇了响工奏哀乐,早奠把饭菜送来爹你吃,详细的情况午奠时说。

  “祭文”通常都是由“序文”、“哀诗”与“祭歌”三个部分组成的。“序文”的格式相对固定,“礼生”只需套用格式就可以轻易使用;“哀诗”一般为四言、五言或者七言诗歌,这种诗歌文白夹杂,韵脚限制比较宽松,韵尾一般是根据地方方言的读音来创作的。其主题是概括并引起下面“祭歌”中将要演唱的内容。由于字数方面的严格限制以及文字的生涩,普通村民对于“哀诗”总是一知半解。它更多地是“礼生”们在“转文”了。“礼生”们诵读“哀诗”的腔调表演性十足,他们十分强调韵脚押韵所带来的音乐性,往往会自我陶醉在这种美妙的节奏当中。有理由推测,对于韵脚的熟练控制与表演正是“礼生”自我区别于其他男性与全体女性,从而获得仪式性地位的重要方面。

  “祭歌”是听众最关注的对象,也是“礼生”“文本化”直系亲属回忆性叙述的表演性呈现。在聆听与询问死者直系亲属时,“礼生”只是记录一些他们认为关键的细节信息,他们会把这些信息排列成一个具有时间性维度的故事。等到采访与询问工作结束之后,“礼生”们一边哼着自己习惯的“祭歌”曲调(1),一边创作“祭歌”。换言之,正是曲调决定了“祭歌”的歌词。“礼生”根据相同的“话语”材料来编唱“祭歌”,如果他采用的曲调不同,他所创作的“祭歌”的内容便不会完全相同。事实上,即使是创作了完整的“祭歌”,“礼生”仍然不会完全按照写定的“文本”来演唱,这个文本只是一个提示稿,他们仍然会按照曲调即兴地编唱。也就是说,观众在现场听到的“祭歌”只是“礼生”可以表演的“祭歌”的一种实现,如果要求他们再表演一次,“礼生”的演唱一定不会完全相同(2)。

  在每一段“祭歌”当中,“礼生”都应运了一条“话语”信息,但是,他会围绕着这一条信息来充分地抒情达意,这里面既有死者亲属的声音,也有对这种声音的扩充与升发。死者亲属的回忆性的叙述提供的是一种“字面意义上的信息”,可是,“礼生”把这种信息予以“诗歌化”地创作与表演以后,便附加了更多情感的信息。正如米哈伊尔·巴赫金所强调的那样,文本间的关系把风格化的特点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联系到了一起。显然,从死者直系家属的“叙事”向“礼生”的“祭文”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种“诗歌化叙事”的形式变化,这种风格化的变化同时意味着高级的艺术品味、高度的代表性及相应的社会权力。如果“礼生”创作与演唱的“祭歌”足够动人,跪在灵柩前的孝子贤孙们会在他演唱完一段之后,集体地哀嚎一声,乐队也会配合他们的“应和”性的集体恸哭,吹奏一段哀伤的“过门曲”。在这个意义上,祭文表演是集体性地被建构的,每一个吊唁者的主体性被书写进了“礼生”的“祭歌”表演当中,成功的“祭歌”表演可以取消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孟凡行]物质关系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
下一条: ·[董建辉 何茂旭]台湾高山族“出草”习俗及其成因探析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孙芳]展览语境下的民俗文物价值阐释与传播
·[漆凌云]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陆慧玲]国际文化政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
·[李森 袁玉梅]中国西北地区人神之间的非常对话·[董捷玉]都市语境下的手工艺传承
·[初笑宇]互联网语境下牛郎织女的异文及流变·[陈学貌 马洛丹]俄罗斯民间动物故事的空间叙事研究
·[蔡小丽]商业化语境下钟馗信仰民俗的发展·[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张多]践行“大文化遗产”观:活态遗产多类型协同保护的中国经验·[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