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杰文]挽歌与祭文
——在“类型”的“对话”中表演权力
  作者:王杰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8-06 | 点击数:7919
 

  结语:“类型”间“对话”的政治

  “挽歌”与“祭文”各自内部的“文本间性”以及二者之间“类型”的“对话性”关系,与时空的维度、表演的参与性结构一起形成了当地村民建构自我认同与社区关系的重要方式,形成了两种高度性别化与等级化的口头艺术“类型”:“挽歌”表演当中女性亲属之间声音的、文本的配合,仪式性地展演了地方社会的亲属关系等级。反言之,丧礼当中的“挽歌”表演为当地民众重构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语境,在这里,每一名妇女与死者以及整个社区的关系被重塑。此外,由于地方传统当中男性亲属被排斥在“挽歌”表演之外,他们的妻子或姐妹代表了他们,在这个仪式性场合里,日常生活当中夫妻之间的社会关系受到了考察并悄然间被颠覆了。相反,“祭文”表演完全是男性的艺术形式,“礼生”作为职业化的艺术表演者与仪式专家,他的“祭文”表演与仪式展演被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某种意义上,“礼生”的“语言即是动作”。“祭文”表演的时间与空间背景是限定了的,其文本格式与曲调都是相对固定的,这一切都使得整个葬礼变得有序可循。这也许就是“礼生”之“礼”字受到强调的原因了。“祭文”作为一种“诗歌化的叙述”,是“礼生”用相对严整的“诗歌”形式来“去/再语境化”、“文本化”死者直系亲属的相对散漫的回记性“叙述”的一种规约性的行为,他努力要把由死者的去世所引发的不安与混乱扭转过来,把失控的情绪平复下来,把失序的社会结构引向正常,“祭文”的创作与表演正是起着这样的功能。也正是在这一过程当中,“仪式专家”与“普通百姓”,“男性”与“女性”,“仪式程式之内”与“仪式程式之外”的等级关系通过“文本化”的行为被建构起来了,“礼生”的身份以及他所代表的仪式性权力正是在这种“祭文”的创作与表演当中被塑造起来的。

(本文原载于《民族艺术》2010年02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孟凡行]物质关系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
下一条: ·[董建辉 何茂旭]台湾高山族“出草”习俗及其成因探析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张多]践行“大文化遗产”观:活态遗产多类型协同保护的中国经验
·[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
·[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
·[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