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
——唐代崇道思想下的政治附会
  作者:尹晓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06 | 点击数:11930
 

摘要:元宵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节日。关于元宵节的起源,目前有诸多说法。其中,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祀太一神”的说法最具影响力,也即“太一神起源说”。“太一神起源说”出现在唐代,但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因为从节日节期与活动内容来看,“汉武帝祀太一神”与元宵节相去甚远。而且,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太一神祭祀活动至西汉末年就已经消亡,只有祭祀制度得以延续。唐代出现的“太一神起源说”是明显的附会,这与唐代统治者的崇道思想有关。

关键词:太一神祭祀;郊祠制度;正月十五日;唐代;先老后释


  元宵节形成于隋唐时期,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可。隋唐时期是中国节令风俗大变革时期,也是元宵节重要的形成期。此一时期的节日活动逐渐抛弃了汉魏时期以禁忌、祓除等为主的祷祭风俗,开始向全民娱乐的方向发展。此时的元宵节称为正月十五日、望日或上元日,是夜称为正月十五夜、望夜或元夕。宋时,改称元宵节。隋炀帝有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云:“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①,记载了元夕夜的盛况。至唐,则有更多的诗描述正月十五日夜景。其中,苏味道的诗《正月十五夜》最为知名:“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②但是,关于元宵节的起源问题尚无定论。目前,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祀太一神”的说法最有影响力。

  汉武帝祭祀的“太一神”是西汉时期的官祀主神,哀帝时被废黜。但是“太一神起源说”却出现在唐代。《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中都有相似的记载。《艺文类聚》载:“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③《初学记》则载:“《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④由于两部类书的影响,北宋李昉在《太平御览》中很可能原文引用了《初学记》中的记载:“《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⑤上述文字其实源出一文,即《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世多有,故不论。”⑥这便是“太一神起源说”的由来。

  一、“太一神起源说”相关研究及意义

  唐代的“太一神起源说”将元宵节的起源追溯到了西汉时期,然而这一说法却并不准确。近些年,随着国内民俗学的发展,有学者开始质疑“太一神起源”这一观点。向柏松在文章《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一文中提出元宵灯节起源于“燎祭”的观点(1),但是文章并未否定元宵节与“汉武帝祀太一神”之间的间接关联。曹飞在文章《元宵节起源辨析——与向柏松先生商榷》中反驳了向柏松的观点(2),但曹飞的文章并没有解决元宵节的起源问题。韩梅在文章《元宵节“太一神祭祀起源说”考误》中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文章着重考证了汉武帝祭祀太一神所选的时间节点——“上辛日”,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上辛日祭祀的历史源流,从节期上否定了“太一神起源”的说法。(3)此外,韩梅在其另一篇文章《元宵节起源新论》中认为:元宵节应当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农业祭祀活动,“元日祈谷”为元宵节的滥觞。(4)

  目前,关于“汉武帝祀太一神”不是元宵节起源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节期问题。上辛日与正月十五日之间尚有一段时间间隔。秦汉时期的节日,是按照天干地支相组合的纪日法来制定节期的,并没有固定到具体的几月几日。如汉武帝在上辛日祀太一神,即在正月的第一个辛日;东汉时期崔寔的《四民月令》也规定,“乃以(正月)上丁,祀祖于门”(5),即正月的第一个丁日祭祖,等等。根据古代计算天干地支的方法推算,上辛日是正月的第一个“辛日”,至早可能会是正月初一日,至晚不会超出正月初十日,且每年都会在初一至初十之间变化。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节日的节期逐渐使用月历来计算,即固定为每年的某月某日。值得注意的是“上巳节”的节期变化。秦汉时期,上巳节的节期是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在魏晋时期,上巳节的节期被规定到每年的三月三日。“端午节”亦有相似的节期变化。由此可见,具有历史传承的民俗节日,在节期变化方面,没有出现较大的时间跨度。因此,从节期来看,元宵节是“汉武帝上辛日祀太一神之遗事”的可能性并不大。二是活动方式。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活动方式与正月十五日民俗活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西汉武帝祭祀太一神,其行为本身是一种帝王的祭祀活动,遵循严格的祭祀礼仪。而南北朝时期关于正月十五日的记载,活动形式多样而分散。《北齐书·尔朱文畅传》记载:“自魏氏旧俗,以正月十五日夜为打竹簇之戏,有能中者,即时帛赏。”(6)从其描述不难发现,正月十五日打竹簇之戏由来已久,是“魏氏旧俗”。打竹簇等活动在夜间举行,魏氏是鲜卑族拓跋氏。这说明,在北魏时期,宫廷之中已经出现欢庆正月十五夜的现象。《荆楚岁时记》摘录了《石虎邺中记》的记载,“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则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7)。《荆楚岁时记》《续齐谐记》《异苑》等文献中有祭蚕神、迎紫姑的记载。从这些民俗活动来看,南北朝时期的节日内容与“太一神”之间很难发现必然的承继关系。

  但是,从太一神祭祀的消亡到正月十五日的出现,相去数百余年。由于缺少相关的文献资料,节日节期与民俗活动的变化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很难一概而论。即使出现上文所述的差异,也只能推测“太一神起源说”存在谬误,不能从根本上对其否定。西汉的太一神祭祀是“太一神起源说”的“源头”,然而目前相关的文章却很少关注到西汉太一神祭祀的发展变化,这使得“太一神起源说”的研究显得有些“舍本逐末”。因此,只有梳理西汉太一神祭祀的历史沿革,才能从“源头”上否定“太一神起源说”,从而证明西汉太一神祭祀在西汉末期消亡后并未向元宵节的方向发展。此外,通过分析唐代“太一神起源说”出现的原因及目的,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元宵节的起源问题。

  二、西汉太一神祭祀的历史沿革与郊祀制度

  太一,也作泰一,是西汉时期十分重要的祭祀神灵,《史记》与《汉书》中多有记载。太一源于道家思想。郭店楚简有《大(太)一生水》篇,记载“大(太)一生水,水反辅大(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8)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太一”尚属于中国早期哲学的范畴。(9)屈原《楚辞·九歌》里有《东皇太一》篇,详细描述了祭礼仪式和祭祀场面,此时的太一已是祭祀神。

  秦汉一统后,为了消弭先秦各国百姓在精神领域上的独立与分散,无论秦皇还是汉武,都在统一神权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汉武帝在位期间,通过不断地巡游与封禅,完成了神权的统一,构建出了凌驾一切神之上的共神——“泰(太)一神”。《史记·武帝本纪》载:“亳人薄诱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用太牢具,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10)元鼎初年,武帝采纳薄诱忌的奏请,正式在长安城东南郊立太一祠坛,是为“东南郊祀”的开始。元鼎五年,汉武帝又在云阳甘泉宫立泰畤,专门祭祀太一神。

  成帝时,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潭奏请改东南郊祠为“南北郊祠”。建始元年十二月,“作长安南北郊,罢甘泉、汾阴祠”。“(建始)二年春正月,罢雍五峙。辛巳,上始郊祀长安南郊”(11),分别祭祀天地诸神。“成帝末年颇好鬼神,亦以无继嗣故,多上书言祭祀方术者,皆得待招,祠祭上林苑中长安城旁”(12)。哀帝之后,“郊祀制度”多有反复,或为东南郊祀,或为南北郊祀。“哀帝即位,寝疾,博征方术士,京师诸县皆有侍祠使者,尽复前世所常兴诸神祠官,凡七百余所,一岁三万七千祠云”。“明年,复令太皇太后诏有司曰:‘皇帝孝顺……其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祠如故’”。(13)但是太一神作为至高神,在哀帝时期不再享祭。(14)新旧郊祀制度的更替,也对郊祀礼仪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最终,南北郊祠取代了东南郊祠,但郊祀礼仪直至王莽当政之后,才最终确立。王莽执政后,依据《周礼》,制定了用于南北郊祠的“元始仪”。田天在其文章《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中认为,元始仪在制定的过程中有“去个人化”的特征。(15)因此,在祭祀主体上,五帝被提高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几与《周礼》同。这也是太一神彻底消亡的重要原因。“阴阳之别于日冬夏至,其会也以孟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墬于南郊,以高帝、高后配……”(16)。元始仪不仅规定了天子祭祀的时间和地点,而且“遍布于全国的祠畤就此退出国家祭祀,长安南北郊成为国家最高祭祀所在地,也是皇帝唯一需要亲临祭祀的场所”(17)。

  南北郊祠制度并没有因为新朝的灭亡而中断。东汉光武帝之后,也一直沿用此制度。“建武元年,光武即位于鄗,为坛营于鄗之阳。祭告天地,采用元始中郊祭故事。”(18)“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里,依鄗。”(19)《魏志·明帝纪》:“太和元年春正月,郊祀武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20)《晋书·武帝纪》:“(泰始二年二月)丁丑,郊祀宣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21)《魏书》:“明年(登国三年)正月辛酉,郊天。癸亥,瘗地于北郊,以神元窦皇后配。”(22)《宋书·礼志》:“大明四年正月己卯,有司奏‘南郊亲奉仪注……’。”(23)

  综上所述,由于郊祀制度的变革,在西汉成帝以后,随着甘泉、汾阴泰畤的废黜,太一神作为至高神的地位开始瓦解。至哀帝时,太一神祭祀也如同西汉皇权一样走向末路。与此同时,在王莽摄政时期,由于政治需要,太一神作为最高神的神权被严重削弱直至消亡。但是,为祭祀太一神而形成的郊祀制度,却在改革后得以保留,并被其后的各朝统治者利用,南北郊祀所创立的建筑模式是为天坛与地坛的雏形。自此之后,鲜有文献资料记载太一神的官方祭祀活动。“太一”的概念只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典籍中发现一二,这或许与方士群体的失势有关。太一神的历史变革表明,“汉武帝祀太一神”这一历史事件并没有向元宵节方向发展,而是以郊祀制度一直延续。因此,西汉太一神祭祀不是元宵节的源头。唐代“太一神起源说”就如同“无源之水”突然出现,这其中必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 “二月二,龙抬头”
下一条: ·[毛巧晖]遗产化与民俗节日之转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