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祝鹏程]2018年民间文学研究报告:以神话、传说与故事为主
  作者:祝鹏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03 | 点击数:8903
 
 
  学术史研究
 
  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发展至今,形成了值得深思的学术传统。学术史研究在考镜源流、总结既定成果、反思研究范式与路径上有重要作用,对学术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本年度,在学术史研究领域有不少值得一说的成果。
 
  在学术研究中,学者和学术团体是主体。有一部分研究关注民国时期学者在特定领域的贡献,围绕其采取的学术路径、研究的特色展开述评。2018年是中国民间文学、民俗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郑振铎诞辰120周年,有若干文章聚焦于郑振铎的学术贡献。安德明的《郑振铎与文学整体观视域中的民间文学》②在“大文学”的整体性视野中评价了郑氏在民间文学领域的成就,认为郑振铎始终在民族文学的整体框架中看待民间文学,认识和理解其属性、地位和价值,郑氏的民间文学(俗文学)观以民主性立场与书面化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标准为基础,因此能保持客观的立场,对上下层文学的互动关系以及作为上下层交汇点的俗文学,做出相对准确、客观的批评和反思。刘宁的《雅俗张力中的“俗文学”——读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③则对郑氏的名著《中国俗文学史》展开阐释,讨论了郑氏的俗文学观念与“五四”反正统潮流的关系,认为该书形成了三个独特的取向:以文体区分雅俗、反封建的民众立场、雅俗对立的趣味。
 
  此外,马竹君的《顾颉刚“层累说”的再审视——以大禹传说研究为中心》④以大禹传说研究为例,对顾颉刚的古史研究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其传说研究论证框架建立在“故事的眼光”之上,“层累说”实际上是围绕传说的转变搭建起的开放式论证框架,不能用经验性的考古发现否定顾的框架。朱恒夫的《民间的视角与立场:钱南扬先生戏曲研究的特色》⑤则对戏曲学家钱南扬的南戏研究做出了述评,认为钱的研究充分利用文献材料中的民间故事、俚言市语来复原南戏文本,这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也体现出了坚定的民间立场。岳永逸的《故事流:历史、文学及教育——燕大的民间故事研究》⑥对燕京大学毕业生的民间文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考辨,分析了齐思和、杨文松、陈永龄、李慰祖、洪德方、郑振铎等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杨文松的“故事流”、李慰祖等的情境性研究、郑振铎等注重儿童教育的研究三种路径。陈祖英的《钟敬文对民间传说学理论的建构》⑦则对钟敬文在传说学领域的贡献进行了总结。
 
  另一些研究对1949年至今的学术研究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梳理。本年度,毛巧晖的《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修订版)》⑧出版,该书以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地位、属性等基本问题为视点,围绕着“人民性”等核心概念,考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间文艺学思想史,全面展示了学术与时代的关系。她的论文《民间文学批评体系的构拟与消解——1949—1966年“搜集与整理”问题的再思考》①从“十七年”期间的若干学界的事件与争论切入,讨论了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塑造社会主义新型文学与新人上的作用,并检讨了其得失。廖元新、万建中的《“官学”话语下的20世纪少数民族歌谣研究》②则反思了20世纪少数民族歌谣研究的问题,揭示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漆凌云的《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四十年中国民间故事研究述评》③通过考察近四十年中国民间故事研究成果,肯定了故事学的研究成果,也指出存在着研究方法的模式化、低门槛和理论创新不足等问题。李海云的《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④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俗学的成绩,如在学科属性、村落研究等领域的探索,以及“标志性文化”“语境中的民俗”“感受之学”“礼俗互动”等学术概念的创新。谭佳的《反思与革新:中国神话学的前沿发展》⑤反思了现代中国的神话学学科史,试图寻求突破性革新,重建学科的观念与研究路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海外学术研究的介绍与梳理对于本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王杰文的《格林兄弟的语文学与“口头传统”研究》⑥将格林兄弟还原为语文学家与日耳曼学家,他们搜集与编纂民间文学的工作,是他们的语言、历史与法学研究的总体工作的一部分,作者强调对格林兄弟的研究不能脱离语文学与语言学的背景。户晓辉的《简单的形式与前文学的形态学》⑦介绍了安德烈·约勒斯的名作《简单的形式》的内容与研究方法,揭示了作者根据人的精神活动分化出不同体裁和文类的创见。刘奕伶的《民俗的批判与批判民俗学——葛兰西论民俗》⑧则揭示了葛兰西的民俗观,指出其中的启蒙主义色彩,指明其与现代中国民俗学的呼应关系。刘晓春的《从柳宗悦到柳宗理——日本“民艺运动”的现代性及其启示》⑨则聚焦于柳宗悦、柳宗理父子的民艺观,两代人经历了从手工艺的浪漫主义向浪漫化的“袪魅”、发掘民艺的现代性的转变,认为中国的工艺复兴也要激发“物性”,通过器物自身的特质来呈现民族特色。王京的《1917年柳田国男的中国大陆之旅及其影响》⑩考察了柳田国男1917年的中国之行,分析了这次旅行对他学术研究的影响。此外,相关研究还有乌日古木勒的《中日学者眼中的<桃太郎>》⑪、程浩芯的《还俗于民:本杰明·博特金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⑫等。
 
  学者们对学术史的梳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事件的罗列和分析,而是具备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即从民间文学学科的现状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出发来看待历史。无论是对现代学科发展的回顾,还是对海外研究的吸收,都是为了反观本国的学术问题。本年度的研究也不例外。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新世纪以来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的热点。2018年这一领域的研究继续深入。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非遗,呈现了以下三方面的成果:
 
  其一是加强了对非遗概念的反思性辨析与对保护实践的批评。随着研究的推进,学者们已经不满足于概论式的阐释与解读,而是更加深入《公约》内部,对其进行知识社会学式的解读,同时立足中国现实,对保护实践中的得失有所批判。彭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性:时间与民俗传统的遗产化》①通过辨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文化遗产”的系列文件形成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背景,探求其演变背后的知识生产与权力关系,以及背后呈现出的时空关系变化。
 
  对“社区”这个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概念,吕微、安德明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阐释。吕微的《反对社区主义——也从语词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②对非遗保护中的“社区主义”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非遗保护需要突破以自然社区为本位的保护方式,将社区视为因自由实践而可能的道德主体,这样才能维护道德主体自由实践的应然自律权利,有效保护文化多样性。安德明的《以社区参与为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③则强调了“社区”概念的双向意义。在他看来,在全球化时代,“以社区为中心”表现了对地方民众权益的尊重,反过来又会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推动“和而不同”的文化多样性观念,进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马克·雅各布(Marc Jacobs)的《不能孤立存在的社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防冻剂的“CGIs”与“遗产社区”》④也指出了应该在社区、群体、个人的三重视角下看待非遗。显然,三篇文章立场各异,但都提倡要避免将“社区”简单化,应该在普遍性与本土性的交叉视角下看待非遗的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
下一条: ·[侯姝慧]人民性·民间性·大众化:20世纪60—80年代《故事会》理论栏目与价值研究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