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纬书夏禹神话的汉代烙印
夏禹神话经过纬书作者对先秦夏禹神话体系的继承及文本改造后,又在叙事上渗透了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文化因素,打上了深深的汉代烙印。
(一)汉代感生神话的政治文化背景
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除了新出土文献上博简《子羔》篇外夏禹是没有感生传说的,但到了汉代纬书,夏禹的感生故事却多了起来。其实在纬书中不只是夏禹,很多圣王、圣人、人王皆有着不同凡人的出生方式———感生,即无性生殖,这样的出生方式实际上是纬书作者的造作,有着深厚的政治文化背景。纬书中的感生神话有很强的系统性,这一系统多受刘向刘歆父子创立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说支配。各帝王感生的基本情况按照五德系统依次为:太皞伏羲氏(木)、炎帝神农氏(火)、黄帝轩辕氏(土)、少皞金天氏(金)、颛顼高阳氏(水)、帝喾高辛氏(木)、帝尧陶唐氏(火)、帝舜有虞氏(土)、伯禹夏后氏(金)、商(水)、周(木)、汉(火),相关信息可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一是处于每一德的帝王感生物基本相同,如处于木德的伏羲、后稷是感大人迹,火德的神农、尧、刘邦皆感赤龙,金德的少昊、禹感星。二是处于每一德帝王的感生情节非常相似,如同为水德的颛顼和商汤。
纬书感生神话的这种系统性的构建,其根本目的并非为了实现传说体系的形式严整,而是想通过神话传说的逻辑顺序、性质要素与五德终始说的配合,实现对获得现实政权之合理性和必然性的解说。纬书中感生神话叙事的最终意义,就是要赋予帝王君权神授的权威性和神秘性。如,纬书云刘邦为其母感赤龙而孕,《诗纬含神雾》说:“赤龙感女媪,刘季兴。”《史记》也有类似记载,日本学者安居香山说:“这是刘邦为赤德之王的明证,由此确定,西汉王朝在五德终始说中列为火德=赤德王朝”。为了突出赤德之盛,纬书对同为火德的炎帝神农和帝尧之感生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而且炎帝和帝尧与刘邦一样都是感赤龙而生。更有意思的是,《春秋合诚图》在叙写帝尧感生时,对尧母庆都亦着墨甚多,说庆都乃“大帝之女,生于斗维之野,常在三河之南,天大雷电,有血流润,大石之中生庆都”,将庆都亦说成是感生而生,有学者指出,“这或许是因为在相生系统中,汉为尧后,所以对庆都亦神圣其说了。”同样,纬书突出渲染圣王的奇表异貌也是有鲜明的政治目的,只要看一看纬书中刘邦的容貌就明白了。在“五德”中,汉属火德,上文已言刘邦与同处火德的神农、尧皆感赤龙而生,所以他们的容貌都有“龙颜”的特征,神农是“龙颜而大唇”(《孝经援神契》),帝尧则“龙颜日角”(《洛书灵准听》)。刘邦很自然地承袭了神农、帝尧的龙颜形象。《河图》云:“帝刘季口角戴胜,斗胸,龟背,龙股,长七尺八寸。”《合诚图》云:“赤帝体为朱鸟,其表龙颜,多黑子。”就连司马迁也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可以想见这种为刘姓统治造势的运动是相当早的。
(二)纬书中的受命观念
纬书中有许多受命传说,大禹受天命平复水土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而受命传说的深层意义就是要实现天命观念的具象化,将天与人联系起来,渲染作为“天子”的帝王是如何的神圣。顾颉刚即说:“感生说的目的只在说明帝王是天神的化身……帝王之生既为天神的化身,帝王之成功也应当出于天的意志,所以就有了‘受命’之说。”纬书中的受命,是指“每位圣人为王,事先都有天帝使黄河神马(或龙马、神鱼、凤凰、神雀等)授予河图,或洛水神龟负出洛书,以作天命神权的依据。”具体说来,其受命的方式有:一是沿袭相生的五德转移说而定出各色的符应。如黄帝的黄云;尧的赤龙、赤玉;舜的黄云、黄龙;汤的黑鸟、黑玉;周的青云、青龙。二是沿袭三统说(或相胜的五德转移说)而定出各色的符应。如禹的玄珪、玄龙;汤的白虎、白狼、白云;周的赤雀、赤龙、丹书。三是他们新发明的河、洛的图书,定为受命的必要条件。所以上文所言禹治水传说中出现的河图洛书还有一层意义,就是预示着禹将来要成为天子。
受命说的起源非常早,《诗经》《尚书》中有很多这样的话,如“古帝命武汤”“文王受命”“帝命”“昊天有成命”等类似的语词非常多。但需要指出的是,西周的这种“天受命”,是西周“神道设教”下的天命观,与纬书中“受命”说是有差异的。汉代纬书中的受命“其要义是论证汉之合法正统地位。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思想而展开。”
(三)禹受赏神话与黄老神仙思想
禹治水成功后,上天为了褒奖禹的功劳,赏赐东西给禹。其赏赐物纬书中出现三种,一是玄珪,《尚书中候》:“禹治水,天锡玄珪,告厥成功也。”“玄珪”一事,《尚书》《史记》皆已言之。二是宝文大字,《河图挺佐辅》:“禹既治水功大,天帝以宝文大字锡禹,佩渡北海弱水之难。”三是玉女(神女),《乐纬》:“禹治水毕,天赐神女圣姑。”《礼含文嘉》:“禹卑宫室,尽力沟洫,百谷用成。神龙至,灵龟服,玉女敬养,天赐妾。”又曰:“禹卑宫室,尽力沟洫,百谷用成,玉女敬降养。”以玉女致禹长寿,“很显然是神仙家房中术的隐语,应是受到了道教的影响。”纬书神话中与神女有关的人物,除了禹还有黄帝,《龙鱼河图》载黄帝战蚩尤,“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因此,玉女神话很可能是受了黄老神仙思想的影响。
(四)禹遇九尾白狐的象征意义
纬书文献中记载的禹遇九尾白狐传说前文已述及,那么,这一传说在汉代有何象征意义,其来源何在呢?
《逸周书·王会篇》记周公时四夷入贡之物有“青丘狐九尾”,既然是朝贡之物,肯定有其特殊的地方。《山海经》中也有三次提到“九尾狐”,其中《南山经》比较详细,其云“又东三百里曰青邱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頀。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这里所说的“食者不蛊”正是九尾狐的特殊功效,“食者不蛊”,郭璞注云“啖其肉令人不逢妖邪之气”,意即吃九尾狐之肉可能有辟邪的作用。这是我们看到的早期文献对九尾狐的记载。除此之外,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中也有大量的九尾狐形象。那么纬书中“九尾狐”形象与《山海经》、汉画艺术是否有着相同的象征意义呢?《春秋运斗枢》曰:“机星得则狐九尾。”《孝经援神契》曰:“德至鸟兽,则狐九尾。”《白虎通·封禅》:“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由此可知,纬书中的九尾狐更像是一种祥瑞,且与帝王之德紧密相连,帝王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则九尾狐出现。比如,据《东观汉记》记载,章帝元和二年(861),“凤皇三十九、麒麟五十一、白虎二十九、黄龙四、青龙、黄告鹄、鸾鸟、神马、神雀、九尾狐、三足乌、赤乌、白兔、白鹿、白燕、白鹊、甘露、嘉瓜、秬秠、明珠、芝英、华平、朱草、木连理实,日月不绝,载于史官,不可胜纪。”九尾狐就与众多祥瑞一同出现,成为章帝国昌民盛的标志和象征,因为在汉人的眼中,“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
因此,纬书中“禹见白狐九尾”,最主要的还是彰显禹作为帝王的“德”。与早期文献及汉画像砖上的九尾狐形象意义有所不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什么禹所见的九尾狐是白色的呢?这是因为纬书中有五色之帝,《春秋文耀钩》称太微宫有五帝座星:苍帝、赤帝、白帝、黑帝、黄帝,五帝分别在春、夏、秋、冬、季夏受制。而禹为白帝之子,其色尚白,故云白狐。《吴越春秋》中将禹娶亲与九尾白狐联系在一起,又该如何解释呢?李炳海说:“在这个传说中,九尾狐是男性配偶的形象,又是大禹本人的化身,大禹娶亲故事是受狐图腾影响而形成的。”狐作为男性配偶形象在《诗经》中已经出现,但大禹娶亲跟狐图腾应该没有太大关系,大禹娶涂山氏之女,之所以会出现九尾狐,主要是凸显禹之德。另外,则可能有预示帝王子孙繁昌的意义,因为“九尾”还象征着子孙繁衍昌盛,《白虎通·封禅》:“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何?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所论正是此意。
结语
从文本层面上分析,纬书夏禹神话体系多源于先秦神话文本,纬书作者为了达到其叙事目的,通过抄录、虚构、糅合、改编等方式对其文本有意识地进行了改造。透过文本表面的描述,结合特定时代的文化观念,我们发现神话文本的背后有着深层的文化意蕴,隐藏着大量文化信息和思想观念。如夏禹感生神话反映了人类早期母系氏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婚姻形态,发展为受五德终始说影响的政治文化思想的一次神话演示;根源于西周天命观思想的禹受天命神话,在纬书中则用于论证汉代政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黄老神仙思想影响了纬书大禹神话的情节构成;九尾白狐从辟邪灵兽发展为禹之帝王德行的象征……这些文化意蕴源于先秦又发酵于汉代,最终形成了风格独特、意蕴深厚的纬书夏禹神话体系。
(本文刊载于《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