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张振犁]从中原龙神话看“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史价值
  作者:张振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16 | 点击数:6977
 

一、从中原的“龙源”、“龙都”和“龙城”的命名说起

  中原的龙文化传统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有丰富的神话传说,更有考古发掘的实证。这是我国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晚清时期章鸿钊在《三灵解》中说:

  龙之为灵,诚昭昭也。见于经史,脍炙于人口,自肇生以来,然居鳞虫之长,而人亦乐,奉以其名,且或,谈之而变色者,是亦数千年于兹矣!

  可见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关系之密切。说中华龙文化之源在中原,是有确凿的科学依据的。说龙的传人主要应从中原的种源开始,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研究龙文化与中华民族,首先要从中原的龙神话谈起,即“三龙”(“龙源”、“龙都”、“龙城”)的命名因何而来?

  (一)“龙源”在河南省武陟县。

  河南武陟有丰富的中原远古开辟创世神话遗存(武陟县属怀庆府)。考古发现,境内有很多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许多村名、地名与龙有关,1988年省旅游局、文化厅、中原石刻艺术馆在龙王庙(嘉应观)举办“龙源展览”(图片、绘画、石刻、实物等)。这里的许多神话传说都与龙有关。例如,《盘古开天》流传在大桥乡北的北古一带。“北古”原名“盘古”,后因“北”、“盘”音近,就叫“北古”了,盘古在中原曾经降龙治洪水。又如,伏羲、女娲兄妹结婚后,生了五个儿子是五条龙(即黄帝、炎帝、少昊、颛顼、太昊),曾为民除害,与怪鲤作斗争(《五龙泉的来历》)。女娲的家,据说就在西滑封村。她死后,人们修女娲庙,奉祀她和五个儿子。女娲的眼睛失明了,黄帝就去天帝那里求来四大怀药,给母亲治眼等等(《四大怀药》)。从武陟县的这些神话里,已经透露出了中原远古先民创世勋业的信息。

  (二)“龙都”在河南淮阳县。

  淮阳是伏羲、神农开创中华民族、从事渔猎、发展农业、创造文化的中心地区。伏羲是龙族之祖,龙族庞大,“以龙师而龙名”,以龙名官。关于伏羲、女娲的神话,有口皆碑。神农也曾在这里建都,发展原始农业经济,影响巨大。

  (三)“龙城”在河南濮阳。

  黄帝族系的颛顼族团的活动中心就在这里(如颛顼墓和颛顼的神话传说);“中华第一龙”的被发掘,濮阳也就叫“龙城”了。

  总之,中华民族与龙文化关系密切。说中原龙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说中原是龙的传人的渊源所在,是有充分科学根据的。今天研究中华民族与龙文化的关系,对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激励我们今天参与民族复兴的大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龙的记载极其丰富。章鸿钊在《三灵解》中将龙、蛇并提。《左传》:“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孟子》:“蛇龙居之。”或与鼋、鳄同列。龙在南方的祖型为鳄(扬子鳄、湾鳄)。在北方中原地区,则以鼋(神龟、巨鳖)为龙的原型。这可能就是龙与鼋、鳄同列的含义。司马光的《类篇》就认为,古文龙或作鼋,以象形言,当与鳄为近。唐代益鹤松《龙经》中讲到龙文化发祥地在中原:“昆仑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心为巨物。……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东西为四派,西北崆峒万里程。……惟南龙入中国,分宗孕祖来奇特。遂直号昆仑为龙矣!”《舆地图》说:“昆仑弱水,非乘龙不至。”《拾遗记》:“黄帝厌世昆仑之土,乘六龙而游于殊乡绝域。”昆仑之名泛指五岳涉及的地区,不必定理解为青藏高原之地。

  由此可知,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典型发祥地在中原。华夏龙文化故乡在中原。不论从开辟创世神话的图腾崇拜、华夏族系尊祖、祭祀的部族发展史的形成来看,也不论从考古发掘“中华第一龙”蚌塑丧葬遗俗来看,都说明龙是华夏先民崇拜的灵物。这一观念的形成之古老,至少远在六七千年前,已经成了龙文化的习俗和信仰。加之中原“三龙”神话遗存的权威佐证,其科学性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这是今天研究龙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时,首先要明确的重大问题。

  总之,龙的无穷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大统一的象征。世界上只有中国,才能这样坚持四五千年的大统一。中国古代历史上虽有战国、三国、南北朝、南北宋等几次分裂,但即使在分裂、割据的时期,人心仍然趋向统一。这个大统一的精神力量就是龙的精神。直到今天,世界上六十多个国家的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他们无不希望祖国尽快统一和富强起来,其极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便是龙文化所产生的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龙形象的起源、演变说种种

  龙是原人信仰、观念复合的产物,它与原始部族的图腾信仰密切相关。部族图腾物的选择,以实际存在的动物等为对象。这些动物的存在,又大都与该部族生存的生态环境特点有关。因此,这些图腾动物等被原人视为族源和保护神等神圣的崇拜偶像。图腾物在许多部族受到禁猎、禁杀和保护,并被作为族徽的标志。同一图腾族的成员,有严禁结婚的制度。

  中国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形象的起源,有种种看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三种:

  (一)鳄为龙的原型。

  这一观点认为,龙的自然原型为鳄、鼋类,其形似龙。因为南方江、淮等水系,盛产鳄(扬子鳄、湾鳄),因此,南方部族(如太吴)就以鳄为图腾,后传至中原与蛇等图腾复合,逐渐演化为龙。蛇只是综合的对象(因为以蛇为原型演化为螭龙),在龙家族中虽家族庞大,却不是主龙系。

  (二)蛇为龙的原型。

  这一观点认为,龙的形象是以蛇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蛇图腾像标志。所谓“不辨龙蛇”、“龙蛇不分”即是此意(伏羲、女娲“蛇身人首”、“人面蛇身”),在太昊、鲧祟龙部落的地域分布很广。这个演变过程很复杂。最早,蛇龙本无区别。“蛇身人面”、“龙身人面”、“人面蛇身,交尾头上”,都是以蛇为图腾的不同部落的图腾像。龙起源于蛇的另一证据是,从形态上看,龙、蛇的主要特征相同:长身、有鳞、冬眠(《易·系辞》:“龙蛇之蛰”)。另一特征是卵生(《淮南子》:“蛟龙伏潜于渊,而卵剖于陵”)。龙蛟相像,皆有雌雄,能食,皆蛇变。

  (三)龟为龙的原型。

  这一观点认为,在中原广大地区流传的大量“洪水后人类再殖”神话中,普遍说龟(天鼋)是伏羲、女娲兄妹的保护神。在汉画像石中有关于“人首蛇身”和“龟蛇合体”、“龟蛇交尾”等复合为玄武龙的汉画像遗存。这说明,以龟(鳄同类)为图腾的伏羲族和以蛇为图腾的女娲族融合为复合图腾,最后形成炎黄二帝族系(华夏族前身)龙图腾。此说与鳄龙说基本一致,同时还融进了蛇龙说的内涵。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早期图腾崇拜的龙文化的源起。

  其他关于龙形象来源于原人对天象的感悟的说法,不能成立,就不谈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钟宗宪]死生相系的司命之神
下一条: ·[曾祥委]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故事的研究
   相关链接
·[刘宗迪]上古神话与原始天文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