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钟宗宪]死生相系的司命之神
——对于西王母神格的推测
  作者:钟宗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16 | 点击数:11597
 

  东皇太一为至尊主神,云中君与包括湘君、湘夫人的湘水之神皆是主神之下的雷电云雨之神。这样的理解,或许也基本符合楚地的天然气候条件。雷电阳刚如霹雳震慑之威霆,云雨阴柔足以滋养万物。而人神恋情的情调,则是意指对于云雨的各种祈求。大司命应该是东皇太一的从属之臣,而且位阶低于湘君、湘夫人。虽然生命之神也属于超自然的抽象神祇,但是湘君、湘夫人所代表的繁殖概念,属于生命的来源,而大司命乃至于少司命仅属于生命产生之后的主宰神。两前两后,自有其次序存在。少司命也是庇佑生命之神,在歌辞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与“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两句,除带有思慕崇仰之意,由“美人”与庇佑生命的概念来看,不禁令人怀疑少司命是女神,可能与大司命为对偶神。而庇佑生命必须使之远离灾祸,这是前文提到少司命不无可能是“司祸”的原因。

  《周礼·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禋祀、实柴、槱燎三者不全然相同,司命既然与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区隔,司命原来自然不是上帝,也不会是星辰。但是星占家却开始以“司命”为星辰命名,遂形成后世对司命的主要的认知。

  《礼记·祭法》七祀之说,郑玄将司命说是“司察小过”、“主督察三命”。这样的看法与王逸《楚辞章句》在《少司命》篇中说“司命执心公方,无所阿私,善者佑之,恶者诛之”有关,很可能二司命此时不止合而为一,少司命佑善诛恶的依据即来自于督察三命,应该出自“庇佑生命”的观念所延伸而来。郑玄说“小神居人之间”,也表示司命信仰已经普及于社会各阶层,其祭祀已经不专属于特殊身份之人,司命神的地位也就渐渐低落。

  司命神在汉代信仰中地位的降低,或许也与当时求仙、追求长生不死的观念提升有关,意谓着超越死亡、超越司命神的控制。蒲慕州先生说:

  在战国秦汉交替之际,长生不死的观念是否在一般百姓的信仰中占有具体的地位,则不易得知。至少,在可以代表中下阶层信仰生活之一部分的秦简《日书》中,我们看不到神仙思想。到了秦汉帝国成立,长生不老、神仙和仙境的观念受到一些方士们的鼓吹而广为传播。仙人所居之处最初是在东方海上,因而求仙的统治者不断地派人入海求仙人及不死之药。后来仙境的位置又转到西方,于是昆仑山、西王母又成为人们求仙的对象。

  西王母从西汉中叶开始,渐渐成为汉代人追求永生不死的对象。关于这一点,可以由汉画像石大量出现西王母图像来看出端倪。然而,在现有各种对于汉画像石图像的诠释与说明中,并没有关于“司命”的存在。现有汉画像石的时代,大多集中于东汉,当时已经普遍有司命的信仰。汉画像石的图像,表现出来的是“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主要是生者(包括墓主人生时)对于亡灵生命形态转变的认知与期待。那么为什么会没有司命神的出现?或许因为当时司命神的地位已经降低;或许认为少司神的职掌在庇佑生命、督察三命而佑善诛恶,与死后世界无关;或许司命神原来的角色已经被西王母,甚至东王公所取代,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

四、结语

  单从文字的角度来看“司命”一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九篇上“司”字下云:“臣司事于外者。”第二篇上“命”字下云:“使也;从口令。”段注:“令者,发号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所以“司命”可以解释为执行天令或君令的使臣。执天或天帝之令而为之,应该是具有宗教崇拜的性质;执君之令而为之,则是现实人间的行政官僚。值得注意的是,以“司命”名之者,就已经意味着有所承命的意思,只是最高权力的某种代表者,而不等于实际的最高掌权者。

  西王母为“帝”之佐臣,“司天之厉及五残”。然而《山海经》对于西王母的记载确实不多,从只字词组中欲建构昆仑神谱体系,于神格内涵的理解尤其需要大量的诠释与演绎。以后世的形象演变倾向来看,西王母应该是具有“司命”神格的神话人物。储晓军认为:

  司命的职能从汉代开始正式确定下来,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三种相近的职责。首先主老幼。《史记索引》引《春秋元命包》曰:“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司命主老幼,司灾主灾咎。”其次主刑罚。《诗纬》曰:“司命执刑行罚。”第三主督察人命。《太平御览》卷529引《五经异议》曰:“王为群姓立七祀:一曰司命,主督察人命也。”《礼记·祭法》篇郑玄注也有“司命,主督察三命”。可以看出,司命这三种职责虽不尽相同,但都和人的生死祸福有关。

  这些职责,大致都与西王母相合。司命掌管生命的寿夭、人生的福禄,乃至于掌握人的“命运”,与历来的信仰、占卜的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史记》的《天官书》、《封禅书》皆有提及。实际上,即使是司命灶君,仍不脱掌管生命的寿夭、人生的福禄的本质。

  “司天之厉及五残”的西王母,由死亡灾病之神的形象,转而扩大为与追求不死、求仙的观念有关,因此产生了周穆、汉武与之相关的故事群。其中,西王母于七夕之时与汉武帝相见,可能是采用了牛女相见的典故。如果西王母的本初即被赋予女性的形象,则与“死生同源”的文化观念有关。一旦西王母为女性形象,处西方,属于日落阴性的观念确定下来,汉代即以东王公为男性,属于日出阳性。于是在汉代丧葬文化中,尤其是画像石,遂以西王母、东王公为对称之主神,意谓主掌死生之神。司命之名则为灶君夫妇所专。

  另外,《大荒西经》“丰沮玉门之山”一条之后,接连出现:

  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鸟。

  这是对于《西山经》、《海内北经》中西王母的另一种补充。职司“天之厉及五残”的西王母近左有十巫升降、百药爰在的灵山,则西王母的司命神格似乎也益发彰显。这应该也是“不死之药”的故事来源。

(本文刊载于《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龙圣 李向振]病患:变婆故事的社会隐喻
下一条: ·[张振犁]从中原龙神话看“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史价值
   相关链接
·[文忠祥]“赋魅”自然: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问题思考·[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
·[丁本恩]西王母本义及其形象、信仰变迁考·[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吴新锋 胡港]甘肃泾川文旅景区中的西王母神话主义·[高静]架桥求花:中韩祈子仪式的对比研究
·[毕旭玲]神话中的西王母是“瘟神”?·[陈连山]现实的昆仑与神话的昆仑
·[沈婉婷]昆仑龙脉观念溯源·[赵宗福]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
·[雷米·马修]昆仑山在先秦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之美·[张怀群]泾川西王母宫与西王母文化
·[余粮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王母信俗·[宋亦箫]论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刻符中的昆仑形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