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张举文 莎伦·谢尔曼 主编:《民俗影视记录手册》
  作者:张举文 莎伦·谢尔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06 | 点击数:4603
 

  书名:《民俗影视记录手册》

  主编:张举文/[美]莎伦·谢尔曼

  编委:(以姓氏拼音为序)

           陈建宪、邓启耀、孙正国、王光艳、莎伦·谢尔曼、熊迅、张举文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8-12

  页数:204

  定价:22.00

  装帧:平装

  ISBN:9787100164375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关利用影视设备进行文化活动记录的第一部结合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指导手册,在中文和英文出版物中都没有类似的。本书依照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融合了最新的观念,吸收了人类学和传媒学等学科的思想,当然,突出了民俗学的理念,更是结合了中国和美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强调突出实用性,吸收了不同学科和行业的技术与经验,如在每章后列示范清单等。所以,本书对初学者和有经验的实践者都有实用意义。

  本书的形成是基于中美两国民俗学会合作的两次工作坊的教学与实践经验。2014和2015,分别在中国和美国举办了以民俗学博士生为主的两次工作坊,共有60多人次参与的学员都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或青年教师,来自国内20多所高校。工作坊的教员有中国和美国从事视觉人类学和影视民俗学的有拍片经验的教授,电视台纪录片编导,和独立纪录片制作者等。所以,本书的不同章节由教员分别承担。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突出伦理问题,除了在不同章节的讨论外,还包含了首次翻译的美国和日本民俗学会有关伦理的规则。


  主编的话

  《民俗影视记录手册》是为了那些对民俗传统有兴趣,并愿意或需要进行影视记录的学生、学者或爱好者们而编写的。其目的是有效地提示:如何从设计到现场拍摄、从后期编辑到成片的使用保管、从实践经验到伦理道德、以至实用“清单”等多方面做好准备,最终制作出有价值的民俗纪录片。在每个阶段,不仅有技术常识和经验之谈,还包括不同理论视角的探讨,将应用与学科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虽然民俗学和人类学等从事实地调查和记录的学科都开设有田野作业的课程,但似乎还没有一部影视记录指导手册。常常是,每个人似乎都使用摄像机或摄影机做过不少民俗记录,但是,回头再看时,除了知道有过那样的经历外,似乎没有什么档案资料或纪录片价值:画面质量太差、镜头不完整、声音不完整或清晰、事件的关键部分没有记录、缺少背景画面,等等。甚至,所拍摄的内容没有得到当事人的许可,如果使用,会造成法律或伦理问题。换句话说,在“人人使用录音录像设备”进行田野作业的今天,利用影视技术对民俗文化记录已经成为民俗学者和其他文化研究学者的常态工作方法;将影视记录与文字记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民俗学者必备的技能。将影视记录作为民俗研究的新常态,将民俗影视从概念转化为日常实践,现在是时候了。因此,一本系统和完整的实用手册是必要的。

  本《手册》的编辑遵循了这样几个原则:

  1)民俗记录包括两个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的方面:影视记录与文字记录;

  2)影视记录民俗的过程本身也记录着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而对所记录的传统带来的影响。一部民俗纪录片可能会给该民俗及其实践者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也反映出记录者与被记录者在意识形态、价值观、伦理观,以及艺术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异同;

  3)民俗记录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人类文化的创造、发展、传播和演变的进程和机制;对某项民俗传统的记录绝不是将其“固化”,为某贴上“权威”或“标准”等标签,也不是将其“遗产化”;

  4)民俗事件是活态的,不是静态的;是多样和可变的,不是单一和不变的。因此,民俗影视记录突出的是“一人、一事、一时、一地”。一部民俗纪录片就是利用画面讲述一个民俗传统在特定时空的传承进程中的一个故事;

  5)记录一个民俗事项,特别是那些正在消失的民俗传统,是为了有助于它在多元文化中发展延续,或是未来的复兴,因此,一部民俗纪录片必须有完整的事件或故事,有完整的语境资料;

  6)民俗(或民俗传统)是“民”与“俗”的共同体。一部民俗纪录片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将两者隔离对待。

  为此,《手册》在每个阶段提醒如何使用镜头与视角、景深与景别等影视技巧来处理好“主题”与“背景”、“文本”与“语境”、“阐释”与“描述”等关系。例如,利用景深和景别的变化所体现出的不只是画面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拍摄者的观点与价值观。再如,对某一民俗传统的记录,如果没有了解其核心符号,就无法拍摄到最有价值的镜头。即使有的影视记录将一次民俗活动从头到尾地拍摄下来,但如果不了解该民俗的核心符号(可能是特定时空下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词语、一个物件等),在需要记录这些核心符号时却将镜头聚焦于其他不重要的场面,那么,这就不是“完整”的有价值的记录。

  本《手册》的一个突出点是在每个阶段对伦理问题的特别强调,并通过附录介绍美国和日本民俗学会和人类学会的伦理规则。伦理问题也是目前进行“田野”工作的各个学科都面临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记录者与被记录者的感情关系,如何处理好保存的资料与公开展演的作品的经济和法律问题,如何处理好实践者的实践权力与法定传承人的权益关系,如何处理好相关法律与地方习俗的关系,等等。本《手册》通过强调和讨论这些问题来帮助实践者在各方面做好准备,从而完成通过影视记录民俗传统的目的。

  此外,《手册》在强调记录下有价值的内容的同时,也反复说明影视记录的使用目的等问题。例如,作为影视记录者,在项目的设计、拍摄和剪辑阶段都必须清楚地知道所拍摄的影视资料一般有三个目的:积累档案资料;用于教学或科研;为了多元文化理解而通过公众媒体进行展示传播。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北师大民俗学”2019-06-03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董晓萍:《跨文化技术民俗学》
下一条: ·萧放:《岁时记与岁时观念:以<荆楚岁时记>为中心的研究》
   相关链接
·[徐金龙]“六化六能”:影视动画对非遗资源的转化创新·[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
·[东主才让 还科多杰]藏族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解析·[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朱靖江]扎根人类学田野 深耕学术土壤·[刘天旭]浅论影视与民俗文化传播
·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萧尧 陆惊呐]记录与诗意:试论影视人类学与诗学双重视域下的《路边野餐》
·[林安宁 唐培旭]师公面具艺术拍摄与民俗影像数据库建设探索·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正式录取名单
·[邓启耀]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孙明璐]舌尖上的象征:当代影视饮食文化与民俗主义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邀请函·[鲍江]民族志电影:在学术与艺术之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