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岳永逸]“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31 | 点击数:8051
 

摘  要:“杂吧地儿”是旧京土语,专指前门外那个三教九流汇聚而称作天桥的地方。从市场、市声、剧场、博物馆、地铁等不同空间观之,今日北京城的生机正在于其不断试图清理、消除的“杂吧地儿”属性和市井小民不断刷新的“杂吧地儿”之韧性。目前,以百老汇为模版,在天桥地界纷纷耸立的诸多豪奢建筑,并不仅仅是景观、剧场。它们在不停地强行嵌入、叠写天桥,又力求全方位覆盖以刷新。作为“老街”,杂吧地儿天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方法,至少是一缕永难泯灭的“念想”。将杂吧地儿视为一种方法,就有可能重新评估世界范围内类似地方与其所在城市之间的关系。古今中外,各色人等可能生存的杂吧地儿才是一个空间、一座伟大城市真正的生态和常态,是一座城市前行的动力与助力。

关键词:杂吧地儿;天桥;北京;老街;城市

作者简介:岳永逸,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引言:作为空间-地方的老街

  在新农村建设、乡村城镇化过程之中,“社区营造”之理念也随之回流中国。在文化保护的问题上,强调空间、呼吁居民享有知情权甚或参与权的社区保护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正如人文区位学(Human Ecology)强调的那样,空间、人口和文化是一个社区的三个基本要素。无论有形还是无形,文化都不外在于人,而是与特定的人群捆绑一体,这个特定的人群又始终是生活在具有支配力的特定时空。换言之,民俗、非遗以及传统文化的社区保护,不仅是要关注似乎外在于人的文化,更要关注与人和特定时空——村庄或街巷胡同——一体的文化。因应时间维度的“遗产”,空间再次高调回归人们的视野。时空一体、人物互动互现、惯习与文化弥漫而个性独特、有内在逻辑、韧性十足的“场域”(field)、“地方”(place)重要莫名。

  在此语境下,似乎逆现代性而动、指向过去和远方之“乡愁”的“故乡”“家乡”与“乡土”更加强调的是文化与人的土地性,是乡景、乡邻、乡音、乡情、乡韵的五合一。与此不同,浓缩、凝聚“城愁”的大城小镇之“老街”,守望的则是街坊可以踟蹰而行、游湖浪荡、气定神闲的“慢”城古韵。究竟何为老街?

  作为一个场域与地方,老街是居住者创造、拥有、享用与消费过的一种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与文化空间,是人情味、生活气息浓厚,让人心暖的某座城市的标志性存在。对长短不一的居住者而言,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挪移、空间的变形,老街会漫不经心地转型为一种情感性的存在,是印象也是愿景,是温馨也是感伤。对于短暂置身其中的游客抑或过客而言,老街有着让其过目不忘、念念不忘的魅力。对于不一定身临其境的他者而言,通过不同媒介获得了老街的相关信息之后,老街就成为其心向往之的所在。进而,通过老街,一座城市在远方的他者那里也有了别具一格的意义。

  无论是作为具体时空还是一缕情思,家长里短、人情世故等浓厚的生活气息都与“老街”唇齿相依,如影随形。在人们的记忆或愿景之中,老街是发小放心打闹追逐,街坊邻居互帮互助,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疾不徐的货郎定点定时游走的地方。它留存并显现在个体的感官感觉世界中。如同乡愁一样,作为“城愁”的核心,温馨、慢节奏与人情是指向过去抑或理想的老街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老街首先是人们能够存身生活,具有安全感,回想起时会产生幸福感,至少是让人“念想”的地方。对于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而言,老街所指向的空间和在该空间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本身既是群体心性、社会事实,也是一种理想型的人生图景与文化形态。

  简言之,在人与之或长或短互动的架构关系中,老街如“家”,同时兼具地方(place)的安全与稳定和空间(space)的敞阔与自由。

  然而,当人们在念想、叙说老街时,理想型的老街并不一定就是指向过去。反之,它完全可能是针对当下的一种批判性的存在,是观察、理解当下世界的一种认知论与方法论。尤其是在新近自上而下、强力规划的对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化”的治理过程中,老街原有的居民——原住民/坐地户——基本处于缺位的状态。他者强调、看重并试图在此留住、堆砌的不少文化符号,成为支配居民挪移(拆迁抑或腾退)的工具。“老街”始终秉持的人情和以人为本,反而在街区化的实践中成为拦路虎。在乡野,与都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同步的则是“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或变脸的“生态博物馆(ecomuseum)”。

  正是这种“老街—城愁”的长期存在,随着近代以来北京的巨大转型,在日新月异且不知明日是何番风景的快速巨变中,北京城本身也有了浓厚的“老街”意味,被人反复以不同的方式叙写。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乾的《北京城杂忆》、王世襄的《忆往说趣》、北岛的《城门开》、维一的《我在故宫看大门》和刘心武的《钟鼓楼》等文学创作,都是如此。同样,王军对大历史之下大北京宿命的幽思,季剑青对厚重民国北京不同文类的辨析,杨青青对当下北京胡同空心化日常生活的民族志细描,谢一谊对近些年来十里河和潘家园两个新生市场民俗艺术“市场化乡愁”的洞察,莫不如是。这些不同文类背后都有着对作为“老街”之北京——理想化北京——的眷恋与深情厚谊,有着研究者对北京挥之不去的其乐融融的乌托邦梦想。

  与此同时,在北京城上演的的个体生命史,以及将之视为“真实”的大小口述史,同样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北京作为千年帝都终结的语境下,罗信耀就撰写了传记色彩浓厚的《吴氏经历:一个北京人的生命周期》,试图通过个人的生命史来展现被终结的帝都之日常。异曲同工的是,七十多年后,面对北京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华丽转身,关庚同样试图通过其家族三代人的“流年留影”,再现二十世纪北京的风俗、人物、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的诸多变迁,图文并茂地记述着他自己的“老街”北京。

  或直接或间接,或感性或理性,这些叙写回望、回味的都是似乎一去不复返的北京。在一定意义上,将“旧”京与“新”京对立了起来,至少,旧京成为新京的参照,新京有着无处不在的旧京阴影。其实,无论有多少帝王将相、皇族贵胄、文人雅士、名伶俳优、大德高僧在此风流、点染,因农耕文明而生的“流体”北京始终都有着浓厚的乡土性、杂吧性,抑或说杂合性。由于国际化的追求,这种乡土性、杂吧性可能在城市外在景观上不停地退缩,可在理念、气韵上却难以挥之即去,反而甚至变形为现代性的诸多面孔,散布新京的大小角落。在相当意义上,无论是一度的放以及倡导,还是当下的收与治理,城中村以及私搭乱建就是杂吧性以现代性的名义,在官民合力之下的强势回归。跨越边界的“浙江村”、群众演员扎堆的杨宋镇、拾荒部落占据的六环外的冷水村等等,作为近四十年来突飞猛进且不容置疑的现代性、全球化支配下的这些北京城内外“飞来峰”般的城中村或城郊村,很快也就成为兼具乡愁与城愁的另一种“老街”。

  如今,哈尔滨的道外,上海的城隍庙、田子坊,南京的夫子庙,开封的相国寺,成都的宽窄巷子,西安的湘子庙、骡马市等,都是海内外知名度很高的“老街”。在北京,当进入这个巨大城市的内部,让人们念念不忘的老街更是多多。地处内城的东安市场、西安市场、荷花市场,前门外的大栅栏、天桥,等等。毫无疑问,在这众多被人念想的老街中,被老北京人惯称为“杂吧地儿”的天桥,更是别具一格,五味杂陈。

  老天桥,它没有黄发垂髫的怡然自得,却有“体面人”对之的鄙夷,有下等阶层的生计无着、平地抠饼、等米下锅的艰辛,有假货、旧货,有下处、鸡毛小店,有乞丐、缝穷妇,有光膀子的耍把式卖艺,等等。人生的悲剧反串为喜剧的黑色幽默、冷笑话,在老天桥随处可见、日日上演。尽管如此,杂吧地儿天桥却让人念想,甚至魂牵梦绕,以致一个多世纪来始终在不停地被叠写、刷新,如奇幻而瞬间即逝的沙画。

  遗憾的是,经过不停的刷新,如今朝夕在天桥这个空间存身的人及其生活不再是文化,更不要说杂吧地儿天桥曾经具有的北京市井文化、“东方的文化和中国人民杰出的智慧”的典型性和象征性。尤为关键的是,如同被节育的人体,天桥这块多年被誉为“民间艺术摇篮”的沃土、母体,不再具有生产文化、艺术的能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周凯模]“岭南音乐文化阐释”的学术模式构建
下一条: ·[杜国英]俄罗斯神话学派的神话理论及现代性思考
   相关链接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
·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万建中]民族交往与文化交融的历史演进——基于北京饮食文化的视角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