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具有多元发生史,早期部族都作出过文化发明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因此不可能存在神话共祖。但是汉代统一,“标志着汉民族的统一,标志着汉民族的正式形成,龙凤始以吉祥和平的图案友好地相处在一起,成了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象征。五帝神话之构成龙凤神话为一纽带将汉民族结为一体,而五帝的神话则把神话整理成真实的世系。确定一个民族的共祖,这是历史与神话在民族形成过程中的根本地位的体现。”[2]田兆元先生以汉代为历史原点,以“龙凤呈祥”神话图像为中心,以五帝神话世系的神话共祖”为目标,探索了国家统一与汉民族形成的内在关系,厘清了多元神话来源的“龙凤呈祥”实现了本质上的融合,成为了整体中华民族的象征,最终建构了中华神话共祖的五帝神话世系。这一研究,还揭示了历史、神话、民族三者之间互动生成的文化规律,其学术史意义尤为显著。
总之,历史原点视角下的神话谱系研究作为一种治学方法,贯通史学、神话学和民族学,以文献考辨的思路,确证汉民族根本神话发端于中国原始社会,源于黄帝部族、东夷部族和苗蛮部族三大部族的宗教信仰,经周融合,成于秦汉,恰与汉民族史同步,这正是从神话考察民族流变的逻辑依据。“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这两个文化标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础的文化认同,它们根置于汉民族神话博大体系之中。而汉民族神话系统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所认同的核心神话。[2]
如果说历史原点的谱系方法在中华民族神话系统的探索中得以成功实践,那么,从方法论角度形成谱系理论自觉,则是田兆元先生梳理前贤神话学成就时的新进展。
梳理学术史的过程中,着眼《伏羲考》的经典研究,田兆元先生发现了这篇论文的方法论逻辑。他认识到,闻一多先生在写作《伏羲考》之前所整理的出土文物中,存在大量的人首蛇身两相交尾的图像,参之以田野报告,“原来他们都是伏羲女娲交尾图的不同形式,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两龙交配之相。一系列散漫的文化事象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系列。系统性整体性原则成为第一原则,于是,所谓图腾就变得只是大的文化框架下的一个小的研究要素。”[2]很显然《伏羲考》一文包含着系统性整体性的方法论意识,这种意识突出的优势在于,它很好地还原了看似无关却有内在关联的多个事象的系列性结构,在散漫的文化事象中抽取出谱系的线索,纲举目张,拨云见日,还原历史现实的本来面目。
同时,对闻一多先生详细分析49个伏羲女娲故事的论证方法予以高度赞许。田兆元先生认为,在整体性系统性的学术视野中,《伏羲考》不仅将民族交流和文化发展的统一性观念融贯一体,还将奇特的神话要素以系统性方法给予全新的诠释。最典型的是关注与强化其中的葫芦要素。作为避水工具,葫芦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大家忽略了葫芦的叙事功能。闻一多先生引用丰富的语料,以精深的音韵之学养,认为《易传》写伏羲作包戏,实为匏瓠,即葫芦。女娲也可以从音韵学出发证其为匏瓜,由此他认为伏羲女娲就是葫芦化身。由此,整个《伏羲考》因葫芦要素内涵的发掘而焕然一新,所有的神话要素以伏羲为核心而建立起系统性关系,成为谱系学方法的成功个案。[3]
二、文化建构:民俗谱系学理论的多元实证诉求
就当下而言,中国民俗传统的危机恰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相契合。十多年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致力于化解中国民俗传统的传承危机,客观上提供了制度平台的保障措施,也从学者的层面上凝聚力量,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构敞开了本土源泉。基于此,田兆元先生以饱满的学术热情与创新的文化智慧,建立国家级民俗文化应用研究机构,开创中国节日高校传承的实践模式,探索民俗文化创意产业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市场之路,从多个领域、多个业态倡导和推广有着深厚历史内涵的“精华民俗学”,阐明转型时代“精华民俗学”的重大文化使命与强大服务能力,赋予“精华民俗学”以谱系学意义上的“文化建构”品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民俗谱系学理论。
民间精英的文化创造,华彩乐章的美好生活,共同构成民俗的精华表达。悠久的中华文明,形成了流芳百世、魅力四射的汉文化圈,其中一部分重要内容正是精华民俗的“华彩乐章”。田兆元先生在琉球考察时发现,海岛虽然远离中国大陆,却一直流行着海上龙舟习俗。回溯明代作为宗主国出使琉球的文献,还能窥见中华大使观看琉球海洋龙舟赛的盛大景象,海上龙舟习俗与大陆农耕文明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关联。经过研究,田兆元先生发现水族端节的时间与琉球海洋龙舟赛时间大体一致,“端节的主要内容是祈丰年,联系到西南内陆、东南沿海、朝鲜日本一体的稻作文化圈,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新年的礼仪原来是农耕文明的礼仪的存留。他们(琉球人)在海边的表演,却是农耕时代的信仰传统。由此可见,一种文化,一旦形成了民俗,就具备恒久的传播力量。”[4]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最终以“精华民俗”的形式在琉球沉淀下来,在民俗谱系的历史链条上熔铸了“东海海岛群”的关键一环:“琉球曾经是与中国交流最为频繁的海外国土……在琉球,笔者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顽强坚守,但是我们必须提供持续支援,中华文化才会发扬光大,琉球的文化记忆才会传承。”[4]田兆元先生着眼文化交流史的敏锐感悟,以民俗谱系的还原而具有了更急迫更深邃的文化建构力量,本质上为民俗谱系学理论提供了“文化建构”的全新的目的性逻辑。他认为“东海海岛群曾经是一个共同的文化圈,是一个共同的文化谱系。这个谱系是因为互动性而存在的,假如失去了互动,谱系就会僵化消失,或者变异。但是对于曾经的谱系框架,注入活力来激活它,即增强文化谱系的互动性,东海海岛间的文化联系活起来,理解加深,冲突就会减少,地区就是和平的。对于学者来说,第一任务是发掘文化的谱系性存在。龙舟只是一个例子,它牵扯着一系列的文化关系,它的谱系是客观存在的,与大陆的关联也是实在的,但是目前却是僵死的谱系,因为缺乏互动性。”[4]“民俗的谱系性研究在海岛研究中具有独特的意义。散见在海上的岛屿,看似无序,实则有规可循。从空间上看,群岛就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而列岛则是更加规则的群岛集合。这就为我们从空间上理解群岛文化谱系找到自然的基础。不同的群岛间,由于历史的现实的联系,构成亲缘关系,于是有群岛间的空间谱系存在。中国东海的浙江、福建所属群岛,我国台湾地区及其列岛与琉球及其群岛之间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联系,而现实中由于空间接近,实质上存在交流关系,这些群岛也是同一文化谱系。”[5]田兆元先生以“文化建构”的视野来描述民俗传统在东海海岛的谱系规律,如同穿梭于晦暗不明的历史长河之中,忽然有豁然开朗、喜出望外之情。重新梳理中华文明与东海诸岛的文化谱系,激活大陆与海岛之间的历史记忆,从一衣带水的文化交流中传承“和平共处”的古典经验,当代文化就可承继“和”的文化精神,这正是中华文化最伟大的智慧之所在。
另一个重要的实践研究个案是与端午节密切相关的中华民俗舟船。田兆元先生从历史文献出发,以《荆楚岁时记》为基点,提出了魏晋时期端午竞渡最初为鸟舟竞渡的创见。结合舟船应用的实际,他把舟船分为实用之舟与民俗之舟,后者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民俗之舟又包括炫耀之舟、竞渡之舟和载灵之舟,它们构成了民俗舟船的强大谱系:“对于端午节,我们不假思索地将其与龙舟竞渡联系起来,这当然是对的。但是,端午竞渡并不仅仅是龙舟竞渡,而是一个复杂的民俗舟船的系统构成。同样,舟船竞渡也不是端午节的独家产物,舟船竞渡在其他节日时间也有丰富的表现。端午龙舟竞渡现在也不是中国文化所独有了,而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谱系,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6]由于存在着相同的“水”的自然基础,民俗舟船活动、端午活动以及其他节俗活动也就具有深层次的共鸣系统,它们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民俗舟船谱系,最终以文化建构的方式凝练为中华龙舟,代表中华文化活跃于世界舞台,传播文化整合认同与民众幸福追求的基本功能。
东海海岛谱系是空间谱系,民俗舟船谱系则侧重于时间谱系。基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的探索,田兆元先生将置入了文化建构力量的谱系方法拓展到了族群谱系。他认为清明祭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依皈,具有家国同构、忠孝一体、圣俗共在的多层祭祀谱系,可以建构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介子推,寒食―清明之神,是忠孝之魂;第二层次为炎黄及孔夫子,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第三层次为乡贤先贤与先烈,是忠孝文化的地方楷模;基础层次为各家各户的列祖列宗,他们是宗族之源,是文化个体最需要感恩的对象。前二者是中华民族共祀的神灵,后两个层次则是乡土中国的个性表达,由此“形成了统一的多彩的寒食―清明文化”[7]。
族群谱系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楚文化的谱系建构。田兆元先生从楚文化史丰厚精深的学术积累中,强调应重视其空间谱系的文化价值,由此建构空间意义上的文化史演进脉络:“由丹阳至江汉流域,问鼎中原;东进吴越,拥有长江流域下游的广袤地区;南据洞庭。长江下游区域为:东至吴越故地并入东海;西至淮北沛、陈以西;南到潇湘洞庭一带。”[8]经由空间观照的楚文化史,族群谱系显而易见,文化建构的意义在民俗谱系之中得到强化。
融入文化建构意识的民俗谱系方法,在当前国家非遗保护与开发的文化实践中,具有特别突出的社会功用。田兆元先生从西方母亲花康乃馨意象切入,发现中国非遗衰败导致的系统缺环,即中国母亲花意象的遗忘。他认为,早在3000年前中华文化就选定了自己的母亲花,直至《诗经·卫风·伯兮》才明确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俗名黄花菜)。田兆元先生参观江西客家保存的传统牌匾时,识读了一系列含有“萱”字的匾额:《萱花永茂》《萱堂延福》《萱茂兰芬》《萱桂南山》《金萱永茂》《椿萱永茂》等,认为这些题名皆有祝福母亲长寿之意,可见萱草在民间社会代表着中华母亲意象。萱草意象具有古老而完整的母亲文化谱系,由于西方母亲文化近代以来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出现了断裂。复兴重建萱草文化谱系,续接传统记忆,文化产业必然受到滋养。由此,在非遗保护的背景下,有针对性地传播黄花菜文化,重建黄花菜的中华母亲意象,建构中华孝母感恩文化,成为推进黄花文化遗产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关键问题。[注]
民俗舟船谱系与东海海岛谱系的文化史梳理,信仰空间的勾连,楚文化的族群迁移与扩张,萱草母亲花传统的族群谱系重建,内在地隐含了田兆元先生睿智澄澈的文化建构,闪耀着学术与诗性的迷人光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