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王铮]用好互联网 传承民俗文化
  作者:王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13 | 点击数:21541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历史文化发展缩影,反映了人文风貌和精神境界。在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网络传播与发展缺乏有效引导,多数偏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传承价值,影响力较小。为此,民俗文化传承要利用网络新技术优势,通过改革创新塑造民俗文化新形象,同时促进民俗文化与经济结合,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互动,共同推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网络平台;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作者简介】王铮,安阳师范学院讲师。


  民俗文化,是记录历史发展轨迹,反映人文风貌的历史产物,在我国历史文化中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民俗文化贴近生活,富有情趣,有着独特的艺术神韵。它根植在古老中国大地上,融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中,展现古老、神奇、多样、原根性特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网络推广亟待拓展创新

  当今社会,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文化、经济、社会诸多领域,价值影响日益扩大,是社会无形资产,逐渐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地域广阔,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从整个民俗文化发展传承上看并不乐观,一些地方过度注重民俗文化经济效益而忽视传承,导致许多民俗文化流失或消亡。现如今,时代潮流在变,传统民俗文化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因此,民俗文化要拓展思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互联网的普及对民俗文化发展传承拓展了新路,应借助互联网迅捷便利、资源丰富优势,利用网络传播对民俗文化传承进行优化。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将有价值的民俗文化通过网络实现其商品价值,促进民俗文化产业链发展,以民俗经济推动民俗文化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一直以来,民俗文化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较少,传播模式大都以线下为主,利用报刊、传单等平面媒体做宣传,手段单一、单向,这导致民俗文化在传播发展上受到很大局限。这种传播方式缺乏与读者的交流互动,同时所载信息只能引起一部分读者关注,难以引起更多人的兴趣,这是纸质平面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受众者与获得信息间具有偶然性,导致线下媒体因信息传递面窄,影响有限,效果一般。同时,这种单向推广缺乏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不易于现代人了解接受。

  随着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借助强大的网络功能,各地方政府机构在利用网络宣传本地民俗文化上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一定实效。但大多网络民俗文化是以经济宣传为目的,对民俗文化传承作用不足。多数地方民俗网站建设创新内容少,缺乏研究更新。很多有关民俗资料缺乏研究数据,也造成这些民俗文化资源缺乏权威性。在网络搜索引擎上查阅民俗文化,其指数远低于其他娱乐项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对民俗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宣传不到位,没有将民俗文化特有的魅力开发出来。有的民俗文化虽然通过网络进行查阅,但大多偏重旅游和商品经济,缺乏对民俗文化整体性研究。网站内容设计过于简单,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这些宣传网站缺乏人员管理维护,其内容长年不更新,咨询台无人应答,对读者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民俗文化宣传不重视,缺乏有效管理,不利于民俗文化传承发展。

  民俗文化网络传承缺乏创新性和品牌推广

  当前,民俗文化在互联网传播使用的技术和资源运用并不合理,以致出现许多问题。首先是缺乏创新性,在当今以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时代,民俗文化传播缺乏创新,很难获得网友的认同和需求,这也是民俗文化在网络上推广乏力的主要原因。当前,互联网上的民俗文化仍以门户、视频网站为主,缺乏多样性,影响力弱。在移动互联网成为网络渠道主流的今天,各种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上很难发现民俗文化身影。现如今在网络上搜索有关民俗文化产品,大多是一些视频或相关文字资料,无论数量还是内容过于单一,没有民俗文化系统性介绍。每当某个民俗文化得到社会关注时,就会形成聚众效应,各种有关此民俗宣传信息在线下线上大量出现,充斥视野,这种一哄而上的例子很多,对民俗文化发展传承如同揠苗助长,并不能起到很好效果。

  其次是缺乏体系建设和品牌推广。现如今民俗文化在网络上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专业网站也很少,更多的是一些地方门户网站,相互间独立缺少关联。一些民俗文化在网络上的宣传也属于各自为战,为追求经济利益,文化产品销售只是竭力营销,民俗旅游只为招揽游客大量推广旅游项目。完全没有将民俗文化推广传承整合到营销中去,使网络推广传播作用没有完全发挥效果。同时,在民俗文化推广上缺乏品牌意识,在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中,很多优秀的民俗文化极具艺术魅力,但就是因为缺乏宣传推广,国内外民众对这些优秀民俗文化缺乏了解,导致知名度不高,影响力有限。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安静]民俗文化的道德意蕴
下一条: ·[杨兴英]让乡村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
   相关链接
·[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麋鉨萌]中式恐怖游戏的民俗应用与玩家体验·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
·[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