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王铮]用好互联网 传承民俗文化
  作者:王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13 | 点击数:20631
 

  充分运用互联网,推动民俗文化传承

  现如今,民俗文化传承必须依托网络科技,利用媒体技术和应用平台,将有传承价值的民俗文化放到网络上,通过与观众进行双向互动传播,让群众参与感受民俗文化,同时根据群众反馈,及时修正传播内容,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减少距离感。对民俗文化的推广同时,要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进行创新,以现代技术、形式表现民俗文化,使这些历史传承更贴近人民生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聘请专业人士参与网站建设,以新技术、新思维整合网络上现有民俗文化,完善相关体系建设,在宣传展示上更多体现图文并茂、互动交流特点,使网站除了宣传功能外,还是民俗技艺学习交流平台。通过网站建设,整合网络上民俗资源,对其进行优化,以多元化形式在网络上进行宣传推广。在网站上不但可观看学习民俗文化,还可购买相关民俗文化产品,可在线交流学习,使网站呈现多功能特征。在网站中注重品牌推广,以民俗文化品牌带动市场经济发展,以经济推动民俗文化传承,实现互利双赢。

  将民俗文化产业化,实现线上营销推广加线下体验。现如今,大多数传统民俗已被现代生活方式所代替,传统民俗文化更多是以艺术表演形式呈现。要多利用互联网优势,从历史文化角度聚焦民俗文化,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群众直观感受民俗文化。通过电子商务将民俗文化衍生产品引入消费市场,消费者通过购买这些商品,附带着也了解了相关民俗文化,由民俗商品引发对民俗文化兴趣,这样民俗文化就通过电商平台走向消费者,出现在不同地方,在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也展现了民俗文化特色,扩大了传播影响。地方民俗产业发展,增加了当地人民收入,也让更多的资金、人力投入到保护传承民俗文化事业上,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对民俗文化商品的销售,有助于更多人对民俗文化产生兴趣,在互联网线上推广同时,要积极对线下民俗文化进行资源深入发掘。对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地区,可通过开办民俗度假村、工艺、美食、农家乐等实体民俗项目,利用线上进行推广宣传,与线下相关服务业相结合,从而形成线上、线下完整的民俗文化产业链。消费者可通过网络先期了解相关民俗文化信息,在电商平台购买民俗文化产品,如对这些民俗文化感兴趣,再实地体验更深层次民俗文化,这样向上营销推广加线下体验形式,将互联网科技与民俗文化实体有机结合,有助于民俗文化产业形成良性产业链,既为民俗文化提供保护和传承推广,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民俗文化最大价值。

  本文发表于《人民论坛》2018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安静]民俗文化的道德意蕴
下一条: ·[杨兴英]让乡村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