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萌萌]浅析人生礼仪中的吉祥图像
——以河南汝南县为例
  作者:刘萌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10 | 点击数:9552
 

  五、结语

  正如前文提到的,不论是诞生礼、婚礼,还是寿礼、葬礼,都蕴含有丰富的吉祥文化,这是中国人对健康长寿的一种希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弘扬。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生命是一种轮回,死是另一种存在,回归乡土、落叶归根,都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而吉祥图像也是一种富含民众情感的象征,借此以表达自己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一)对生活理想的美好诉求

  不论是以哪种形式呈现的吉祥图像,都是民众对生活的美好诉求。渴望幸福美满,驱疫求吉,是民众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在诞生礼中的麒麟送子图、百子百福图、观音送子图,都是民众期望多子多孙、多子多福的愿望。即使在葬礼中,对葬服也有严格的规定,生死是等同的,死是生的另一种形式,所以,在葬礼过程中,也会以生者的态度去对待,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过得很好。

  深藏于生命的潜意识之中,便借助各种超自然手段去施加影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吉祥图像中也展示了生命一体化的思维模式,比如在祝寿礼仪中,猫蝶共同入画,松竹、菊花共同出现在寿图中,既是对寿者的一种尊重,也体现了原始巫术信仰、万物有灵观念。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这虽来自原始的灵魂不灭观念,但是对于民众的思维模式却有着深刻的影响,表现在生活中,便是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是几千年来民众的共同愿望。

  (二)由驱疫求吉到现在与人们的娱乐紧密相连

  在人生礼仪的各个阶段,人们都准备充分,以各种狂欢的形式展现民族文化。

  葬礼,起初是对神灵的祭祀,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对神灵的敬仰到后来由娱神转化为娱人,这是神地位的下降,也是人地位的上升。以汝南县为例,在举行葬礼时,都会请一些唢呐班,晚上还会有歌舞表演。白天各种唢呐声、民众的哭声,乃至摆的宴席,都是日常情感的一种宣泄,也是人们对于亲人离世的一种追悼,在此可得到尽情的抒发。狂欢是一种深层的生命意识,是对日常的颠覆。白天的仪式是对死者的尊重,晚上的歌舞表演则是民众自己的狂欢,少了白天的悲痛和伤感,多了一分娱乐。这也是神格的下降。

  尤其在今天,面对日常生活的压力,人们越来越急躁。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和为贵,中国人重视亲情、重视人伦。对长者的敬意,也是表达晚辈虔诚的祝福之意。于是像祝寿之类的仪式,也是加强人们之间感情亲疏的一种形式、一种纽带,是对亲情的一种重视和呼唤。

  由此,作为人生礼仪中的吉祥图像,是民众深层情感的一种展露,亦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关照。

  (本文原载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覃丽芳]越南泰族的传统婚育习俗及文化蕴含
下一条: ·[夏志远]仪式之网:论《金翼》中均衡化关系的可能
   相关链接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林继富 闫静]从礼俗现象到生命过程的探寻 ——基于中国人生礼仪研究70年(1949~2019)的讨论
·[萧放 贾琛]传统人生礼仪:“过去”如何被“日常化”?·[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
·[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永泰古城仍保留古老的殡葬仪式
·[金晓晓]浅谈山西省长子县的人生仪礼·[高忠严]人生礼仪及其蕴藏的真挚情感
·[郑艳]晋南诞生礼的民俗符号解读·七夕晒晒“古早”的结婚证:清末结婚证一米长
·[尹笑非]中国民间吉祥图像的思维模式与表达方式探析·[张举文]重认“过渡礼仪”模式中的“边缘礼仪”
·求子习俗·生育习俗
·成年礼·婚姻习俗
·寿诞习俗·丧葬习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