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杨丽 夏循祥]团山村俐侎人的信仰与变迁
  作者:杨丽 夏循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08 | 点击数:7997
 

   [摘要]彝族支系俐侎人居住于西南边陲的山地环境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崇拜体系。其主要表现特征是系列庙文化中体现的无生命崇拜、以松树崇拜为代表的植物崇拜、以狗崇拜为代表的动物崇拜。这些崇拜既体现在岁时节庆、神话和民俗之中,也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中,反映了俐侎人所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

  [关键词]彝族支系俐侎人自然崇拜民间信仰
 
  [作者简介]杨丽(1996-),女,湖北利川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夏循祥(1973-),博士,湖北监利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长期以来,多山林的生态环境,无文字的文化背景,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民间信仰早已成为云南省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俐侎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为突出的是俐侎人的自然崇拜。俐侎人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其自然崇拜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结构。它们可以划分为:
 
  1.庙文化中的无生命崇拜。头顶上的天、脚底下的地以及四周巍峨的山,虽然看上去都是一些没有生命的物体,但偶尔狂风暴雨,间或地动山摇,都极大地震慑着俐侎先民的心灵,掌握着俐侎人的狩猎采集、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命脉。因此在俐侎先民眼里,天、地、山等不仅具有生命,还具有较大的神力,并且影响着俐侎人的生死存亡。在这种崇拜、敬仰的基础上形成了信仰。
 
  2.以松树崇拜为代表的植物崇拜。对于那些组成自己生存环境的花、草、树木等植物,俐侎人也赋予了灵力。因为这些植物紧密地参与到俐侎人的生产生活之中,在早期社会还是不可多得的生存资源,对俐侎人的繁衍有着许多帮助。于是,植物崇拜也产生了。此地松科植物多于其他植物,因此松树占据了此类崇拜的主体地位。
 
  3.以犬崇拜为代表的动物崇拜。动物与俐侎先民的互动可以是双向的,且更加密切。因此,俐侎人有理由视动物为自己的同类,甚至赋予他们特殊的神力加以尊敬。犬在俐侎原初社会狩猎传统中有着重要作用,其所具备的生殖与猎食的双重功能,成为了俐侎人动物崇拜的代表。
 
  许多节日的活动都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俐侎人较为重要的节日习俗中,上述信仰就会得以体现:
 
  春节是从大年初一至十五,但最主要的日子是初一至初五。俐侎人从腊月十五就开始做舂米、洗衣被、扫房;大年三十舂粑粑丝、砍松树枝、清洗家堂的天地牌和祖宗牌、杀鸡祭小庙等准备;年初一要为天、地、祖先牌位换上新松枝和新杨梅枝并祭献粑粑;初二要祭拜祖先,即用蜂蜡制作的小人,然后去亲家串门;初三要给家堂的牌位换上新的粑粑和整只鸡;初四要给亲朋好友拜年;初五要去大庙祭献土地公公。
 
  二月八,主要是摘松果,串成一串串,先拿到小庙杀鸡祭拜,再拿到牲畜棚窝、禽舍处挂着。这是为牲畜“叫魂”,保佑六畜兴旺。大年三十,俐侎人在院内要插一节常绿树(朱栗树或松树),二月八那天要祭拜后才能将其移除。
 
  清明节是给已故祖宗扫墓。除了烧香跪拜外,还要到墓地旁的“后土树”(一般是附近最为高大的松树,能够保护墓地平安)处杀鸡祭献。
 
  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一般会砍取狗尾巴草、蒿子,捆好放于房屋正门头,杀鸡煮饭祭祖先,再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撑起火把,把饭菜放在南瓜叶上先喂狗。最重要的活动,是全村的男性要去大庙祭拜天堂树,还会去山神庙集会收罚款等。
 
  下文将具体地来看俐侎人的信仰及其反映的社会变迁。
 
  一、庙文化中的无生命崇拜
 
  俐侎人对天、地、山等这些无生命的崇拜,是根源于“未知”——这是一种无法触及、无法征服、无法解释的自然力。俐侎人认为,灾祸异象是天、地与山的惩罚,比如79岁的张爷爷和71岁的苏爷爷对“雷劈树”的解释:
 
  以前团山大寨的山上有一棵祭祖坟的“后土树”被雷给劈了,邻里坊间就流传出“误劈”这一说法。据说是一条马棕蛇爬上这棵松树。这倒没什么,关键是这条马棕蛇的头朝向地下,尾巴却朝向天上。这可是对天神的极大不敬。老天就命雷公去惩罚这条马棕蛇。谁知雷公没劈准,不小心劈到了松树,才会出现这棵松树被雷劈倒的情况。
 
  天打雷劈就是俐侎人眼中的上天惩罚。再比如每逢下“太阳雨”,俐侎人都会尽量躲避,不被淋湿。因为这在他们看来是“不好的”、“会染病的”。他们还会在遭遇灾祸时去庙里向天、地与山求助。
 
  “无庙不成村”。团山村几乎每一家、每一寨、每一片都有一个庙。按照所管辖领域和所属范围可以划分为家庙(小庙)、大庙、山神庙和寺庙。这些庙是承载俐侎人信仰的公共性场所,供奉着天公老爷、地母老爷、山神老爷以及一些熟知的大众神。当然,这些庙宇供奉的神像都很古朴、简陋,一般是垒石头和插树枝、拜几棵大树等形式。观音等神像会摆放在可以遮风避雨的棚子里。每年都有相对固定的信仰人群自发成立的管理组织,围绕诸神开展集体性活动。俐侎人通过祭拜这些自然神灵,达到祈愿求福、定规立章的目的。
 
  这些庙的起源都已无法知晓。从俐侎老人那里得到的基本都是“原始社会就有了”、“老祖宗传下来的”等含糊回答。这也许与俐侎人没有文字这一背景有关。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团山地区的庙宇基本都受到损坏,有的已无人问津,有的已无迹可寻,有的已改头换面。虽然有些庙宇还存在,但近几年庙会和拜庙习俗一直呈现式微的趋势,风光大不如以前。
 
  (一)家庙与天地崇拜
 
  家庙,顾名思义就是每家每户的祭拜场所。俐侎人每家都设有家庙,信仰群体仅限于本家人,祭拜群体则仅限于家里的男性长者。家庙现在是团山地区俐侎人保留较完整、遵守较严格的信仰场所。这可能是由于距离较近、操作方便。家庙主要分为小庙和家堂两处独立的地方。
 
  1.小庙,又称庙房,俐侎语为“米希几”,意为插香的地方。一般设在家屋背后的一棵果树下,或于家屋背后土埂设一平台作祭坛。祭坛由四块较平坦方正的石头垒起而成:一块做底座,大小要能放下3个祭祀用的小瓷碗,2个敬酒敬茶的杯子;一块放在最里面做背靠;另两块放在左右两旁挡风,象征神位。这里的神像一般为插在底座石头和背靠石头缝隙间的一根三杈松枝(彩图一)。有的家庭会在背靠石头上刻画出人脸的模样。他们说因为“好看”,从中可以看出俐侎人早期图腾的痕迹。
 
  每逢节庆,俐侎人都会去小庙插三根香祭拜。据介绍,小庙是管辖一家牲畜的。如果牲畜找不到了,只要去小庙求拜“帮我找找”,牲畜就会回来。这是因为小庙有着“天地”的神力在,能保佑这家人牲畜平安。这里的“天地”指的是天公老爷和地母老爷,其分别对应的是汉人的玉皇大帝和土地公公。俐侎人二月八挂的松果串在小庙处得到“天地”的神力保护,再挂在牲畜棚舍处就可以为牲畜“叫魂”,让牲畜不生病。
 
  2.家堂,是主屋供奉牌位的地方,摆放着供台,用一根三杈松枝和一根杨梅枝象征一个牌位(彩图二)。每家俐侎人都有家堂,供奉着三个牌位分别代表(左)“天堂”、(中)“天地”和(右)“祖宗三代”。在俐侎人的方位意识中,左为大,可见“天堂”和“天地”的地位高于“祖宗”。值得注意的是,俐侎人“天堂”的说法是天上的一间房子或一个在处,也就是代指“天神”。而“天地”则是偏正结构,专指“地”,也就是“地神”了。拜天牌和地牌,一般是过年才会祭拜家堂,还会专门到干净的水井或沟边用青蒿擦洗天牌、地牌和祖宗牌,以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献祭品和烧香都须按照先天地后祖宗的顺序。
 
  虽说家庙有严格的祭拜程序和性别要求,但当下部分俐侎家庭因为男性务工在外,可能三年五载都无法祭拜家庙。因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妇女也可以做这一套祭祀仪式。俐侎妇女张阿姨说,以往火把节杀鸡祭拜都是她丈夫做的。但今年因为她丈夫出门打工了,没有办法,她就自己简单地烧香祭拜了一下。因为她不会杀鸡,就没有沾血的鸡毛(彩图三)。
 
  (二)大庙的权威
 
  大庙,俐侎语为“衣索比”,意为请神下来。所以祭拜大庙就是祭拜天堂、祭拜天神。俐侎人的大庙类似汉人的“宗祠”,是制定族规村约的地方。村民李绍青出生于六十年代,曾是团山和大寨两个村民小组共有大庙的“掌堂人”,从1998年到2013年,专门负责主持和管理大庙的各项事宜。他的父亲也曾担任过掌堂人。据他回忆,1985年,团山地区应政府规划修一条通村车路,而大庙旧址恰巧就在规划线路旁边。施工时挖掘机破坏了土层。之后下雨滑坡,大庙的大青树已有将倾之势。到1992年,大青树自然倒塌了,大庙旧址也就随之不复存在。
 
  掌堂人李绍青凭记忆画了一张大庙旧址的布局图(彩图四),主要由一棵两人都环抱不下的大青树(即大叶榕树)、两张小篾桌和四条长凳构成。
 
  他还详细讲述了一次大庙集会的经历:
 
  六月二十四,火把节的第一天天一亮,村里每家每户的男性吃完早饭,就带着一碗米和三炷香出发到大庙集合。女性是决不允许去的,因为女性身体上有不干净的东西。在上大庙祭台的小径上,都必须脱鞋袜。如有穿鞋袜入内的,至少要罚收一碗酒。酒要么自己带要么掏钱买。当官骑马经过大庙都要下马走路,否则触犯天神会骑马摔下来的。谁要是最后一个到,不论年龄大小,作为惩罚,要负责去给大庙半里开外处的另一棵青树(俐侎语“衣索豁”,意为送天堂,送走天神的地方)送一碗米饭、九根树枝和三炷香。沿路都是要磕着头去,磕着头回。与此同时,大庙祭台的众人就在掌堂人主持下开始议事定规。两张篾桌上要摆放一些祭天堂的祭品。只有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才能坐四张长凳,其他人都要站在后面。
 
  那次是一对年轻男女败坏了家族道德,忤逆长辈逃婚乱嫁。众人商议、长辈裁定后,先是在大庙上狠狠地说教了一番,然后就交给家庭自行处理,并要求要到祖墓前去杀猪磕头谢罪。这是比较轻的惩罚,其余还有五花大绑、掴掌挨打、逐出宗族等较严厉的罚法。此外,大家还会在“天神树”(即大青树)前,重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议事结束后,那个迟到去送天神的人也就回来了。此时众人就会问他:天神走的时候,对你说了什么呀?这人就会捡一些吉利的话回道:天神说“米子有鸡蛋大,粮食比芭蕉高”。这时,众人就会喜笑颜开,因为天神将降福下来,田地会有大丰收。
 
  最后,大伙在大庙旁的火塘吃完中饭就各自回家过节去了。篾桌、长凳这些都由掌堂人收好管理。*
 
  此后,一位德高望重的俐侎老人在一张篾桌上,将一个生鸡蛋敲破倒入一只碗里,然后将九根茅草等距插入蛋黄里,扣上帽,由俐侎老人念咒。之后取掉帽,由推选和自愿结合的九人,每人执着一根茅草,依序从左往右在碗里转一圈,若是将鸡蛋液转动,此人即可担当天公老爷的伺候人。李绍青说,自己心甘情愿外加一份运气,很幸运地转动了,因此当上了掌堂人。担任了掌堂人后,李绍青琢磨这大庙旧址是无法坚持下去了,就迁到了现在的地方。因为找不到参天古树,现在的大庙就选了三棵较大的树作为神位,有着不同的职能(彩图五)。右边的那棵称为“天干求雨树”(俐侎语“撒么波系”)。关于其祈雨职能的由来,团山俐侎人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地上久旱无雨,住在山林里的俐侎人就到山谷的河里挑水上来,将一节树枝刻划出青蛙的模样,将青蛙的头部朝下用绳子系在一棵树的腰上,,并将挑来的水供在树下。在吃完饭后两个小时,天就开始下起雨来,足足下了近一个礼拜。眼见旱情也缓解了,俐侎人就将青蛙的头调转朝上,雨就停了。*
 
  (三)“万能”的山神老爷
 
  团山、沟边、大寨和岭岗四个小组同属一个山头。大寨后山的山腰处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山神庙,俐侎语称之为“福底多”,意思是“烧香处”(彩图六)。树枝棚下是山神庙的正堂,即“烧香堂”,摆放着两尊神像,一尊是观音菩萨,一尊是俐侎人所称的“唐长老”。在其周围还有六处用石头垒砌的“烧香点”,分别是代表着天堂、天地、八大天王和四大金刚。据张照从老人说,神像都是十五六年前一个村民从县城“请”回来的。山神庙主要是拜山神的,但为什么没有山神像?一位六十来岁的“朵希”(汉语“道士”的俐侎发音,也称“能毕婆”或“先生”,是超度亡魂、主持祭礼等仪式的人)李万顺提到:山神老爷是鬼的形式,见不得、惊不得。山就是山神的化身。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钟进文]“失忆”与“记忆”之间
下一条: ·[林安宁]活态神话让花山岩画“活”起来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