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周凯模]“岭南音乐文化阐释”的学术模式构建
  作者:周凯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05 | 点击数:6874
 

二、阐释模式与研究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这套地方知识丛书的阐释模式。根据多年观察笔者认为,任何地方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组成部分,各地文化基因,既富特色,更有相互交融之遗传万象。作为丛书,要找到一个解释体系,将地方各文化基因万象尽可能地相对呈现并解读出来,没有结构化的整体学术设计任其随性书写将很难驾驭。因此,笔者从岭南各民系或族群的乐种、乐类的重要特点出发,为本丛书的学术构架拟定了如此阐释路向:“人类学阐释—社会心理学阐释—乐学阐释—乐种学阐释—艺术特色阐释—文化阐释”。这并非是关于学科的分类研究,而是一个从人类学对民俗个案(即“民间自我传承”)模式的人文关注开始、通过在“人—心—乐—器—艺”层面的乐种剖析、逐步走向整合性文化阐释的学术建构模式。阐释实践证明,该模式构架提供了一种整合研究地方文化、并能将其转换成“地方知识教育体系”的又一可能性。这是地方音乐研究各种模式中的新型组合:《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岭南潮州音乐的社会心理学阐释》、《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阐释》、《岭南乐器的乐种学阐释》、《岭南广东音乐的艺术特色阐释》及《岭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阐释》。基于岭南地方民系及族群背景复杂,尝试用此模式分门别类去阐释每个代表性民系及族群的乐种和乐类,是彰显岭南音乐特征及阐释模式整体逻辑结构的有效策略。如是设计,使每部著述的阐释内容与整体模式结构之间,既有深切的内在关系又有各自的阐释基点,以清晰宽宏的学科跨越与交融,对岭南音乐文化进行了不同向度的深层描述。这是阐释内涵的思维逻辑性、学理开放性与文化系统性紧密结合、相生相长的重要模式建构。如下,简明分述:

  (一)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

  笔者认为,民俗,凝结着人类世代“自我传承教育”结晶,是一个民系或族群生存及人文精神千年的历史沉淀。因此,要认知地方民系或族群之音乐,须首知当地民俗传统。通过民俗及其仪式,领悟其源流历史;通过仪式中的音乐(音声),了解其生存方式及信仰体系;通过对生存方式及信仰体系的把握,方知某地某民系或族群的音乐内蕴意义所指。简之,从“传统—民俗—仪式—音乐—意义”的内在关系,去认知和阐释一个“地方音乐知识体系”的人文传承,笔者认为这是人类学解读音乐文化的核心。本著述,以数个民系族群鲜活的民俗仪式音乐个案,阐述“民间自我传承”对中国人文教育传统的重大贡献。书中多数个案,是笔者多年利用项目或课堂直接指导青年学者完成的采集、整理及研究成果,其过程,严格遵循人类学考察及书写方法。教本目的是让学子们在接受岭南音乐知识同时,还从各种活态新材料中清晰地了解到“传统—民俗—仪式—音乐—意义”这种人类学视野阐述下的音乐人文教育,与现行音乐学院传授的知识体系有完全不同的视域和意境。

  这是以俗象为本的阐释。

  (二)岭南潮州音乐的社会心理学阐释

  潮州—福佬民系,是至今较为严密地保存着中国古老宗祠传统的族群之一,反映在音乐文化中,亦十分讲究其音乐的群体性。这种传统与音乐的关系,是以何样的集体意识为文化基点?笔者选择的音乐心理学作者是潮州本地人,在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观察环境中,作者意识到潮州音乐群体性特征的形成其具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潮州音乐包括潮州锣鼓乐(潮州大锣鼓、潮州小锣鼓、潮州苏锣鼓)、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州佛道乐、潮阳笛套乐、潮州外江乐等群体性种类。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信仰的坚守,使群体性的潮州音乐种类成为潮州人文化记忆的重要部分。作者指出,该著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潮州本土人关于潮州音乐文化的认知、情感、态度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做出分析;并在分析潮州本土音乐传承的音乐民俗活动、民间乐社与家庭雅集群体活动中,揭示潮州人利用这些形式获得的音乐通识,以及对自身特定社会角色、群体性格的文化塑造。

  这是以心象为本的阐释。

  (三)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阐释

  笔者为该书作者拟定的“乐学阐释”,是岭南客家音乐研究的新兴思路。作为客家人的作者,则以“乐学”与“阐释人类学”互为映照的研究方法,设计了由文化语境、乐学特征、深层意义三项互补互融的观察维度论述“乐学阐释”理路:首先,从岭南地区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绚丽多姿的历史遗存、客家族群厚重的文化积淀展现了承托岭南客家音乐的独特文化语境。这些文化语境围绕并解释着活态化的岭南客家音乐。其次,笔者建议作者借鉴吸收朱载堉《乐学新说》所论“乐学”之多元要义来尝试解读客家各类乐象,作者遂归纳出透过“乐事”、“乐人”、“乐形”三层面来管窥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特征:“乐事”,涉及艺术形态与社会阶层双重考量下的岭南客家音乐分类谱系呈现;“乐人”,意在回溯不同领域的客家音乐名家是如何以自身生命经历、理解方式及艺术演绎来参与岭南客家音乐文化的整体建构与传承;乐形,则力图将岭南客家音乐之唱词音声、音调材料、音律性质、曲牌联缀等不同面向的解读与客家族群迁徙、发展的深层脉络相接通,以达到在历史演进中阅读音乐、感知音乐的目的;最后作者指出,岭南客家音乐,作为岭南客家文化的一种外显形式,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在对岭南客家音乐族群交融、社会性别、当代变迁等多重意义的阐释中,认知岭南客家音乐之混血属性、客家女性生活世界的歌唱传统、现代化进程中岭南客家音乐物质/社会构成之自我调适等深层文化精神。

  这是以乐象为本的阐释。

  (四)岭南乐器的乐种学阐释

  乐器的研究形形色色,而岭南乐器明显与乐种的生存关系密切,因此笔者建议作者尝试以中国袁静芳的“乐种学”理论,结合德国霍恩波斯特等的“乐器学”分类来进行研究。作者指出,乐种学层面,期待从乐种内部的纵向历时性发展以及乐种相互之间的横向共时性比较等两个维度,深入剖析并阐释这些乐器及由其演绎的音乐音声所象征的时代标志、文化差异、社会功能、类型模式、传承规律、更新变迁等结构性特征;同时也注重从当代总体的、综合的、客观存在的地区社会文化背景出发,选择性地结合岭南各地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民间风俗以及语言等文化传统,以呈现实地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方式,体现有关这类乐器音乐的受众群体之音乐行为、音乐观念并进行其专题性的整合研究。本书涉及的岭南乐器,主要以流行在岭南汉族三大民系中的传统乐种为观察视域,对广东音乐、客家汉乐及福佬潮乐等三种传播普及范围最广、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民间器乐乐种中的乐器,尤其是当中属于岭南独有,或操作审美方式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乐器予以关注。

  这是以乐器为本的阐释。

  (五)岭南广东音乐的艺术特色阐释

  笔者恭请的作者,是集教学、演奏和研究三位一体的资深广东音乐名家。近半个世纪的教学、演奏及研究生涯,使作者对广东音乐的演奏特点、表现手法及意境内涵等艺术特色,有其独到且系统的理解。他指出:广东音乐的特性,主要是通过与广州方言特点结合的相关作曲法、演奏法、乐器法而形成的广东音乐“乐种音色"来综合体现的。对广东音乐“乐种音色”的这一认识,作者认为是在多年实践中对广东音乐研究的重要发现,它标志着对广东音乐的认知已进入到艺术价值核心领域的探索,对当前关于什么是广东音乐的各种讨论最后的归属也起着重要作用,并为广东音乐今后的学习、承传及原生态发展等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笔者则认为,本书阐述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对广东音乐的经典作品分析之价值。作者对其乐种源流、曲体结构、旋律手法、演奏技巧、风格特征以及音乐意境等特点,主要是通过亲身的高胡演奏及教学实践、用极富地方特性的技巧将其“乐种音色”再现出来,并以丰富的艺术体验对其进行独到的阐释;同时,作者还将自己对广东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理论升华,再用自己创作的作品以音响的直观听觉形象地演绎出来。因此说,本著述是一代资深艺术家演奏、教学、研究及创造的亲身经历之理论结晶,是前辈用一生心血凝结的解读广东音乐艺术特色的独家之言。

  这是以乐艺为本的阐释。

  (六)岭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阐释

  音乐即文化,似乎是当代学界共识。不过笔者认为,这不仅是人类学概念,更是前沿理论“文化研究”在当下集中关注的命题。“文化研究”由伯明翰大学在世纪之交所倡导,是在注重知识及方法背景传统中、吸收人类学民族志观察书写方法,去整合文化各因素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及控制。笔者建议本著述用此角度对岭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进行阐释,希望能从整体角度对音乐受控于各民族文化存在的关系给予揭示:首先阐释古代岭南民族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关系,然后以史前古瓯骆族的乐舞图像、商周时期越族大铙、中原甬钟的传入、秦汉南越国时期的礼乐文明、羊角钮钟及铜鼓等物质遗存,阐述“音乐文物—历史构成”双向影响的深层内涵;继而通过展现岭南独具的歌俗、婚俗、祭俗等民风,生动勾画浓郁的民族文化生态;在此基础上深入到民歌本体,透析音乐的叙述美、结构美、意韵美及空间美等美学意境;随后,从岭南少数民族乐器的种类、乐态、演奏等方面,揭示“人本意识”对乐器文化的操控;最后,从“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文化认同”中的社会控制、仪式音乐的“多重功能”等意识延伸作为现象导入,用“桂东盘瑶度戒仪式音乐个案研究”,鲜活阐述文化如何直接影响和控制人们日常生活习俗,以此完成从知识背景至民族志呈现的文化结构整合。

  这是以文化为本的阐释。

  综上所述,笔者设计的阐释模式无形融化于具体研究内容,直接转换成了对岭南音乐“俗象—心象—乐象—乐器—乐艺—文化”的整体建构及解读。这是该阐释丛书学术结构模式富有创意的设计及实践之验证。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周星]“农家乐”与民俗主义
下一条: ·[岳永逸]“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